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gogohell2003 wrote:

一個行人當然不能隨便闖紅燈擋下車流這樣地無限上綱移動.
但是當一個行人在合法穿越馬路時,在文明的地方,還是比十部私家車優先.
所以即使公車上只坐一個人,它的優先權還是大於十部私家車,遑論一部公車上坐10個20個行人的情形.

BRT丶LRT或是佔用慢車道的公車不是排它.
它只是合理地把長期被掌握在私家車上的路權拿回來,因此讓早就習慣了"開車我最大"的私家車忿忿不平而已.
私家車上的人隨時可以下車走進加入BRT丶LRT.
反問,BRT丶LRT上的人,可以自由地走進任何一部私家車嗎?
這樣看起來,何者排它性高?

..(恕刪)


舉起潮流與文明的大旗,並不意味著凡事皆正確。
擷取您上文其中二段。

第一段的不合邏輯在於,我的認知是:
1、公車上坐幾個人不是重點,它必需行駛丶停駐在規定路線丶場站,才有優先權可言。

2、如果尚未規定路權,它就是一輛車,與自行車丶機車、私家車地位無異。

3丶車道丶站牌丶公車專用道都是路權的形態。

4丶路權的授予,應該是行政機關丶民意機關丶專業人士共同考量,不是數人頭而已。

如果您所譬喻的一人公車比10輛車偉大,我不會說您錯了。
至於它會不會被禮讓,由公民素養決定。
它會不會被授權,是交通政策繁簡不一的細項討論。

我,就是不贊成BRT公車繼續被授權的其中一人。



第二段的不正確,在於您不願面對,[路網丶系統並非一條藍線構成]。
而BRT最直接的排擠,正是垂直方向的交通運作,當然包含垂直方向的大眾運輸。

如果您的大我,可敬而高貴,也不代表其他意見,一定都是建立在短視自私的角度。
您的價值觀,未必說服得了他人;而我亦然。


退回到都市功能言之,都市交通以運人為首,但是運人一事,不應該偏頗進行。
藍線即使流量最大,也不應做出一個只有藍線方向可以順利運輸的決定。
整體系統必需有執行的可能。
當垂直方向有問題時,平面式的BRT,也是要等路口清空。
台中市CBD若是更加集中,平面式運輸是禍延子孫的決定。


都市成功與否,不是只有人的移動一件事而已。舊中區丶草悟道丶新市政中心都還是人潮流動著,但是結果大異其趣。


如果你有常去坐BRT,想想看等車人有多少?

號稱最大條,台中最有資格MRT的中港路來說,

火車站人較多,

一般而言,—級站的科博站、新光遠百,或有實用的東大榮總站,較有人,從3、5個到10多個,—般情況,

其他站常是少於5個,甚至沒有人,

假日或尖峰時較多,

號稱一日五萬,兩節車廂,

北捷一日兩百萬,一長串車廂,尖峰時段每道車門排長龍,
地下道穿梭人潮滿滿,

哪天中港MRT通大概也是2、3節車廂,
如果站距變長,還要上下樓梯,還沒有兩分鐘一班,
對市區短、中距運輸沒有比BRT好,
從火車站去東大榮總、靜宜,長距運輸MRT好,

至於BRT對開車影響,我常開中港路,現在開車沒有比兩年前差,
如果沒有BRT肯定更難開車,因為兩年來台中人、車都增加了,
抵禦恐懼 wrote:
舉起潮流與文明的大...(恕刪)

討論事情很難,因為大家都習慣被政治人物硬坳.
這位大大說不贊成繼續授權BRT主要原因是BRT有排他性.
事實上,地球只有一個.簡單的說人類的生存早不知造成多少其他物種的滅絕.
所謂的排他性一直都存在.
機車一直被排擠,只能在慢車道上.
行人被排擠在人行道,穿越道,地下道.
公車跟汽機車一起堵在路上時又是誰排擠了誰?
抵禦恐懼 wrote:
舉起潮流與文明的大...(恕刪)

howard.huang wrote:
是不能做簡易式站體喔...

中區里長說不要做

等到開通了才在哭說為什麼不設站

你不知道現在只要人民一直吵一直吵就可以讓建設停擺下來嗎



這個問題你就要問前市府了, 為什麼不能簡易站體了??

中區里長說不要, 又說要, 所以市府要配合?? 市府是由里長指揮嗎??

你一下說人民, 一下說里長, 到底哪個輕哪個重, 請想清楚!!

抵禦恐懼 wrote:
舉起潮流與文明的大旗,並不意味著凡事皆正確。
擷取您上文其中二段。

第一段的不合邏輯在於,我的認知是:
1、公車上坐幾個人不是重點,它必需行駛丶停駐在規定路線丶場站,才有優先權可言。...(恕刪)


若是無法提出更好的論點,就說別人在搖大旗...
那麼為何潮一半的BRT不行,潮整套的"MRT"就可以?

