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地鐵影片紅過世界半邊天,搭配筆者曾經學過的課程,帶來不一樣的省思





這段影片奔跑路徑如下圖,略不準確,奔跑長度約380公尺

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幾個關鍵使這位田徑好手成功追上:
1.地鐵營運速率稍微慢一點,靠站時間足夠
2.他是田徑好手...
3.友善行人通行環境



----------------------進入正文----------------------


無論開車、坐車、沒有車,一段旅次末端總是靠著一雙腿運行,友善人行環境不只人行方便,更可能是整個城市風貌令一個契機。以下文章不一定適合臺中,但是提供另一個思考空間。


台灣城市多半發展100年不到,可是國外超過200年的老城市比比皆是。狹窄街道滯礙難行(主要街道甚至小於15米寬),於是選擇限制私有車輛成為最有效的方式,搭配其他措施完成嶄新城市風貌。筆者以課堂中一直提到的史特拉斯堡為例(第一次看到有震撼到,覺得台灣缺少很多)



【史特拉斯堡】

可以花時間看維基百科文章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AF%E7%89%B9%E6%8B%89%E6%96%AF%E5%A0%A1

筆者擷取其中兩段話語

由於通風條件不佳,史特拉斯堡也是法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不過由於重工業的消失,以及在交通規管方面採取有效的措施,該市空氣污染正在改善。

1994年,史特拉斯堡運輸公司又開通了一個現代化的有軌電車系統,一部分是使用原有線路,還有一部分是新建線路。


20多年前史特拉斯堡面臨大選舉,兩個候選人政策如下(極簡大意,有待修正)
A候選人:讓車輛更加順暢,拓寬道路
B候選人:活在城市的是人,希望發展大眾運輸

後來B當選,史特拉斯堡花費10多年交通改革,把舊市區大部分空間留給行人與自行車,現代化有軌電車系統走入市區道路,也設置公車專用道,尤其是大量行人徒步區,筆者下巴差點裝不回去。汽車被單行道嚴格限制,城市剩下的空間才是他們的。


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 史特拉斯堡現代化有軌電車轉乘站,人與大眾運輸如此親近



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 史特拉斯堡後續道路盡量避開舊城區,文化氣息得以芬芳


【回顧BRT中正路段原始規劃】

本段取自: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282354

理想第一步:
原本中正路上的BRT站設置密度幾乎和公車一樣,總設站數約略比公車站牌少,平均步行時間不會比原本多過2分鐘。

舊有交通局打算把5個BRT站建置完成,取消路邊停車,將中正路上的公車全部(不用懷疑是全部)請出台12線改走民權路,往南/北改走雙十路或建國路,並且規劃四條街車環繞於中區。中正路有著原本只會剩下BRT與街車在跑的願景。

BRT出現使台灣大道公車負荷減輕,改走民權路的公車班次有限(同時改善民權進中正出的現象)。而雙十路路廊要等到橘線BRT出現才能讓公車減少。

理想第二步:
大宅門轉運站完工,國道客運也會請出台中市區。


【中正路變成行人徒步區】

國外幾個行人徒步區使更多人潮回流,台灣幾個例子(如西門町.逢甲商圈.勤美.改造後的深坑老街)也是。與其為了停車生悶氣,不如改善大眾交通環境,運用整體規劃吸引人潮、提昇城市風貌、商業作為適當。

台中最佳條件又回扣BRT,中正路中間走BRT,兩旁設為寬廣行人徒步區,通過車輛盡量使用外圍道路。而且根據筆者認知,有些工作者正為中區復甦努力,中區附近包含不少文化、觀光景點,多少有些潛力。

BRT目前最多15班/hr(來回30班次/hr)比現今汽機車交雜好很多,BRT排放標準高於汽機車,對於中區環境改善有幫助。筆者曾直接聞BRT廢氣,味道與一般柴油車輛差很大,甚至一部分汽油車輛也比他難聞。

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 筆者建議徒步區間,需搭配中正路理想BRT


LRT與BRT營運情況類似(只差在軌道與非軌道),高雄輕軌是否帶來類似效應值得觀察。

結論:
當我們逛街,輕軌列車或BRT列車通過眼前,帶來的城市景觀將不一樣,用一組圖片想像
這是一段很長的路,台灣是否願意改革10年?


