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公共運輸大幅下滑的原因是為什麼呢?

喝了酒隨便敲鍵盤一下,出數據分析給你們研究一下。
我不知道這會不會被檢舉刪文,也請各位幫我備份一下,也方便我以後檢視。

離均差數學概念請看這個: https://www.ptt.cc/bbs/Math/M.1342427439.A.6CA.html

我用離均差概念檢視BRT跟優化公車變化差異,
1.發現大概台中市公車人口在102~103年就已經飽和。
2.BRT創造了大量的搭乘人口變化,相對成長531.5萬人次/年搭乘量。(含二月的季節性負成長)
3.BRT創造了平均60萬人次/月搭乘量。(不含二月的季節性負成長)
4.目前看來,優化公車相對性較弱,相對性減少多少,你們自己判讀吧。從八月來看相對性,好像減少滿多的?因為季節性的八月,都是成長,唯獨105年8月是減少搭乘人口數。
5.發現台中市搭乘公車的季節性變化很規律,所以有無數據造假的可能,是很容易透過分析過程找到。

* 105年度,混和了兩個變數,所以必須要改變計算週期,改由7月當作週期的開始才能分出BRT跟優化的差異性。

目前推論,沒有BRT的102~103年,大概是台中市的現有搭乘公車人口極限。

接下來,需要更多數據,才能進行「假設優化公車無法取代BRT基礎效率」的假說分析。
如果台中市的公車族減少,可能回落到平均680~860萬人次/月的機會有多少? 真的要檢查後續數據。
至於分析部分,可能要找更專業的統計專長朋友一起來玩這個分析。



相對全年度:

相對每年度的1~8月:



相對每年度的1~8月成長變動量:

*之所以看到公布數據搭乘人口減少,主要是因為8月份減少了50萬人次成長量。相對去年BRT比,減少了170萬人次的成長量。

隨便想一下,大概中港路的公車需求,約略60~80萬人次/月就是極限,不管公車服務距離拉長到哪裡,都是這個數據。
所以,必須要做限制中港路的黃金路線總公車數,讓搭乘效率增加才是主要方向。

如果有老師在,這是可以給大學生的統計作業。
包含檢驗數據的季節性假設、輸入資料是否正確。
從特性上來看,這應該是要跑迴歸與ANOVA。

我也很好奇,後面數據會不會變成無規則的政治數據?
如果搭配公車總量供給額,應該可以算出經營績效或是公部門公帑支出效率。

睡了。懶得理會,球員跟裁判都是同一個,我能說什麼。
數據治國的問題,,,,,,,

現任的不懂這招

問題在於有沒有解決根本

數據無人理會
majusty66666 wrote:
數據治國的問題,,...(恕刪)

現在的數據是刻意選擇離峰時段,以及取平均數字掩飾尖峰時段車流速,並刻意忽略效能評比,只說出部分自己有利的人次增加。

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刻意操弄的民調與統計。但總乘車人次一下就被人看破手腳

kenjitan wrote:
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刻意操弄的民調與統計。但總乘車人次一下就被人看破手腳


新的洗風向把重點擺在BRT一年的免費到期,但卻避談同日生效的10公里免費,一整個歡樂的自打嘴巴。
Selma wrote:
1.發現大概台中市公車人口在102~103年就已經飽和。...(恕刪)


小弟還是看不出飽合的理由,101/102/103年成長都有20%以上

如因104年的數值出現成長趨緩甚至負成長,而認定103年已經到達飽和,是不合理的推論,因為整個公共運輸有了系統性的改變,

合理的推論應該是104年的系統不如103年的公共運輸系統,而不能直接認定公車人口已經飽和。

Selma wrote:
5.發現台中市搭乘公車的季節性變化很規律,所以有無數據造假的可能,是很容易透過分析過程找到。...(恕刪)


舊系統中的數據不容易大量造假

原因很簡單,舊系統中的公車補助款是依人頭補助,由公車業者統計人數再報到市府請款。如果公車業者假造數據,又或者公務人員包庇,從詐欺罪、登載不實、業務侵占...可引用的法條非常多,我不認為有公車業者敢玩這麼大。更何況,補助款是依電子票證作為計算依據,要回追非常容易。

Selma wrote:
隨便想一下,大概中港路的公車需求,約略60~80萬人次/月就是極限,不管公車服務距離拉長到哪裡,都是這個數據。
所以,必須要做限制中港路的黃金路線總公車數,讓搭乘效率增加才是主要方向。...(恕刪)


BRT廢掉之後,下一次台中市公共運輸要出現系統變化,應該要等紅線與綠線MRT運轉。
如果轉乘機制做得好,中港路的運量應該可以再成長,市公車的整體運量應該也可以再上一級。
如果....,台中變高雄 幸福滿分。

只是這三年的空窗期....市民們 請保重...