況且我原文就已經極力地在避免留下話尾巴,免得讓喜歡抓尾的人有東西可以發揮.
沒想到您還是可以精準的鑽到角尖,在下佩服.
gogohell2003 wrote:
但是當一個行人在合法穿越馬路時,在文明的地方,還是比十部私家車優先.
所以即使公車上只坐一個人,它的優先權還是大於十部私家車,遑論一部公車上坐10個20個行人的情形

我並沒有說載著10個人的公車進了加油站,別的私家車就要自動讓開給它先加油吧?

沒有把公車路權優先的定義寫在附錄裡...算我的不對.
但是我可沒有想跟開版大一樣寫論文的意思.
這樣子寫可以讓您認為不合邏輯,也難怪叫中港路BRT會有人一直跳腳,非得它一個精準的名份叫"車外刷卡有專用道又每站都停而且有時會有儀控的1.5節中國製柴油公車"才能平息.

===================================================
抵禦恐懼 wrote:
第二段的不正確,在於您不願面對,[路網丶系統並非一條藍線構成]。


說得真好,可見您終於瞭解我用來比喻的彩虹的意思.
只是我被搞糊塗了,是我不願面對還是您忘了去面對.

路網丶系統並非一條藍線構成--這不正是我要強調的東西?

依照中港路對台中市的重要性,藍線也不會"只有"軌道捷運能構成.
軌道捷運站與站之間的距離,可以讓您像從澄清醫院站"走"到中港新城甚至是福安站?
出了軌道捷運依然要靠走路,用走的太慢,又不想進mrt坐太遠,BRT就是中庸...它就是彩虹中的一道顏色.

我一再強調,我認為BRT是台中軌道捷運的前導,它不是永遠的藍線.
雖然也有這個可能,基於藍線需要貫穿大肚山才能延伸到達海線地區,否則乘客需要面臨中途換乘的不便.
但是,若將來中港路BRT真的是最終解.也就表示與中港路垂直的其它路線,可以有更大的機會建為地下/地上軌道捷運.

是的,中港平面BRT反而是降低與它垂直路線施工難度的解決方案.與您前文所述結論相反.
與中港路垂直的其它路線不用翻越山頭,更有潛力發展為軌道捷運.
一旦垂直中港路的軌道捷運成熟,垂直車流減少.
中港路BRT就不用顧慮儀控會造成的擾動,可以放心大膽地一路綠燈...
那麼中港路是否還需要建軌道捷運,建何種軌道道捷運,或者在相近的平行道路上建軌道捷運....都是那時候可以再討論的事.

而您卻一直執著於台中只有一條藍線而且不能是BRT的堅持上.

===================================================
抵禦恐懼 wrote:
都市成功與否,不是只有人的移動一件事而已。舊中區丶草悟道丶新市政中心都還是人潮流動著...(恕刪)


意思是"舊中區丶草悟道丶新市政中心的人潮"與前一句裡"人的移動"不是同一件事嗎?
所以您的"多方考量",是指要在設立BRT前...套句今年官方流行語..."通盤地"檢討過各里不同的需求,再依各街區不同的需求設立不冋的運輸方式嗎?
雖然您舉了很多例說明了您的多方考量是什麼,但我怎麼看都是同一個"人的移動問題",而且我不認為當時在決定建置中港路BRT時,負責部門會考量得比您想得出來的少.

===================================================
既然您已表明立場,只住101大樓的最頂層,其它100樓不用蓋了地單純反對BRT.
改天如果有個人站在捷運鐵軌上,對著捷運大喊我不想授權給你,相信您一定也可以瞭解他的處境.
這樣是不合邏輯還是沒有邏輯,我就不要妄自憑判了.

hch2006 wrote:
這個問題你就要問前...(恕刪)


你以為台灣跟大陸一樣

政府說要蓋就蓋嗎?
gogohell2003 wrote:
若是無法提出更好的...(恕刪)


當您的回文,提到將來,將來的中港路垂直路面,因為不需翻山越嶺,更有條件發展成軌道捷運…
在BRT架構下,未來也可能會有平行於中港路的捷運路線…


然而,從舊中區的衰退又影響到西丶北二區,到軸線上 草悟道丶新市政中心的消長。
深度地說明,CBD交通只考慮運輸人口丶只求容易施行的結果是什麼。

我更加相信,這個溝通難有共識。

您認為人口移動這件事最重要,而且學飛一定要先練跑,跑的方式一定是BRT,
我認為該飛就別跑了。

再討論下去,我怕連跌倒的姿勢都被指定。

抵禦恐懼 wrote:
當您的回文,提到將...(恕刪)



你的文章和不把財源跟高雄經驗一併放入討論才有意義

不然看完打高空意味濃厚

現實是殘酷的,否則有捷運的高雄為什麼在十多年後已經快跟台中平行了

想想關聯吧!!
xxx

sidelinnia wrote:
各位版上前輩們大家...(恕刪)


中區的老一輩人沒有做什麼奇怪的事阿,

唯一不同處只是還留在中區,

成為古早台中人的珍貴印記,

文創的潛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