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c26 wrote:其實 台中 還是步調⋯⋯剛剛好 小而美 宜居城市才是一般市民想要的⋯⋯ (恕刪) 你確定?我也是台中市民,我就不是這麼想,我尊重你的想法,但請不要説你的想法就代表了一般市民。
回文還是很多人關心胡胡和龍龍的差異啊...但是城市的建設是漫長的,三四件有亮點的建設固然很好,但是台中本身的體質才是關鍵有本事把台中體質搞好,台中自然就變成了一個美好的城市我不是都市建設的高手,所以不敢批評那些在規劃的官員&學者&建商,但是我覺得可以讓民眾知道政府為何要這樣規劃,蓋此建築物的目的為何,建設時間軸為何如此定義?舉例來說(擷自大宅門官網):泊嵐匯是由國際會展中心、國際級旅館、購物園區、轉運中心、金融中心、企業總部匯集所構成的綜合開發區,位於計畫區北側,為中部地區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門戶。將來國際會展中心及轉運中心將由市府自行開發或委由民間機構以BOT方式興建。規畫是類似高雄義大嗎?會展中心跟現在烏日那個差異為何? 金融中心,企業總部是蓋好了就會有人來上班了嗎?立意雖然很好,但不是像網站說的建設完成大宅門就變成跟國際接軌的門戶了,而且講到門戶,機場不是在清泉崗嗎(是沒隔很遠啦,跑個1/4馬就到了)?而且說是國際,其實是港澳台...捷運橘線完工期又未知龍龍如果接下去的任期只會放炮、喊卡、竊佔他人之功,也不會有下一任了
漂泊仔 wrote:台中那哪叫做捷運的一...(恕刪) 硬要說的話「還」不算沒錯,再兩個月包商契約跑完後等著看。只不過BRT在意義上就是「幹線公車+專用道+車外收費」,沒有全封閉路段還要加一個「號誌優先」來調整調度以以維持班距。雙節公車的意義一方面是降低對橫向車流的擾動,另一方面是降低維持費用(50個司機一年要四千五百萬,100個司機就是九千萬,你覺得多不多?)。從節節上升的搭乘人次看來,路線整合跟專用道的確發生了強大的效果,期待正式行控上線後能對班距有更好的約束。一直在名稱上打轉除了滿足踩低別人的虛榮心以外沒有半點實質的用處。北捷高捷不就是把台鐵電聯車弄在地下跑而已嗎?LRT說穿了不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路面電車嗎?
你的聲音我很認同而且我認為有網友認為你的說法不能代表"一般市民"我實在很不解 不同聲音就不能代表一般市民的聲音?這就是現在社會的問題企業的聲音不能代表人民的聲音!車輪檔的聲音不能代表人民的聲音!誰誰誰的聲音不能代表人民的聲音!所以只有哪些人才能代表人民的聲音?人民的聲音就一定要一樣嗎?不同的聲音 就不能是一般市民的聲音嗎?人民企業 人民開的 也因為是企業就不能代表人民的聲音?與其批評政府舉債建設的理由不如了解政府舉債建設的原因如果政府只能像市井小民一樣 多少錢做多少事的觀念用這種觀念來帶領台中市台中也不需要捷運也不需要洲際棒球場了道路交通也不要拓展了社會福利也不要做了為什麼?因為台中市原本就是負債的稅收拿去還錢都不夠講白的 台中市現在有多少道路是已經再使用但是還沒徵收的?把稅收拿去還都不夠了?所以市長還真好當 只要說 因為我們沒錢 所以就不用建設 也不用經濟發展 也不用社會福利有某些一般市民也就買單?lordkikuko wrote:老胡曾經在選前的一連...(恕刪)
前天市府開會,現任交通局長以及經發局長的看法⋯"交通局長王義川表示,若每年可吸引565萬人次遊客,則一天就有1.6萬名遊客,即使全部以遊覽車接駁,車流長度達四公里多,水湳經貿園區也不可能消化這麼多人潮、車潮。經發局長呂曜志也說,台灣塔吸引的巨大交通量,與水湳經貿園區的研發概念相互衝突,如果在那裏設立這麼大地標,有這麼大的交通量就毀了。"我只能說,唉⋯反正就是有問題,太花錢,不可能,不安全,連吸引太多遊客會造成交通阻塞也成理由,⋯ 不作最大。 但如果有心建設,何不試看看有無克服困難的辦法,讓此規畫許久的建設(光台灣塔可行性的評估就開過200次會議)能成為台中新的亮點。可惜的是,為何前任評估可行且持續推動的建設,到新任就困難重重。 台灣塔的經費,其實有點像開發水㓓經貿園區的紅利,是水幫魚魚幫水的效果,而且這筆經費依法不能挪至他區使用。 所以這80億預算,最後不知要變成什麼?再評估再規劃??
拿鐵加糖 wrote:台中市現在有多少道路是已經再使用但是還沒徵收的 內政部數據顯示舊台中市的既成道路(公路系統加都市計劃道路)徵收費粗估就已經高達三兆四千多億,而這還是十年前的價格,依今日市值徵收大概往上跳兩到三倍差不多。更不用說現在已經是囊括台中縣市的大台中,這筆天文數字的費用光想起來就直打哆嗦...
很無奈啦,揭發前朝弊端本是好事,但還說不清弊端為何就直接腰斬重大建設,就讓人覺得延續性不足了。放話爭版面可以,罵前朝總是容易,被罵的已不在其位,沒啥立場辯護,不過建設與市政願景的餅還是要繼續畫,不然很快被人看破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