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溫哥華獅門橋(Lions' Gate Bridge)是連接溫哥華市中心及北岸市鎮(北溫區和西溫區)的跨海大橋。此橋只有三條行車線,中央線為調撥車道,平日上午尖峰時段有兩條行車線前往溫市中心,下午尖峰時段則有兩條行車線前往北岸。由於市中心往返北溫及西溫的車輛很多,所以上下班時段這座橋嚴重塞車,溫哥華市為了解決此問題,曾提出獅門橋擴建計劃,但遭遇環保人士抗爭,最後溫哥華市政府採取的措施是「北溫區及西溫區的戶籍居民進行獅門橋擴建公投」,雖然後來公投決議不擴建,但溫哥華市政府公投的前題是「依賴獅門橋進出的北溫區及西溫區戶籍居民才有資格公投,因為這群居民是獅門橋塞車的最大受害者」。
反觀我們的交通建設決策模式,多年前往返花蓮的高速公路因為環保人士的抗爭,最後搞出一個奇怪的「蘇花改公路」,進出淡水的淡北道路/淡江大橋等重大工程,因為環保人士的抗爭至今還爭議不斷,但是這些環保人士與學者教授有多少人住在淡水?即便是在淡水大專院校教書的學者教授,每天上下班的車流方向與塞車方向相反自然也感受不到淡水人的塞車之苦,台北人假日到淡水遊玩、觀賞落日、大啖海鮮之後,再回到台北市內大言不慚的說政府應該保護生態/保護淡水河口景觀,這種論調與心態也實在令人不敢苟同。
此外、台北市政府以淡北快的車流會影響北投區為由杯葛淡北快,這種思維只能用「施政落後」形容,現在全世界先進國家的政府都在講「城市生活圈」,什麼是城市生活圈?就是跨行政區的居民移動圈,我相信政府不會看不懂台北市北投區與新北市淡水區已形成城市生活圈,但沒辦法、台灣的政客只看短期選票不會站在制高點看城市規劃。
環保人士對於淡北快與淡江大橋的持續杯葛,以及台北市政府對於淡北快連接台北市端的不同意見,讓我想起加拿大溫哥華獅門橋的擴建決策是「只有設籍北溫區及西溫區的居民才有公投權」,同理、只有設籍淡水的居民對聯外交通建設才是真正有決定性發言權的人。
sonett wrote:
淡北快我先不予置評談...(恕刪)
請問今天淡水人口過剩、車流過多 ??這是什麼鬼?淡水人惹到你? 來淡水的車輛要回去的,要走八里會是淡水人的車子嗎?什麼羅輯?這些車子有可能是八里.新荘,五股.林口台北市的車流...將車輛快速的引導目的,讓車子停在這些人的家裡,這不對嗎?又不是把車子停在八里當停車場,要是你這樣說,是很自私的說法,只想到自己..若是這樣不如管制車輛非淡水居民不得進入淡水,非五股居民不得上高速公路,那你住八里的不就可以被封鎖起來,搭船由台北港出去...
明明車子都不是淡水人的車子,淡水人還要被你這個八里人罵..淡水人活該囉?你的意思是說誰叫你住淡水..大家都愛跑淡水玩...整個淡水市區塞車是淡水人的事...
在淡水住了6~7年, 個人觀點分享, 我覺得政府在規劃一個新市鎮必須也同時必須衡量供需鏈, 一個新市鎮不是整好地就任由建商狂買地狂蓋住屋, 打開建商提供的淡海新市政的地目規劃, 可以明顯的發現, 政府確實有規劃一些基礎的公共設施建設, 目前只看到一個小學完成, 那其他的新的國中高中呢? 醫院呢? 消防隊? 警察局? 這不是一個新市鎮應該事先就具備的而不是等到人多才開始建置. 試想, 如果你半夜突然要急診, 除非你好命, 不然到馬偕是有段路程要撐.
既然在偏遠區要建新市鎮就也必須要同時規劃數個商業區, 購物中心(目前只有家X福), 及種種配套的設施, 最重要的是有這些設施後自然可以提供"就業機會", 引進人潮形成一個完整的新市鎮. 沒有就業機會這個新市鎮就只是個機能不足的社區, 上下班及採買娛樂都必須開車進出城, 自然沿途造成塞車. 若將人的供需集中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新市鎮也較便利, 塞車也將被分攤及舒緩.
前幾天到台北港附近也看到八里現在也有塊大面積的重劃區, 這個地方也是面臨到新市鎮所遇到的問題相同, 政府只規劃整地, 猜想下一步也是給建商狂蓋樓, 但誰在乎買房人的需求呢? 基礎的公共建設呢?
買淡水的人多半是為了這片好山水, 給予下一代好的環境生長,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房價相對較低. 很多人為了圓夢到這裡, 所以願意犧牲一些(時間成本)換取這個夢成真. 淡海新市鎮的發展不是在社區蓋多少? 而是政府必須先將基礎建設建構好, 另外招商引進商業機會帶動在地的就業機會, 或是要求建商要負責完成一樓店面招商, 提供便利需求, 這樣新住民移居到此才能真正的生根, 形成完整機能的新市鎮, 買的房子才能保值, 生活才會穩定.
來淡水玩建議還是坐捷運, 除非你要路過到三芝萬金石, 塞車一定會, 苦中作樂欣賞沿途風景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