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的討論,類似一個世界咖啡館的概念,筆者暫時替大家小結。
小結無法讓大家滿意,卻是現今最佳解,或許10年得到的解答不同。
簡單總結:
1.一定密度的服務網
台北最初木柵與淡水兩線獨立運作,運量低。直到板南線加入,底定雙十路網漂亮基礎。
回歸台中,BRT除了先前提到的單一路線營運,便宜而興建路網迅速更是潛力股。
只要10年,台中興建6~10條路線不是問題,花費不到MRT一成。而且藍線細部設計早已完成,等著發包而已XD
2.使用者付費原則
使用者付費是必然趨勢,台中公車運量培養足夠,應該針對不同區域收取不同費用(或是補貼)
3.私家車輛使用成本應該提高
其他稅費不說,先提高路邊停車費,絕對有感。這些經費持續挹注至補貼大眾運輸,以及未來興建/養護。
4.給真正有開車需求的人一條順暢的道路
利用相關價格抑制"非開車必須者",道路負荷降低,搭配交通手段達成"盡量不塞"的目的。
5.該改不該廢,是大眾共同的心聲吧!
看到剛開通的情況,除了像戰場還是像戰場,現在逐步穩定與成長,何必拆了自己的小孩呢?
巴西庫里奇巴資源條件比我們更差,用30年打造宜居城市。無論氣候或是城市規劃,台中發展條件何其不錯。
人生沒有那麼多30~50年等MRT路網,用一個10年打造BRT路網...有待台灣政壇努力(這是夢想吧)。

個人積分:551分
文章編號:54962191

個人積分:0分
文章編號:54962404

個人積分:551分
文章編號:54966117

個人積分:11分
文章編號:54973294

個人積分:12分
文章編號:54974181
小惡魔新聞台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