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參考看看,台北市公車專用道圖片


tslee502 wrote:
沒有啦
很多網友只是在討論在使用BRT的前提下
該如何設計適合台中的BRT才對

像我的討論就是只針對設計困難度與經費
很多人都用官方官腔法規在回應
所以有所衝突

但還是期許法規能做出合時宜的修改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大家都很希望高速公路速限能再放寬(例如到120)
這是比較合時宜的(車禍與速限無絕對關聯)
但是一直就是不改


車禍與速限,當然有絕對的關係,不然怎會有十次車禍九次快的說法?

而且,速限不提高,主要是怕被申請國賠。記得之前有法律專家說過,如果因為提高速限而造成車禍,是可以申請國賠的.....別忘了,連路邊護欄不夠高,結果機車騎士撞上去時擋不住,而造成他掉下去死亡,家屬都申請國賠了.....

所以,如果左右邊都開門,造成了某個問題,這後果誰來承擔? 至少目前公務員是不敢承擔的。

tslee502 wrote:
我在台中住30年了
要我反問你是台中人嗎?你問了一個很無聊的問題.....

你確定台灣大道上沒有任何中央分隔島無法站超過"四個人並排"的寬度??
請自己去走走查查看再說

即便是比較窄的中央分隔島的區域
對照現在要兩個站體的設計
如果把原有的"窄中央分隔島"加上現今兩個站體的寬度整合成"在中央"的站體設計
也絕對比現有的站體設計還要寬很多,此時就可以考慮稍稍縮減站體
讓車道加寬一點(不是像現在這樣縮減車道寬度)

搞太大??延後完工時程??
交通是百年大計(不要跟我說這是為MRT鋪路,那是官方狗屁話語),如果要倉促上路寧願不蓋.
這也是胡市長常被罵說為了趕選舉通車的原因之一..

車門同時開左右邊是違反法規的(市府說法)??
請問一下法規是不能改的嗎?
不合時宜的法規就是需要去修正(哈哈,又會扯到時間拖太長,趕不上選舉)
某些有中央車道的地方開左門,沒有的地方開右門.技術上做不到嗎?

不用用那些官腔回應
很多網友只是希望能看到更好使用,影響其他用路人更少的BRT
這才是長久之計


要長治久安,那就該一切照SOP來做,如果一切都便宜行事,那要規矩何用? 如何確保不會出錯? 不要將SOP程序當成是官腔回應,許多的工安意外,就是在沒有遵守SOP。

趕選舉通車是一回事,但與BRT站體設計在中央或是旁邊的分隔島又是另一回事,如果為了要站體設在中央,造成工期延宕,這樣的代價值不值得,又是另一回事,請不要混為一談。

另外,站體會設計這麼大,主要是為了車外收票設計,因為車外收票,站體就變成是封閉式的設計,還要入/出口閘門,也有上下車閘門。想要縮減站體加寬車道是不可行的。

還有,在另一篇回文我有回了,原來黎明路兩邊的台灣大道的中央分隔島寬度是不一樣的,這是我一時不察,以我家旁的這段類比到全段了......
不過,這也說明了,若站體設在中央,在黎明路以東的部分,會有較大的社會成本出現。
如果真的這樣蓋,我不認為這是「影響其他用路人更少的BRT」。

我倒是認為,目前的方案是各方妥協下的最大公約數,如果還要堅持某種作法,可能就是見樹不見林了,反倒拖累整個交通大計。

wejun wrote:
凡事皆有正反2面,大家可以理性討論,個人覺得既然BRT是以捷運為概念建置的快捷系統,當然就需以捷運的概念來思考,要不然台中市政府當初幹嘛用捷運的概念來宣傳BRT呢?我的重點在:
1. 捷運車廂均為雙側開門,BRT設計為何不行?法規不合時宜,當初市政府就應該要趕快解決,或是另立BRT專法,現在為了符合法規,把BRT搞得綁手綁腳,這是市民的問題嗎?
2. 台灣大道塞車的主因,有一部分是左轉車道候車的車輛堵住主幹道引起,因此如果BRT車道挪到中央分隔島的話,本來就可利用這些左轉車道內縮的空間,一來這裡並沒有路樹,不會有護樹團體抗議,再來這個空間不會減少一個車道,況且這個設計達到幾個好處:
a. 站體靠近斑馬線,方便安全進出。
b. 以後台灣大道不可以左轉,一路暢通,台灣大道更通暢。
c. 目前有人跨越慢車道直闖BRT車站,造成慢車道行車危險,以後可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d. 最重要是不會影響快慢車道的切換,行車安全得以確保。
e. 站體費用節省一半,節省支出,完成時程可以縮短。

BRT近來引發新聞甚多,利弊各有陳述,但是如果當初市政府真的用心規劃,相信上述問題是可以避免的,也不至於引發目前開車族、機車族的不滿,畢竟路權是所有用路人所有,不是BRT獨霸即可!
PS. BRT 通車之後,光BRT在車道切換引起的擦撞事故就已經有四起了,未來增加BRT班次之後,問題會更嚴重,市政府交通局的官方說法都是民眾疏忽造成,敝人不與苟同,畢竟這個濫設計不是民眾造成的,難道市政府可以置身事外?


