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去年把房子賣了以後就開始慢慢看房子,看來看去也將近一年了,現在的價格跟雷曼倒閉前幾乎相差無幾,某些地段還比去年高出許多,讓我訝異萬分.
我一直在思考,同時也看到許多網友們在抱怨房價被炒高的問題,但仔細想想市場供需決定市場價格,短期會有波動,但長期而言,供需均衡就能達到均衡價格,不過,均衡價格在哪呢?這很難預測,因為房屋有其獨特性,且經濟預測跟天氣預測還股市預測一樣,事後檢視都很準確,但事前各家說法不一,所以沒人說的準.
但為何房價會一直墊高呢?投資客/建商/房仲開出價格時,消費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或拒絕購買,也就代表著有人接手,房價才會逐步墊高,但是不是每個案子都能順利賣出,我想不一定,但是,賣價高高掛,只要出現口袋夠深的人又有地緣性的消費者,就有很高的成交機會,在利息成本不是很高的時代裡,斷頭的機會少之又少,導致房價越來越高.
最近常常在思考,一個青壯年的成年人揹個500萬的房貨,月繳2.8萬,年繳33萬,為期20年,真的是很辛苦.
如果是雙薪倒還ok!但如果又多個小朋友,那還真的是滿辛苦的.雖然應該還過的下去,但我想應該也捉襟見肘了吧,有時會問自己,人生可以簡單一點嗎?住市郊一點,房貸少一點,雖然通勤辛苦一點,但至少可以吃好一點,用好一點,人生風險低一點,存款多一點,但是,只怕外人笑我志氣少了點,哈~
在美國讀書時,有位教授每天開 60 mile 的車來學校上課,之後再開回去… 日本通勤族的通勤時間也是平均單程一小時多左右… (就是說你在台北上班的話,要是離高速公路不遠,可以住到新竹去了)
至於生活機能什麼的,說真的,那是台灣人習慣了要生活機能好… 要不之前住國外,住宅區就是住宅區,要買瓶飲料,還是得開車個 10 幾分才到得了商業區買東西… (說不習慣嗎?一開始會啦,但久了之後,自然就會習慣大量採購,所以也就還好)
許多人會選住台北市,說真的,只是說為了房子要保值… 但要是你認清說住是需要費用的、也可以接受自已住了一段時間後的房子會跌價 (房子舊了嘛),那選遠一點,但價錢合理的房子,我覺得是很不錯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