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這會不會被檢舉刪文,也請各位幫我備份一下,也方便我以後檢視。
離均差數學概念請看這個: https://www.ptt.cc/bbs/Math/M.1342427439.A.6CA.html
我用離均差概念檢視BRT跟優化公車變化差異,
1.發現大概台中市公車人口在102~103年就已經飽和。
2.BRT創造了大量的搭乘人口變化,相對成長531.5萬人次/年搭乘量。(含二月的季節性負成長)
3.BRT創造了平均60萬人次/月搭乘量。(不含二月的季節性負成長)
4.目前看來,優化公車相對性較弱,相對性減少多少,你們自己判讀吧。從八月來看相對性,好像減少滿多的?因為季節性的八月,都是成長,唯獨105年8月是減少搭乘人口數。
5.發現台中市搭乘公車的季節性變化很規律,所以有無數據造假的可能,是很容易透過分析過程找到。
* 105年度,混和了兩個變數,所以必須要改變計算週期,改由7月當作週期的開始才能分出BRT跟優化的差異性。
目前推論,沒有BRT的102~103年,大概是台中市的現有搭乘公車人口極限。
接下來,需要更多數據,才能進行「假設優化公車無法取代BRT基礎效率」的假說分析。
如果台中市的公車族減少,可能回落到平均680~860萬人次/月的機會有多少? 真的要檢查後續數據。
至於分析部分,可能要找更專業的統計專長朋友一起來玩這個分析。


相對全年度:

相對每年度的1~8月:

相對每年度的1~8月成長變動量:

*之所以看到公布數據搭乘人口減少,主要是因為8月份減少了50萬人次成長量。相對去年BRT比,減少了170萬人次的成長量。
隨便想一下,大概中港路的公車需求,約略60~80萬人次/月就是極限,不管公車服務距離拉長到哪裡,都是這個數據。
所以,必須要做限制中港路的黃金路線總公車數,讓搭乘效率增加才是主要方向。
如果有老師在,這是可以給大學生的統計作業。
包含檢驗數據的季節性假設、輸入資料是否正確。
從特性上來看,這應該是要跑迴歸與ANOVA。
我也很好奇,後面數據會不會變成無規則的政治數據?
如果搭配公車總量供給額,應該可以算出經營績效或是公部門公帑支出效率。
睡了。懶得理會,球員跟裁判都是同一個,我能說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