Selma wrote:
隨便想一下,大概中港路的公車需求,約略60~80萬人次/月就是極限,不管公車服務距離拉長到哪裡,都是這個數據。...(恕刪)


這樣的結論很明顯是假設目前垂直路網不再改善而且台灣大道沿線商業活動停滯而得

我的看法是
1. 增闢垂直小環狀路網,單圈車程30分鐘,沿五權民生,英才忠明,東興大墩,文心惠中,河南黎明,忠勇工三,依此類推,先擇部分路段做短環繞行,須用電動巴士。
2. 台灣大道沿線的建築活動有日益頻繁現象,整體流量應仍會緩步上升,固結的城市由交通建設貫穿商業活動,流動的城市由交通建設吸引商業活動,台中目前還是有流動力,台灣大道沿線尤是。


建議:
1. 年分標錯了,105年是明年,西元2015年應等於民國104。
2. 所有圖表應以七月作為起始月份重製,我預估,看起來應會有不同的感覺。
3. 103年7月至12月有兩次大變動量,一是7到8月,二是9到10月,我認為7到8月是民眾嘗鮮期,9到10月是開學,而在11月-12月時段已與前幾年相同,對應當時車載情形,應是運量飽和。
4. 可約略估算出學生搭乘量(寒暑假變動量),將之減去後,再一次估算變動趨勢。
目前mBRT(modified BRT)或優化公車沿線有許多順暢度的瓶頸點,其中關於黎明高架橋,因為南北向車流量有限,主要功能並非為了黎明路,目前應是作為高速公路下交流道與平面道路車流分流之用,一旦國一道與環中路在中清北端的直通路段完成,就可考慮直接拆除黎明高架橋。

對於國一道與74號環中路在中清北端的直接交絡路段,我認為是台中交通建設最為迫切的建設,其次是74號線完成環狀連結。


國一道與環中路可於五權西路南端再增加一個直接交絡點。(環中路的路面品質需全面改善。)
另外,可考慮開闢行駛快速路段的公共載具路線。

。。。

山手線的功能單就台鐵的營運效益來看,就絕對值得設置,更不用說對海線居民的幫助,以及活絡山區與海區的互動,人、農產、觀光。但是規劃的路線偏北,要擔負區域開發的誘因,則失敗的機會上升。

CareTaichung wrote:
1. 增闢垂直小環狀路網,單圈車程30分鐘,沿五權民生,英才忠明,東興大墩,文心惠中,河南黎明,忠勇工三,依此類推,先擇部分路段做短環繞行,須用電動巴士。
2. 台灣大道沿線的建築活動有日益頻繁現象,整體流量應仍會緩步上升,固結的城市由交通建設貫穿商業活動,流動的城市由交通建設吸引商業活動,台中目前還是有流動力,台灣大道沿線尤是。...(恕刪)


建立小環狀路線是正確的選擇,但 那是在BRT正常運作的情況下。依靠中港路建立的環狀線,難免要走中港路,在大量的優化公車出現後,中港路是否還能承受這麼多環狀線公車的使用,是令人質疑的。

中港路上的商業活動依然熱絡,不過要出現20%以上的年成長,單靠商業活動增加是有困難的。


CareTaichung wrote:
3. 103年7月至12月有兩次大變動量,一是7到8月,二是9到10月,我認為7到8月是民眾嘗鮮期,9到10月是開學,而在11月-12月時段已與前幾年相同,對應當時車載情形,應是運量飽和。...(恕刪)


Selma wrote:
3.BRT創造了平均60萬人次/月搭乘量。(不含二月的季節性負成長)...(恕刪)

隨便想一下,大概中港路的公車需求,約略60~80萬人次/月就是極限,不管公車服務距離拉長到哪裡,都是這個數據。
所以,必須要做限制中港路的黃金路線總公車數,讓搭乘效率增加才是主要方向。...(恕刪)


BRT的啟用時間是103年七月27日下午

使用不到一星期的BRT能對103年七月的運量有多少幫助?? 單算BRT在103年七月的月運量也才15萬

後來幾個月BRT的月運量都在110萬以上,甚至超過150萬,所以說60~80萬的數據是有問題的。
山手線因為路線偏北,所以才有後來的國四,因為有了國四,山手線變的多餘。
我每天下班後約在17:50~18:10之間,從國一下中港交流道後,走台灣大道進入台中市區,

以前有BRT時,下交流道至文心路這一段很快很好走,

BRT取消後,車流速度愈來愈慢,到現在竟然要花約20分鐘才能駛過文心路...

燈號變換時間,有愈來愈短的感覺...

以上只是個人小小小心得...如有雷同不是虛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