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是不討論過度極端的建案或是社區來比較。
抱歉補上,同樣總價的前提下!
新屋優缺點:
地點通常比不上中古屋、大樓新穎、公設齊全、自備款可以慢慢繳
公設比高、須自備裝潢費、管理費高、須另外負擔管線費、公基金
單坪價格高、建築法規較安全、須建立規則社區等等
中古屋優缺點:
管路老舊、公設不全、設備需維護、地點通常較好、公設比低
裝潢費較低、有現成公基金、單坪價格平實、建築法規較寬鬆
穩定型社區等等
大家當初買房的最後抉擇點是那些呢?
因為我自己感覺
現在大家好像都喜歡買新成屋或是預售屋?
還是說網路上的較多年輕人所以喜好新成屋
中古屋較多大比較購買者不上mobile01?
謝謝大家看完
歡迎討論!
關閉廣告
digging wrote:
前提是不討論過度極端...(恕刪)
我覺得如果要買預售屋,就是除非這地點、這房子沒買不可,沒買會後悔一輩子,即使原價買,甚至加價也要買。那就買吧!反之,還是謹慎為之。
本文,po在中部房屋,那我就補充,個人對於中古透天的看法。
透天可以多顆電表就硬比大樓單顆電表來得好。
而中古透天不輸全新透天在於違建。
84年前的三樓以上,店面式中古透天,大部分都有二次施工,蓋好蓋滿。
因此,新舊透天同樣坪數,3、4樓舊透天,硬是比3、4樓新透天,多三或四間房間,況且還加蓋鐵皮屋頂,或再加蓋一層鋼構樓層,房間更多,空間更大。
所以,為何總有老舊透天在大整理,就是因為違建迷人之處啊!
買自己喜歡的中古屋,除了要多看房,往往也是需要運氣,畢竟,好房可遇不可求,性價比好的中古透天,現在是有行無市,也就是有行情,但沒人要賣啊!
抱歉補上,同樣總價的前提下!
新屋優缺點:
地點通常比不上中古屋、大樓新穎、公設齊全、自備款可以慢慢繳
公設比高、須自備裝潢費、管理費高、須另外負擔管線費、公基金
單坪價格高、建築法規較安全、須建立規則社區等等
中古屋優缺點:
管路老舊、公設不全、設備需維護、地點通常較好、公設比低
裝潢費較低、有現成公基金、單坪價格平實、建築法規較寬鬆
穩定型社區等等
大家當初買房的最後抉擇點是那些呢?
---------------以上為原文
1.地點部分不一定,因為要考量還有都更的情況,如果是扣除都更的情況那的確新建案地點大多比中古屋不好,但擴大到經濟活動移轉區域討論的話,就不太一定,以台中來說,最著名的例子不外乎台中火車站一廣那區和後火車站那區
2.公設比高,主要是因為設備比舊的多,加上法規的改變導致這問題的發生,並不是只看數據變動可以詳細說明,還是建議要以明確的兩個社區去對比才會有比較明顯的討論,以避免房地產新手有錯誤的認知
3.公基金單坪價格這部分其實跟公設多寡與維護有關,如單純不考量其他因素的確新案的公基金單坪價格高,但事實上要討論這個要連帶把對比社區的公設.物業是哪家.是否為24小時保全.梯戶比.車戶比.是否有機械車位......等許多的問題列進來一起討論才有意義,也才不會誤導房地產新手以為低就是好,應該讓它們有觀點要去看社區的財報是否公示.公設維護是否到位.保全是否為24小時.是否有住戶欠繳...等問題,這樣對比才能知道何謂低與何謂高,不然容易陷入所以的最低價標的窠臼,而非大家所想要的性價比達到最佳化
4.法規寬鬆度,其實公寓大廈住戶管理條例變動的部分不大,比較多的是88.9.21事件與後續的許多公安事件導致很多建築法規的修正與更新,因此之後的建築公司成本勢必會節節上升,因為要應對新的法規規定,因此單以這部分來說新的的確比舊的再相對安全上來的好,主因就是建築法規的更新
5.負擔管線費用的部分
依內政部103年8月5日內授中辦地字第1036651638號令及105年12月29日內授中辦地字第1050084707號令辦理。
外水外電管線費用:包含自來水、電力之外管線費用,以及接通自來水、電力管線可接通狀態所必要之相關費用(例如安裝配置設計費、施工費、道路開挖費、復原費及施工人員薪資等)。
看似之後建案都少了這筆,事實上羊毛出在羊身上,頂多就是從名列改為內含在建物坪單價與車位價內,因此針對這點的討論不論新舊其實比較沒差異,如果說的是買30年舊大樓想要更新整戶電線那又是另一個比較,因此還是建議用比較法可以讓入門的比較不會誤解
.....其實認真討論下來有很多很多可以說的,只是會建議這樣單單說某個數據和某個名詞容易讓新入門的誤解,還是建議以逐件討論與對比的方式會較為可以達到大家不至於僅了解單一角度與看法的情況
這樣在討論買屋抉擇點會比較明確清晰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