本文為台中市政府提出參與式預算希望推動舊城區,筆者有感而發
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VqoD5E%2bU8GAQGbDAylzkxf2iqKsbDk201e1ZLBnYUBycCvT9XV6e5IOOsdM9cwqPeTBaCPYInEG8k%2blUzJilQc%3d

中區是否再造成功,還是得討論人是否進得來中區、是否可以簡單享受中區。


【金城武在哪裡】

金城武在不一樣的地方喝茶,風味也不一樣

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 深坑老街

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 台中第二市場

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 大遠百前

比較後,深坑老街大勝;第二市場次之;大遠百落後
情境比擬後,隱隱約約體會中正路升級的潛力


【來追BRT】

筆者掃過BRT沿線條件,發現A05追到A06(往西)有機會,但是條件限制也很多
1.BRT於離開A05時遇到民權路口紅燈始亮
2.無論A05或A06,穿越慢車道必須沒有車輛
3.預估時間2分半(BRT停紅燈情況下)

追地鐵的省思,步行與臺中中區




回到之前的slogen

【您期待怎樣的城市風貌?是人們快速移動,享受城市?還是車輛行駛在永遠嫌太窄的道路上?】

【一座進步的城市不是窮人也有車的地方,而是富人也樂意搭乘大眾運輸的地方】

sss89229 wrote:
追地鐵影片紅過世界...(恕刪)


史特拉斯堡當做對照教材,有點爛。
1丶其城市規模大約是新竹縣市,拿走電子業,加入金融業。差異有點多。
2丶該市使用的地面有軌電車,對都市商業行為,影響更甚於BRT。


台中市應該發展捷運,但是
在台中市還沒有另外一條中心軸線之前,BRT請離開中港路。
有沒有人去研究市民的通勤路線流路?

有沒有去研究市民要的大眾運輸流路?

大眾運輸是要滿足大眾對運輸的需求

方便 快速 簡單

不是 執政者 想怎樣 就 怎樣

沒錯

市民 是 需要 教育

但是 不是 把他們的生活作息/生活運輸動線 搞亂

然後又說 這樣才是 你們要的 對的 方式

市民要的是什麼?
市民只要方便,越方便越好,
所以在台灣,機車一直是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
有沒有這種經驗?在巿場中「騎機車」買菜的人?
連買菜都不下車,多方便。

問題是騎車的人多了之後,停車就是問題了,
市民就會要求政府「解決停車問題」,但是這要怎麼解決?
蓋停車場嗎?再多的停車場也滿足不了飛快増加的車輛數目。
就像不管馬路再怎麼拓寛,過幾年一樣塞車。

如果大家不肯稍微承受一些自己的不方便,那就大家一起塞吧。


風間 真 wrote:
市民要的是什麼?市...(恕刪)


今年四月份至玉山,回至塔塔加時想找個地方吃飯,車開至遊客中心入口卻被三輛大遊覽車硬生生擋在路口.
奇怪的是遊客中心對面明明規劃有大客車停車場,他們卻不願意去停.
按了幾聲喇叭,有一位中年婦人出面道歉並協調大客車駕駛讓出車道.
在等待同時我問:有停車位為何不停?
對方回說:我們停一下,馬上就走,給個方便!
我說:每個人都要方便,就每個人都不方便.

