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52brt/videos/1041099579257931/?fallback=1&comment_tracking=%7B%22tn%22%3A%22O%22%7D人稱公車一條龍
比起四射的煙霧彈,讓人更生氣的是無法做持平報導的媒體蠻多人在意使用者付費這件事,怎麼沒什麼人在意,已經花20億的BRT,優化公車道又灑了多少錢?我認識的台中人應該是很務實的如果在BRT第2次夾人後,願意動員今天出動人力的1/10,還會有第3次意外嗎...
hch2006 wrote:沒在坐的, 當然只能看負面新聞來自hig...(恕刪) 早上八點五十五從市府到火車戰,有三班車剛好同時抵達,後面還有brt,要二十三分抵達火車站,下午我16:16搭,要23分,比以前多2~4分,車也開不快,。到站後才知道brt月台只有300,304,305,沒記錯的話,其他307等變成在旁邊的客運月台,旁邊有人在發傳單,因為有點亂。去沙鹿東海有的還在五六十公尺外的諾貝爾書局搭,搞複雜,憂化公車
我比較好奇的是市府的統計方式同一段路,同一種交通工具,以這段路程的行駛時間或速率來比較但統計時可不可以人為去控制騎慢點或開快點??如果有這項因素存在此類統計方式是否合理或具有參考意義?小弟對統計沒甚麼學術基礎,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有誤?單純討論,與政治立場無關也希望台中可以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