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就是一種泡沫,只是吹得很慢,股價吹大了就會下跌,錢進房地產,就是一直堆高,期待下跌的人,兩年前確實是跌到相對低點,但還是比十年前高,房價回不去是肯定的,趨勢已經反轉往上,迎接常態二字頭的房價,應該是不遠了!(哭
這些地不是有的是中油遺址跟那些工業地嗎?要開發還早..楠梓、橋頭、岡山這帶應該是副都心的概念,沿著捷運紅線/台鐵,配合政府機關轉移(如橋頭地院)和商業開發(戲院/高醫分院)另外形成一個生活圈...davidstrong wrote:台一線上仁武楠梓還有(恕刪)
楠梓和岡山,夾橋頭,橋頭確實是要看橋科的動靜才比較明確發展速度,南岡山的高捷用地,已經緊鑼密鼓的開發,達麗的米樂廣場,高醫岡山分院,捷運岡山聯開...等。楠梓和岡山,本身的就業就已經存在。路竹的高雄小城,基本上是岡山螺絲聚落的客群,岡山還有舊眷村和空軍,楠梓有海軍,加工區和舊部落的移居..楠梓的舊中油,雖然已經停工,但土地汙染嚴重,土地休整中...短時間沒有辦法開發,宿舍會先動作。
這波打"炒房"政策來得相當及時,不管是自住客還是散戶投資客、乃至於國家社會都得利!!6、7月開始,房市開始發動過熱不理性上漲前兆,到10、11月已經瀕臨失控邊緣;資金不夠的自住族群、年紀大長輩爬不了樓梯的換屋族群、生小孩有換屋壓力的鋼需族群等,大家都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追價買房,明顯造成恐慌民怨,投客大膽進場更導致房價超過普通民眾負擔能力上限,這不是健康的房屋市場,以股市來說,3支漲停後面就準備下套了。房地產緩步上漲才是萬民之福,也是國家最希望的模式,先進國家如歐美日、四小龍沒有房產便宜的,房產下跌更是少見(要有暴漲才有暴跌),對岸更扯、東南亞首都也扯翻天,台灣每一次房價明顯下跌都是來自於不理性過熱上漲,造成跳樓斷頭連帶銀行建商倒閉,絕對不可再發生!!政府馬上撥冷水讓市場降溫有如中秋烤肉,火太大肉會焦掉不能吃,小火烤出來的肉才好吃至於這波漲幅明顯來自中南部,那是當然,桃竹南高也就7-8倍的房價所得比、台中10倍、新北12倍、北市14倍,誰超漲誰過熱很明顯,台北在2008-2014這波漲過頭,後面才有明顯下滑,桃園以南根本沒漲過度,2014後緩步上升那是自然,說台北好棒棒的...薪水多1、2萬,房價多1、2千萬高雄最新一季房價所得比還下降,代表仍然健康,小漲才能長久有人說現在台灣住宅會不會過剩?我敢說不會,原因是目前大家看到市區的建築物有幾棟是給"人"住的呢?台北信義區101一整片沒住人、公家機關、學校、旅館、商店、商辦、公共設施、豪宅都沒人,人都躲在老公寓裡面,一棟破公寓分租套房我看住的比豪宅一棟還多。以高雄來說,新灣區、美術館裡面空空的,85、遠雄、漢來、義大2棟、50樓、根本沒住幾隻貓,還不如一小區老公寓的人口多,所以自住房永遠稀缺,近來大量的豪宅、超小宅也不是剛需產品,真的2-4房物件仍然不足。40歲以下沒買房的一大票、65歲以上爬不了樓梯想換電梯大樓的也一大票、房子沒人再嫌大的、賺錢存錢想換大房地也一大票。結論:政府打炒房表示房價有明顯上漲壓力、未來更會因為國際QE熱錢湧入、原物料飆漲、工資調升、外匯賺飽、資金回流、解封效應等因素持續緩漲,預計到2022年底都還會保持熱度,還沒買的自住真的要把握機會進場,不要浪費政府創造給大家上車的大好機會
荒賀 wrote:這波打"炒房"政策來...(恕刪) 之前突襲信用管制,限貸,目的就是要減少預售炒作,拉高投資門檻,跟房地合一稅類似,減少短期買賣與炒作。近期,少點投資客,自住戶可能會多點房子可選擇,但價錢上,除了少數小投客臨交屋期太近,可能斷頭外,高雄市房價上升的趨勢難擋,尤其是機能已完善的蛋黃區少子化,更促進都市化,鄉村人口流失加速;民情改變,小家庭增加,人口下降,但戶內人口減少,反而戶數增加,這是高雄市近年的趨勢。建商餘屋與土地貸款部份限縮,可讓建商擴張較慢,但不一定會讓利,我認為可能會減少推案量,控制銷售,增加的成本,不可能完全自行吸收,一樣會灌入房價,高雄市頂多像之前房地合一稅剛開始後那幾年,量縮價穩(漲)。若調持有稅,全國一起,房東成本上升,漲租金,租房者更想買房,只要租金投報夠高,包租公仍會進貨來出租,後期房價便會跟著租金連動,長期仍是上漲趨勢。只要有「住」的需求,物價有通膨,最低薪資續漲,高雄市蛋黃區房價就易漲難跌,或是漲多跌少,除非政府直接鎖死「房租」「房價」,但這不符合自由市場機制。商圈會有起落,但只要不是完全消失,生活機能仍會在,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蛋黃區穩定,重劃區抽樂透,自住買家,建議考量工作遠近,有孩子的則需考慮學區,盈虧自負,下好離手。
這波的信用管制對高雄而言是相當健康的,主要是讓有剛性需求的人購屋,緩漲上去的趨勢沒變,畢竟這波高雄房市上漲主要是未來的就業市場增加帶動的購屋需求,再加上貨幣寬鬆政策下帶來通膨的壓力,不止房市方面在各層面都有上漲壓力,我相信未來高雄的平均薪資也會普遍上揚,所以如果高雄房市在信用管制的條件下進入盤整,所謂的房價所得比勢必會下滑,並不是房價再漲而是錢變薄了加上購屋需求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