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現在住在台北淡水線明德站附近的公寓4F,是93年時買的,最近因為小孩的出生加上母親一人獨居南部以後要上來一起住,而有換屋的打算,目標是附近室內坪數大於或接近現住公寓的中古電梯大樓+車位(新的買不起,想都不用想)。
現住23年公寓4F:權狀36坪,室內33坪,附近類似的開價1200萬
13年電梯大樓:權狀50坪,室內28坪,坡道平面車位,開價2088萬
8年電梯大樓:權狀79.7坪,室內33坪,坡道平面車位,開價2980萬
有一件事情我想不通,我要多花888萬得到一個電梯跟車位,然後少一個5坪的房間;或是多花1780萬才能又有電梯、又有車位、又擁有同樣的空間。
我想不通...擁有電梯跟車位的代價這麼高嗎?
到底是公寓太便宜?還是電梯太貴?還是車位太貴(一個車位不是250萬"而已"嗎?)
首先,個人對於樓主的孝順深表敬佩
再來進入正題,個人從五年前就有在榮華社區與懷德街那邊看房子了,當時也看了有將近兩年
那邊的小環境是真的很不錯,只可惜投資客屋實在真的是為數不少,因此真要找到價格合宜的好屋勢必得花一番功夫
而對於明德路上的帕拉迪歐,個人會建議樓主再多考慮一下
畢竟樓主也住在那附近,四處多打聽一下就可以知道那棟建築的名聲如何
至於2980萬的那間,指的不知是否就是明德路轉折處的維多利亞
如果是的話,也建議樓主可以再考慮多看看
畢竟光是它公設比頗高的特質,就會讓樓主浪費許多冤枉錢在使用效益不大的公設上
~~~~~~~~~~~~~~~~~~~~~~~~~~~~~~~~~~~~~~~~~~~~~~~~~~~~~~~~~~~~
另外樓主應該也很清楚,從懷德街到榮華社區的那一帶,由於過去都是比較老舊的公寓建築
而隨著社區裡平均年齡層的老化,許多原本居住在那一帶的居民要換屋,通常都會以具有電梯的華廈或大樓作為優先考量
但在那個區塊大部分會接手傳統公寓的族群,則多半是原本從那裏長大的年輕一代(或者是某些想搬進天母周邊的年輕人)
因此相信樓主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在那個區塊的電梯華廈或是大樓產品的價格,會與傳統公寓差異如此之大了吧
簡單的來說,也就是因為有這些族群的存在,外加高比例的投資客,才會使得那裡的電梯大樓房價一直與舊公寓的差距如此之大
~~~~~~~~~~~~~~~~~~~~~~~~~~~~~~~~~~~~~~~~~~~~~~~~~~~~~~~~~~~~
其實以樓主的購屋情況(個人猜測樓主應該是想找主建物坪數在30~35坪之間有3房或3+1房的大樓吧)來說
如果還要再加上一個平面車位,那麼在那一帶,以目前來說的確大概2000萬的基本預算是跑不掉的
而車位的問題,由於在那一帶的房仲早就習慣把車位坪數灌到房屋坪數中來拉高房屋總價款(說穿了,也是為了要把總價抬高去讓消費者慢慢殺)
所以建議樓主最好還是先去了解周圍新成屋與車位的開價,再利用新建大樓與中古華廈應有的價差去向仲介砍價,才有機會得出較為合理的價格
最後,就個人的了解,那邊十年左右的中古大樓,每坪的價格應當在38~42萬左右較為合理,而車位則大概是220萬到240萬上下
上面一些建議,供樓主參考,也祝樓主能早日找到良居!
Benson.K
中古公寓一坪30萬,公設比10%,那主建物坪價為30/90%=33.33萬
中古電梯大樓一坪40萬,公設比25%,那主建物坪價為40/75%=53.33萬
新的電梯大樓一坪55萬,公設比35%,那主建物坪價為55/65%=84.6萬
所以中古電梯大樓的主建物坪單價是公寓的1.6倍,而新電梯大樓是公寓的2.53倍。
請問我是否可以用這樣的估法來判斷電梯大樓房價的合理性?這樣的估法可以套用到全台北市嗎?
另一個問題是:
公寓1樓有庭院車庫的因為進出效用比電梯大樓更好,庭院車庫也比地下室車庫好,那主建物坪單價是否應該高於中古電梯大樓?比如說6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