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竹苗應該升格為直轄市


LearnRPG wrote:
常常聽到這個都市傳...(恕刪)


超專業的,也超認真的,找那麼多資料。

這是所得稅,怕會有不公平的地方會在台北市有許多企業集團的高薪階級所在,更是收入前段班的人登記在那,所以高低差異會非常大,而新竹市及新竹縣(其實主要在竹北市)的收入高低差異不會那麼大,不過仍能在家庭收入前2-3名,表示均收入客觀

再來企業所得,不少新竹公司也是登記在台北市,所以若單純以總部登記來看的話,是很不公平的,但我記得沒錯好像有調整過,製造地也佔了一定比率,但仍造成新竹與台北市在營業稅的差異。

而貨品稅指的是進出口吧~這應該大多在台北,所以應該是台北居多。

其他收入比率沒佔那麼重,影響沒那麼大了。
上繳稅款不是只有所得稅,最新的資料還沒整理完,先貼之前整理的資料:

105年度 (2016) 各縣市繳稅實徵淨額統計資料--國稅部分

料來源:財政部共通性查詢目錄

說明:1.自99年12月25日起,配合部分縣市改制直轄市,原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原臺中縣與
    臺中市合併升格為臺中市,原臺南縣與臺南市合併升格臺南市,原高雄縣與高雄市合
    併升格為高雄市。
   2.「其他」項係指無法依地區別劃分之稅目,包括關稅及礦區稅。

這裡的所得稅包含『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兩種,兩者總和是『所得稅小計』表格。

以所得稅排序,新竹市排名第三。

以國稅排序,排名第六。



補助款不適只有統籌分配款,各縣市補助狀況如下:

2015 各縣市財政狀況評比 -- 中央補助款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縣市重要統計指標查詢系統

這是將中央補助各縣市的 "補助及協助收入(百萬元)" 與 "統籌分配稅收入(百萬元)" 兩者相加所得到的,可以視為中央補助各縣市的總補助款。可以看到新竹市繳交的國稅排行第六,繳交上千億的稅,上繳所得稅排行全國三 (105年度 (2016) 各縣市繳稅實徵淨額統計資料--國稅部分),但所得到的補助是倒數第五。


每次提到新竹不受中央重視,就有人提到科學園區是中央 "賞賜" 的,關於這點只好再次告訴大家科學園區會選在新竹市是有歷史原因的,其他縣市當時根本沒有能力與基礎成立科學園區。

1936年天然瓦斯研究所在新竹成立, 台灣矽谷發源地

在網路論壇上, 不少人認為工研院是中央給新竹的研究單位, 所以中央對新竹已經很好了. 其實這是台灣歷史教育的失敗所造成的現象. 不少人都知道竹科是工研院催生出來的, 而工研院是一個很像政府機關的研究單位 (不少人還以為工研院是公家機關, 事實上工研院是財團法人組織). 一般人的認知大概就是這些, 所以會出現中央給新竹工研院這樣的想法.

其實工研院是承襲以前日據時代的研究單位, 工研院成立於1973年,當年是由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將分散在各處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決定將三所的設備、土地、人才合併,成立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重新賦予任務、目標,利用進步的工業技術推動台灣工業的發展,引導經濟起飛。


其中聯合工業研究所的前身就是1936年、民國25年也是日本昭和11年所成立的天然瓦斯研究所.

有關工研院的簡介可見工研院網站 工研院簡介
工研院設置的相關報導請參見1973年的科學月刊 科學走廊 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設置

天然瓦斯研究所的成立是因為新竹竹東等地天然氣地下資源豐富,1936年、民國25年也是日本昭和11年,天然瓦斯研究所在新竹成立,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單位. 日本總督府為了有效利用竹苗地下蘊藏豐富的天然氣,在新竹市東郊赤土崎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它的地點就在今天清華大學西側的工研院光復院區。


因為先有了工研院, 所以才有科學園區的建置, 而科學園區與工研院的關係密不可分, 加上新竹市有清大交大兩所以理工為主的大學, 在客觀條件下, 當時全台灣哪個地方比新竹更適合興建科學園區 ? 所以新竹有工研院與科學園區, 並非是中央的「恩賜」, 而是客觀條件下必然的結果.
若真要講甚麼中央恩賜科學園區,那中科與南科就可以稱得上是中央特別給的。

在園區工作的應該知道園區三期,但是應該很少人知道原來的園區三期是要延伸到新竹縣工研院那一大片地,但是後來政府不蓋了,去蓋南科,不蓋園區就算了,還限建,所以那一帶一直沒有開發。

竹科三期(竹縣部份)一凍十幾年的影響

那看看中央給的中科與南科,一樣是科學園區,員工組成是相差很大的。

各科學園區員工數 2018 統計



詳細分析各學歷在各園區的比例,例如新竹科學園區內,每個學歷所佔的比例。
還有若依個別學歷來看,同一種學歷在不同園區的分布。
詳細分析如下圖:



iepmis wrote:
因為先有了工研院, 所以才有科學園區的建置, 而科學園區與工研院的關係密不可分,
加上新竹市有清大交大兩所以理工為主的大學

清交大來台復校選定新竹,和工研院本部在新竹聯工所成立,
就是一個政策而已,
園區說是中央給的,也說得過去.
南科原為台糖農場,
糖廠逐步收掉後,釋出的閒置公有土地不少.
感謝版主的資料 獲益良多
依照資料來源
補上 2017年國稅的資料
完整的資料比較能說服自己 XD


大圖點下面

2017年國稅的資料

其實差異還是不大
所得稅新竹市排名全國第二 贏過新北
營業稅是負的 由於企業的優惠退稅
所得稅佔全體稅收比其實很高 如同新聞說的一樣

單看%相比 依然是台北市差最多
多計算一個每人貢獻分配差
新竹市第一名
每人要貢獻 25萬8千多 給其他縣市的人民/國家建設/國防外交...等
第二名為台北市 22萬8千多

這數據還蠻多可以自行解讀的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好像以前就叫做新竹州
不是六都 搞大建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連豪宅管理費都付不起。雖然別人或許送你一棟豪宅 
輕軌 捷運在新竹是不切實際的
公園 大綠地 人行道是新竹能做。而且有機會把它做好的。請堅哥把這些小事情做好就很了不起了
robert780 wrote:
好像以前就叫做新竹州
106年度 (2017) 各縣市繳稅實徵淨額統計資料 -- 『所得稅小計』及『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排序

資料來源:財政部
財政部共通性查詢目錄

這裡的所得稅包含『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兩種,兩者總和是『所得稅小計』表格。

『所得稅小計』排序,新竹市排名全國第三。




『營利事業所得稅』排序,新竹市排名全國第三。




『綜合所得稅』排序,新竹市排名全國第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