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區公佈的資料怪怪的


s8633028 wrote:
我相信科學但我不相...(恕刪)



我相信專業及專業人士的數據,
政府也是外包給專業探勘公司,
政府只是把資料快速公布,
相信一般我們在看圖型時,
要先了解圖形單位是什麼?
圖是在什麼基礎上畫出來的?
高,中,低潛勢區的單位是什麼?
標準是什麼?
但一般民眾就跟我家太座跟我說的一樣,
就說:哎啊,我不管啦,
你只要告訴我那邊會漲,哪邊會跌?
其他的都不重要!


以這麼短的時間
我比較相信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是直接跟營建署要地質探勘資料.

營建署的地質探勘資料 當然來自建商申請建照核准前所做的地質鑽探
而建商要蓋房子 必須先得到一個好的鑽探數據 不然怎麼申請建照?

既然如此 諸位覺得這些資料有沒有公信力呢

newererw wrote:
以這麼短的時間我比...(恕刪)


鑽探數據來自專業的人士,
對事情未全盤瞭解就越會猜疑,
台南也是有好的建商找專業人士鑽探報告,
並以鑽探報告做地基的需求,
我們民眾要做的事就是以理性的思考分析,
讓好的建商存活,並給他合理的利潤,
相信在資訊透明的時代,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建築履歷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
從鑽探報告就要公開!


Richard0925 wrote:
我相信專業及專業人士的數據


你可以相信專業人士,但你只能"參考"他們彙整後的結果,如果你不知道raw data是怎麼取得的。

台北市也有相同的爭議,市府版和中央版差異不小,"對此,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一平回應,中央地調所資料,係根據公共工程鑽孔推估,不是精確答案。"

答案出來了,新版是取自公共工程鑽孔,不是來自核發建照時,一個建築基地最少有兩個鑽探孔的資料。

如果這兩圖劃分紅,黃,綠的標準是一致的,只是在鑽孔的位置,數量上有不同 => 綠的可變紅的,紅的可變綠的,重點來了,"紅變綠,但紅不會完全消失",想一想吧。

沿鹽水溪向東至北區安南區那一大大片紅消失了,大家都有受教育,你要我們怎麼相信,況且政府一再強調"參考"二字,也沒要求"相信"二字。

IDTS wrote:
你可以相信專業人士...(恕刪)



有興趣可上此網址參考:第十章 土壤液化評估
http://w3.cpami.gov.tw/br/ref/chap10.htm
也有參考文獻,
評估方式我相信是政府應有留存,
不用猜測,直接去申請,
讓數據說話!

PS.如買預售屋,記得請建商提供第三公正單位的土壤鑽探報告.
看到一則新聞~~大家參考參考

成大土木系特聘教授李德河表示,房子在地震中會不會倒,除了與結構、液化等有關,建築與地盤共振效應,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震害除了與液化、房屋結構有關,共振也是另一因素。李德河說,以維冠為例,建築呈現南北狹長,在東西向的地震振動中,原本就不穩,如果建物與地盤共振,晃得就更大。

李德河表示,液化潛勢區的調查並不能涵蓋所有震災發生區域,也就是說,液化只是房子會不會倒的原因之一,而且土地液化會吸收地震震動能量,液化區的房子相對比非液化區安全。

他表示,公布的調查是很粗略的,因為沒有辦法每一吋土地都鑽探到,所以位在液化區住家不必煩惱,不在液化區「也不必高興得太早」。

震害除了與液化、房屋結構有關,共振也是另一因素。李德河說,以維冠為例,建築呈現南北狹長,在東西向的地震振動中,原本就不穩,如果建物與地盤共振,晃得就更大。
Richard0925 wrote:
不用猜測,直接去申請,
讓數據說話!


看了,很深奧嗎?問題依然存在。如果你連這基本的邏輯爭議都回答不了,就別講什麼"讓數據說話"的高調。
其實資料應該都正確吧
差只差在"時間點"
若拿2002年的資料跟2016相比
能一樣嗎?

若要說那些是興建捷運時鑽探的
請問~捷運都興建多久了啊?
關於北捷,維基是寫1996年開始營運,那興建呢?有的路線距離今年少說20年吧?
canglan0824 wrote:
若拿2002年的資料跟2016相比
能一樣嗎?


你這問題好,隔了14年當然不一樣,但,在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下,e.g. 沒聽過鹽水溪向東至北區這一帶的大片區土壤改良,情況會更好還是更壞?當然是更壞,因其間有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去激化土壤液化。所以如何從紅翻綠?

IDTS wrote:
你這問題好,隔了14...(恕刪)



在Mobile01問,應沒人可以回答,
跟政府拿數據資料,相信政府也是拿資料數據畫出來的,
如果數據上有問題,我們可拿數據問專業人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