我只想說,設計爛不爛,不是你我說了算! 目前的BRT,就是各方妥協下的最大公約數。

舊市中心處,路小,里長又反對,所以未設專用道;光明陸橋太小,所以未設專用道。
設在中央分隔島,除了車門左右開(法規限制)或是雙逆向的問題(太危險),還有在中央分隔島不夠大的區域,會影響到快車道的位置或大小....

而且,站體設於中央分隔島,對於號誌控制的彈性就少了一些。
目前的站體在左右兩邊都有,而且多數設在紅綠燈之前,如果BRT進站時,剛好是紅燈,這時等紅燈的時間剛好可以用來讓乘客上下車。
如果進站時,剛好是綠燈,而且此班次又delay了,這時號誌控制就會啟用,將綠燈時間加長,直到BRT公車過了這個紅綠燈為止。

如果設在中央分隔島,那就只有一邊會在紅綠燈前,另一邊會在紅綠燈之後,這樣的好處就只能適用其中一邊。
有國外及台北市給你參考,結果還是陷入現有環境做妥協,

完全沒有長遠的規劃,老想著未來MRT,

又叫沒錢,那到底未來MRT做不做?

其他條線也這麼搞嗎?

sjh12345 wrote:
有國外及台北市給你參...(恕刪)

所以要像高雄菊姊的做法,
不管負債多少,
先蓋再說,
等要破產了再丟給中央去接,
台中目前負債四百多億,
空間還很多~
被愛是一種幸福

delsoul6104 wrote:
所以要像高雄菊姊的做...(恕刪)


那我問你, 未來MRT做不做?? 如果要做, 那現在BRT不也是多做的??
一個交通的設計,是有步驟的:

首先,是規劃,再來是基設、再來是細設。

設計公司再競標時,都會將各種方案的優缺點、經濟、效益、時間、未來性等等因素納入考量。

所以我覺得,現在的配置,應該是各種方案評估後的「最佳考量」。

我相信,如果站體放在人行道旁、或是放在中央分隔島,應該還是有其他需要克服的問題。

如果各位有注意中央分隔島的話,其實不是只有樹的問題,還有其他管線及人手孔,光是管線要遷移,絕對是很長的時間。有沒有想過當初台中捷運綠線中間的圍籬圍了多久??至少圍了一年以上吧!那是再做什麼??就是再做管線遷移。做工程對於管線遷移,是一大痛苦。

至於有人說為何不要高架專用道等等。這又牽扯道經費的問題。先不要說捷運MRT車站,其實MRT捷運,在經費上有分為土建跟機電軌道,這兩個的費用是非常非常的高,幾乎可以說各佔50%。如果光做高架橋,那等於就是花捷運的一半經費,所以在口袋沒錢的情況,真的不可行。

未來也許藍線MRT是地下化,我印象中光是一個地下的捷運車站,經費就要2、30億了。要等到中央點頭,我想不知道要民國幾年了,台中的民眾慢慢等吧!

還有,就是有網友說為什麼連廁所都沒有等等,其實,如果車站做個廁所,是需要衛生下水道等設施,在費用及工期上,我想應該是不允許的吧!

這個BRT依據政府所說,是第2部曲,未來中港路有真正的MRT,就會拿掉了。這點,是讓我覺得最浪費的,既然只是個過渡用品,真的真的沒必要做得這麼富麗堂皇又耗工。

你說站內的機器設備可以再利用,這個我相信,但是那個「毛毛蟲」鋼構真的有辦法再利用嗎?當廢鐵賣還比較務實。

那個月台門到底要做什麼??有意義嗎?台北捷運又不是全部都有月台門,為什麼硬要把這個加上去,根本是浪費錢。是怕人家跳車玩GG嗎??

至於進站刷卡購票機器,這個我是覺得有幫助。

至於未來交通號誌啟動的設備,如果是朝「試驗」的精神,我覺得國家願意嘗試,是值得鼓勵的,也許會成功得到民眾的掌聲,但是如果效果非預期,我也覺得無須苛責,因為任何的理想,總是要經過測試才知道效果。

只是對於政府一直將這個台中BRT比擬台北捷運,我覺得真的很假,非常的假。問我這個是什麼,就是「雙節快速巴士」專用道,就是這麼的簡單。因為國人對於「捷運」這兩個字的印象,就是台北捷運或高雄捷運那種。台中市政府一直再洗這個腦,真得很無聊。不要說什麼英文字的意義,這個沒有意思。如果要說,全台灣都有MRT,因為每個人對於「快速」的定義,都不一樣,入境要隨俗。

假設,有這個專用道,也是雙節巴士,站台簡單一點,有進出刷卡,班次多一點,其實,真的就夠了。反正未來都要拆掉,真的不需要做這麼大的毛毛蟲。
建議黎明路口禁止左轉,光明陸橋拆除,問題即可解決。

getz9825 wrote:
建議黎明路口禁止左轉,光明陸橋拆除,問題即可解決。


光明陸橋,我覺得幫助很大耶!

以前中港黎明路口,在沒有光明陸橋的時候,真的是塞到爆........

光明陸橋我覺的功能是要做車輛分流,至少東西向不會受到紅綠燈干擾。

我倒是覺得車輛禁止從快車道切入慢車道,慢車道可以切入快車道。

要不然至少在車站的路口,禁止快慢車道切換,會比較好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