pcmanycc wrote: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嗎...(恕刪) 的確沒有不同,像前面有人舉iphone的例子。因為iphone並不能提供非常顯著與小米不同的功能,故選小米還可說是有錢人的斤斤計較。但若只有iphone有行動上網的功能呢?那自然又是另一種光景了,在錢不是問題的狀況下有需要自然就會不考慮與小米的價差購入。機捷也是,至少準時與相對開車安全,也不用看天氣決定要不要提早出門避免塞車。與原先的交通方式相比就有其無可取代的優勢,如果沒有,這些沿線的人就不會一直嫌票價貴了,就是因為想搭嘛。但是又要假設一個錢不是問題的前提,就讓這個討論很難繼續了。事實上就是想搭又嫌貴,要享受又不願出錢支持,想虧損的部分大家一起買單,如此而已。
pcmanycc wrote: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嗎(恕刪) 這兩句話對我來說,是不同的。我的看法是,同樣的東西要用較高的價格去使用其他已存在且較低價格就能用到的相同(類似)服務,我有錢也不會買單,這是其模子的問題。而沿線居民已存在的通勤方式,只需跳蛙公車很多一站就可以直接到上班地點了,何必搭機捷再轉乘多浪費時間,沒有足夠誘人的票價與誘因,現階段市場供需目前看來就是對機捷票價不買單,就算機捷票價已經比其他國家的機場快線或捷運低很多了,但目前的人潮應該會讓機捷賠錢,等著看桃園捷運的季報囉,不懂得降價到市場接受的程度(催出量)來以量制價的話,最後虧損還是全體納稅人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