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這堆真累啊,不過希望下列的資料可以讓對淡水好奇的朋友了解一下....
[1]‧淡海新市政土地標售案: (已確定)
內容:5月新市政一筆住三用地以19.5萬/坪的區域新高價標售出.另外7月1日將啟動產業進駐投資可扣抵營所稅等優惠.複製內湖重劃區吸引大潤發.好市多…等賣場的經驗.吸引大型賣場進駐.
影響:淡江大橋及捷運延伸線的興建經費將分攤在日後新市鎮土地標案內.淡江大橋及捷運延伸線的興建預算將不再是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勢必要動工興建.產業優惠亦可吸引大營賣場進駐.新市鎮的生活機能將不再是問題. 19.5萬/坪的土地標價.未來推案價勢必超過22萬以上的單價.新市鎮未來的房價將會在往上增值. 連帶會拉高淡水區的房價.
[2]‧淡江大橋: (已確定)
內容:行政院經建小組在99年1月通過淡江大橋興建計畫.預計104年完工
影響:淡水往返八里不需再經過關渡大橋.改善淡水沿線的交通狀況.並可與台北港的商機聯成一線.也會連帶加速沙崙五星級飯店及休憩園區BOT案的進行
[3]‧捷運延伸線: (已確定)
內容:該案已在99年4月29日由建會審議通過.先以綠山線優先動工.最遲2018年前完工
影響:交通不便一直是淡海新市鎮無法快速發展的主因.捷運的興建一定會為淡水帶來可觀的商
機.現在機場捷運為新莊.五股.林口…等地帶來的影響可供參考.
[4]‧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 (規劃中)
內容:沿淡水河右岸紅樹林至竹圍路段.全長4.7公里.分散由台北至北海岸及淡水等地的車流.
影響:很多買方一聽到淡水.想到的就是塞車.連帶也會影響以開車為主的購屋族群入駐淡水的意願.而該族群的消費能力.購屋預算平均來說也會比以捷運為主的通勤族來的高.若開車族群入主淡水的意願及數量增加.也將會提升淡水區的平均房價
[5]‧中正東路拓寬工程: (規劃中)
內容:由竹圍至紅樹林接淡金路段的道路拓寬.
影響:現行中正東路為淡水往返台北的唯一的聯外道路.但因無其他替代道路.使得中正東路一直無法進行施工拓寬.待北側平面道路完工後.中正東路亦將進行拓寬工程.屆時進出淡水將不再受到塞車之苦.淡水商圈也將與天母.石牌…等商圈聯成一線.亦可引進現在台北市政府規劃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及關渡的科學園區帶來的購屋置產的人潮.
[6]‧捷運信義線完工通車: (已確定)
內容:捷運信義線目前正在進行機電測試.預計民國100年完工通車.將與淡水線接軌
影響:目前由台北到淡水購屋的買方.因為交通及生活圈的便利性.以臺北車站為往北至天母.石
牌…這一個區域為最多.信義線通車後.由淡水到信義計畫區就可一班車直達.縮短交通行程.將
會再增加台北東區一帶的買方願意將淡水列為選擇之一.
附註:台北市政府現在正在規劃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 地點在中正高中後方到洲美一帶.該園區成立後將吸引許多高科技產業進駐.也會帶來大量的購屋人潮.淡水因價位及地緣性.將會對這些購屋人產生很大的吸引力
************************************
新市鎮建設組 發布日期:2010-04-28
發言人:陳肇琦 主任秘書 聯絡電話:02-8771-2365
聯絡人:王吳全 組長 聯絡電話:02-8771-2710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為加速淡海及高雄新市鎮之發展,獎勵有利於新市鎮發展之產業進駐新市鎮投資經營,內政部於去(98)年研訂完成「有利於淡海新市鎮發展產業適用範圍」及「有利於高雄新市鎮發展產業適用範圍」,並經行政院98年12月22日以院臺建字第0980075891號令發布,自同日生效。
依新市鎮開發條例第24條第1項規定,新市鎮主管機關得劃定地區,就各款稅捐減免規定,獎勵有利於新市鎮發展之產業投資經營,其中獎勵內容包括:
一、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投資總額(購置全新供營業使用,且未適用投資抵減之機器、設備及建築物之總額)之20%,可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二、補貼重購營業所需土地地價:
土地所有權人出售原營業使用土地後,2年內於淡海或高雄新市鎮重購營業所需土地時,可申請就已納土地增值稅額內,退還其不足支付新購土地地價之數額。
內政部為加速淡海及高雄新市鎮的再發展,提昇競爭力,並提供台商鮭魚返鄉及廠商創新投資新腹地,分別就淡海及高雄新市鎮特定區內已規劃整理完成之地區,於99年4月20日辦理劃定適用稅捐減免地區之公告事宜,並自99年7月1日起實施,為國內首件適用新市鎮開發條例產業進駐獎勵規定。
淡海大橋的意義可能比較大,畢竟淡水河東面要蓋東西比較難,光是環評要解決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淡江大橋的影響應該比較小一點。如果真的能完工,起碼可以經由64/61離開淡水,這樣起碼會解決1/3以上的交通問題。到時候淡水河岸的替代道路是不是有必要做就可以再商榷了。
捷運綠山線,其實意義也不大,特別是有一個部分是採平面設計,以台灣的交通特性,我想將來對當地交通的衝擊絕對比獲益要大!!
其實中山東路的交通就以現在來看都可以有改善的空間,號誌的控制,車道的設計,稍稍做一些更改,其實應該就會有一些改進了,只是我們政府真的很少去關心這種"小事",總覺得塞車,開路就能解決!真的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