後來發現裡面車子是不能開進去的,於是我到對面停好車,步行到餐廳,用完餐走出來卻看到這三輛遊覽車還在路口停著.
每個人在意的點 真的都不一樣
管他什麼RT
我唯一反對的是在交通複雜的路段使用平面軌道

騎機車犁田過的人感受可能會比較深刻
有一種犁田 是天雨路滑造成的
有一種犁田 是風切造成的

這些因素遇上平面軌道 想像起來就是一場悲劇
雖然 這也僅僅是270萬分之1的意見

還蠻好奇的一點是 如果沒被細分成?RT的話
會有多少人反對大眾交通運輸
能請的起專用司機的人應該是少數吧
之前 看到某董娘級的資深女藝人上節目受訪時
即使有聘請專用司機 為了不讓司機等候到深夜 有了搭乘北捷的初體驗
大部份的人 或多或少都有需要大眾交通運輸的時候

不支持的原因
是因為對大眾交通運輸的不信任 或是 從沒想過可以透過大眾交通運輸減輕移動的負擔
我常搞不懂
為什麼支持捷運(地下鐵或高架鐵)的人,會希望BRT在還沒成熟之前就出局?
是真心的希望大眾運輸完善,或者只是假"望子成龍"之名遂其"眼不見為淨"之實.

成熟的大眾捷運系統,就像一道光譜.
我們總在讚嘆別人的城市或已開發國家的行人環境,公共交通工具,通勤,觀光運輸多麼便利...就像光譜中的那道彩虹.

但是當自己身在光諎中,卻總是在波長顏色稍稍改變的時候,就群起攻之.
與私習私利有衝突,或是眼界容不下七彩時就不肯接受任何改變.

非黑(坐公車塞到死)即白(騎機車暢意隨行)的城市,要變成彩虹前,就是會有一段長時間的演化.
台北花了幾十年,也才有了五顏六色.
台中人卻要求在幾年內就要看到彩虹,不然就什麼都不要?



如果你是公車族,支持有效率的大眾運輸,吸引更多人來使用,讓設施更完善,路線更多班次更密,不好嗎?
如果你是私車至上族,希望大眾運輸更好,吸引別的私車族改坐公車,讓道路留給自己爽爽開,不是更應該支持?
何時才能把跳開那個單色的小框框?

gogohell2003 wrote:
我常搞不懂
為什麼支持捷運(地下鐵或高架鐵)的人,會希望BRT在還沒成熟之前就出局?
是真心的希望大眾運輸完善,或者只是假"望子成龍"之名遂其"眼不見為淨"之實.

成熟的大眾捷運系統,就像一道光譜.
我們總在讚嘆別人的城市或已開發國家的行人環境,公共交通工具,通勤,觀光運輸多麼便利...就像光譜中的那道彩虹.
...(恕刪)


小弟簡單的質疑是:
為什麼是BRT?
為什麼是中港路?
抵禦恐懼 wrote:
小弟簡單的質疑是:
為什麼是BRT?
為什麼是中港路?


簡單的問題,我也簡單的回答

1. 89元的速食很多種,要吃哪種都可以. 不要只出50塊就想吃龍蝦大餐.
2. 不然要中山路?成功路?民族路?光復路?

我也想隨口問問:
為什麼不能是BRT?
為什麼不要中港路?
gogohell2003 wrote:

簡單的問題,我也簡單的回答

1. 89元的速食很多種,要吃哪種都可以. 不要只出50塊就想吃龍蝦大餐.
2. 不然要中山路?成功路?民族路?光復路?

我也想隨口問問:
為什麼不能是BRT?
為什麼不要中港路?.(恕刪)


捷運是針對人的輸送,中港路目前是台中市最主要的軸線,應該說是唯一軸線,所以它不適合只考慮運輸人口,應該多方考量。
MRT幾乎沒有排擠作用,比較適合。

台中市可以培養另外一個軸線,然後把BRT做在中港路上。
藍缐應堅守MRT,在此之前,培養其他大眾運輸。
藍線不做MRT的話,市民應該形成寧可不要RT的強烈意志。

BRT的致命殺傷力,是不論同向丶垂直路面,都造成排擠。
事實上,垂直路面大塞時,BRT也會當場降級為公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