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捷運累計服務量達2.0億人次,機捷營收持續成長~
車廂添購困難短時間無解,兩車種的彈性搭配增加服務量能是過渡時期必要的權宜之計,
直達車加開桃園高鐵即是一例, 在不影響登機旅客的服務品質的前提下,直達車回程加停普通車站應列入評估!
幾個月來的機捷的服務量明顯成長,除了疫情解封,T-pass真是功不可沒,證明票價影響通勤行為誘因十足,撇開機捷本身的營運,運量成長帶來的邊際效應十分顯著.
目前票價問題已經解決,再來是增加班次提供服務量能的困難,短時間內購車已不可能,最快的解決方案是暫時取消直達車,這種作法勢必影響以直達車通勤的朋友,但卻有機會直接將班距縮短到7分鐘,另外目前普通車由於轉乘與禮讓直達車的關係造成延遲發車,如此一來也會因此縮短普通車的搭乘時間,在未購入新車之前取消全直達車可以列入考慮.不曉得這樣的想法是否可行?
桃園機場捷運研擬直達車增停三重站... 終於出現因時制宜的彈性調整~
以下是多年前的個人觀點
情和義值千金~
機捷真是一條有趣的捷運,可能牽扯的環節太多,路線迂迴,光票價就很不親民,車速和班次也是讓人垢病。
個人推測除了捷運本身營運考量,跟大眾運輸系統排擠消長的問題也是息息相關?
當年高鐵營運沒多久,國內航空整個被打垮,機捷若太強做出個撒尿牛丸,勢必有其他業者會受到衝擊XD
機捷最大的願景是國門,進機捷如同進國門,事先check in掛行李與不塞車的機捷,讓搭機更從容,上述情境基本上已經大致成形。
但一般人又不會三天兩頭出國,如何讓機捷成為普羅大眾的機捷應該是普羅大眾更關心的。
票價,錢的問題是最複雜的,對於消費者當然是越低越好。如果可以,建議把直達車跟普通車訂不同票價,兩種車班的體驗實在差太多了,至少兩倍。
直達車,顧名思義,建議快速直球進壘,就台北-機場-中壢環北三個站,這樣才能將直達車極致化。其他站利用普通車轉乘。
班次,目前機捷最不像捷運的地方就是班次,班次拉太長,感覺像在搭公車,這在時間容錯上扣了不少分,也會讓普通車與直達車轉換上效益減少。
回歸到問題核心就是票價太高搭車的人太少,形成惡性循環。
票價策略可以再親民一點,把進出機場站的票價獨立出來,原票價加100,其餘各站原票價對半砍,機場工作者一樣有通勤票可買,並且增加班次,利用直達車養普通車的機捷或許真能做出皆大歡喜的撒尿牛丸!
wessley wrote:
真正需要趕飛機的
乾聲連連
趕飛機的比例不多也非常態,據說趕飛機搭錯車才恐怖...
影響比較大的可能是原本靠直達車通勤的人,但是班距若有機會因此由15分減成7分,反而更貼近一般搭捷運的節奏,原本普通車的行駛時間也會因減少延遲發車縮短,整體平均時間互補,反而減少趕搭車的壓力與等搭車的不耐.
另一折衷的方案是直達車改每一小時一班,這樣也能增加整體班次縮短班距.
若針對趕飛機當主要訴求,直達車往機場方向直達,所有車種從機場往兩邊行駛都站站停,也是能多擠出一些班次給非直達站,增加沿線居民前往北桃市區的便利性.
不過上面都是數學問題,技術上兩種車款能互相支援才有辦法自由調度,以現有車輛設計出更大效益的車班表.

WOWO88 wrote:
納入1200卡免費,...(恕刪)
若純商業考量顯然前期規劃得很爛,但大眾交通本來就是基礎建設的一環,搭機捷的人多,開車的人就變少,車流變少,空污變少,塞車變少,車禍變少,除了錢還有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
搭機捷的人多,Tpass分潤就多,人潮就是錢潮,捷運站可以招商,招廣告,炒地皮,BOT,日後賺得也不一定比較少.
但政策面的考量牽扯太多,我們還是看看怎樣讓機捷怎麼改善服務量能...
仔細看台北到機場第二航廈行車時間 直達車39分鐘與普通車51分鐘只快了12分鐘,
再看看台北的山鼻的行車時間 普通車 大多42分 但卻有一車班可跑37分,
也就是說普通車因某些原因被開慢了5分鐘,
若取消直達車,跑機場的普通車有機會從51分鐘節省5分鐘變46分鐘,那跟直達車39分鐘就只剩下7分鐘的差距...
為了搭直達車平均等待時間卻多了7分鐘,只為了快7分鐘...怎麼越想越奇怪?
另外台北到機場第二航廈的平均時間 (直達車+普通車)/2=(39+51)/2=45分 只比無直達車46分鐘少1分鐘!
若技術可行,無論當初設計的用意為何,依現況來看取消直達車整體效益和便利性會大很多.
12分鐘的差距,是拖慢普通車5分鐘換來的,聽說小英總統搭過30分鐘的超級直達車,
若是每小時一班這種直達車從台北往機場,其他站站停,會不會是更好的暮四朝三?


個人積分:99分
文章編號:88888894

個人積分:99分
文章編號:88893085
小惡魔新聞台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