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建物成本很必要嗎?
看到有人在努力討論建物的成本,
不論他在乎的是建造或取得成本,
我認為想買房的人,這些成本都應該僅僅是參考而已,其意義不大,
如果太在乎房間前手的建造或取得成本,那就會陷入繆思了。
有人認為瞭解建物成本,就可以推論出建物合理的底價,但這是在房價漲高後,買方一廂情願的想法.
若房子成本一坪18萬,但當週邊成交價來到20萬元時,賣方會樂於以低於20萬以下賣嗎?
反之,若房子成本一坪18萬,但當週邊成交價來到15萬元時,買方會樂於以高於15萬以上買嗎?
成交價是由買賣雙方同意後決定的,所以即使知道賣方持有的成本也僅僅是參考用的,並無法以此推論出房子的底價。
試想新北市或台北市10多年的取得成本,幾乎是現在的5-6折左右,若你考慮到前手持有成本,那幾乎就不用買房了。
或許你會說建商建造成本或是投資客取得的成本是剛剛發生不到一、二年的事,房子前手怎可以有如此暴利,
但你知道路邊販售水果的,他水果是昨天剛批發進貨的而已,但今天的零散售價通通都是成本的一倍,
路邊賣的牛肉麵或義大利麵,調理好後,一碗麵的售價也遠遠超過成本的一倍以上,
成本僅僅是參考,想買時不用太在意,當然房子總價遠遠高於水果價格,買房需要好好考慮,但前手的成本並不是重點,
你若想買房,要考慮的是市價,也就是現在的價格,其衍生出來的考量是現在的時點有必要一定要買嗎?或現在想買嗎?
或許過二年,房子市價跌到比10多年前更低,那時你會在乎或可憐房子的前手或投資客,賣房後都是虧損的嗎?
既然二年後若房價崩盤時,你不會在乎或可憐出售房屋的前手;現在若你想買房,也不用考量前手的取得成本,也不用抱怨或在意前手是否有暴利了!。
但如果多了解建物成本,對於推動都更有很大幫助。
長期以來都更一直推不動,絕大多數都是比例問題,
而比例問題可以用簡單的分子分母來說明:
建商分得比例 = [分子:建物成本+管銷利潤] / [分母:新成屋銷售價]
都更比例計算機
當分得比例能被概估出來,
就有機會讓獅子大開口的地主知所進退,
也可讓追求暴利的建商提早被看清,
對於都更談判有加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