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Series 6雙週試用 電力有感 「氧」生也由此開始

請問,如果手錶是給沒iPhone的長輩使用,
開啟家人共用後,手錶是不是無法使用血氧的功能呢?

我看手錶內都沒有血氧app @@
水昆兄 wrote:
受教了~所言甚是 這...(恕刪)


水昆兄,我並沒有批評兩位任何一位的意思,只是覺得兩位其實不必要為了一個裝置功能唇槍舌戰的。
我自己也有用Garmin,從心率帶時期就在使用,使用心率在訓練跑步,不管春夏秋冬,下雨寒流,天氣熱但濕度高,各種配速所對應的心率值,但當在某次的氣候條件及配速所對應到先前的情況心率卻不相同,經過幾次的驗證以及自己當下的身體反饋情況,我就能判斷當下的心率值是真正的還是因為氣候條件所影響,這些需要多次甚至多年所得到的經驗,我不敢說100%準,但實際上的確幫助過我做過正確的決定。
設備監控有其目的在,而目的就看使用者要不要去採信甚至多方驗證了,這些需要一些時間及個人經驗來累積的。
就好比我曾經在參加一場馬拉松時,前一天因到外地而導致失眠,當天身體自決狀況不好,一開始暖身階段就出現以往同樣條件不曾出現的值,當然,暖身階段我就把它當作也許是當下下著雨,濕度較高所影響的,一切等起跑後看看,但是,真的起跑後就跑在設定的配速上,心率的確高了以往同樣速度下的值高至少20下,心想這樣如果跑完一場全馬明天應該會上報紙,當下決定先跑到15公里試看看,若還是一樣可能要做應變了,果然到了15公里時還更高,這下我認為這不是氣候問題造成的設備干擾,是失眠影響身體狀況了,就決定開始放慢配速,但過了半程後來不及了,沿途到終點有多少次想要進入棄賽點,過程走了多少路段,從未跑過如此痛苦的,不管速度再怎麼放慢,痛苦程度一直湧上來,假如,我若把手錶的心率值拋在腦後,結果呢?也許好也許不好,而假使心率值不看,那又為何買一支配備心率的功能跑錶呢?
跑步又不是跑帥的,對吧。
不是我吹捧蘋果,我使用Garmin很多很多年來,台灣還沒有時就已經請人從美國買回來了,這些功能一定有用,而我們要懷疑的是其準確性,誤差範圍多寡,就像常有人跟我說小米手環也可以監控心率⋯
我心想算了,說太多可能就被人誤會在炫富了,功能性不代表準確性。
thit wrote:
水昆兄,我並沒有批評(恕刪)


不會啦!反而要感謝您
您一句話反而點醒了我
何必為了這些而生氣呢?這真的是修養不夠 要好好自我檢討
回歸到這些功能
其實我會在乎這些也是前陣子為了健康開始跑步
從apple watch到Garmin(當然 我以前也是戴小米的)
我的經驗和想法也和您類似
其實這些數字都是參考用 本身當然不能當醫療用途
如果真的要醫療用 限制會更多 比如說手指型血氧儀還要夾住手指頭
這個除非是醫生建議有需要的病人 不然誰會想花時間作這種事
我在AW6販賣之前 就用fenix 6 也開啟裡面的血氧功能
我就發現 這個對多數人來說真的就是參考用
所以後來我把日常監測關掉 只剩睡眠監測 用來輔助測量睡眠
不然多數時間都在九十幾上下跑,看不出這差異代表的是誤差還是真的血氧不好
除了這個之外 我覺得心率監測其實也是類似
有一定的誤差 但是重要的是數據能呈現給消費者參考的意義

Garmin現在優於apple watch的地方就是他的數據和資料比AW還多
比如說睡眠情形、身體能量、壓力指數等等
我覺得這些雖然是參考
(說沒誤差是騙人的 我也覺得手錶畢竟太鬆感應不靈 太緊會壓迫血管 這是先天的限制 除非科技再進步)
但是也是很重要的參考 比如說body battery太低 就是提醒我今天不能太累 找時間也要再小休一下
有時候沒注意到自己壓力指數變大 那個其實可能代表心情不好或者是火氣上來
這個也是提醒自己的好地方

我個人認為目前為止 Garmin做的確實比蘋果好
蘋果能提供的資料太少了
(但是我最佩服蘋果的地方是一些小細節 比如說連推輪椅都考慮到了!真的很貼心)
雖然AW6開啟睡眠監測功能 但是對消費者幫助不大 因為充其量只能看你睡眠時間夠不夠長
連華為 三星 小米這些都有分析的內容 就是蘋果沒有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劍心san wrote:
閣下這意思是說,大家(恕刪)

應該是你平常就做好收集數據準備,等真的有問題數據一拉出來就知道你哪裡有問題,醫生最重要工作是判斷你到底身體出什麼問題,這些都是要數據的,如果沒有數據病情嚴重他只能靠經驗用猜的,這些東西本來就只是協助醫生判斷你身體機能用的。
monto.geo wrote:
我是覺得兩天一充並沒(恕刪)


其實洗澡時才是戴手錶的重要時刻

畢竟最常滑倒以及水溫造成的心臟血管變化最容易突然怎麼樣
越看越想敗家了
水昆兄 wrote:
我用Garmin或是Coros的戶外運動錶也是一樣
這是因為高度計是用氣壓來換算
國外網友拿iphone來對照氣壓計
如果天氣有變化 氣壓改變 高度計就會誤判是高度改變 而不是氣壓改變
有些APP就是可以去抓當地的海平面氣壓 可以轉換成比較準確的高度計
健行筆記的說明


如果你碰到跟我一樣的情況你就不會這樣說了,他很明顯是個bug。前一秒還是22公尺,都沒動他就變成5公尺了,你覺得這是氣壓變化嗎?這麼不準的東西,蘋果推出來是有意義?(要不然就不要當作主打之一來推也好)眼看著它顯示的高度,還要懷疑他的準確性有多少,那不如沒有他比較好喔。

我是覺得這就是這幾年的Apple,推出的很多新功能都是這樣。一開始很有問題,慢慢的會改善。有一天會變得堪用甚至好用,但是在那之前,呵呵兩個字而已了。
劍心san wrote:
閣下這意思是說,大家(恕刪)


看不懂你在說啥…
monto.geo wrote:
我是覺得兩天一充並沒有比較好,甚至比較糟,因為可能有時候會忘記充電,以為前一天充電過。
規律的利用洗澡睡覺前一小時半每天充電,個人覺得沒有任何問題。

只要能應付各種日常使用方式達22小時,就算是及格。


其實我從一代就開始每年都會換,養成了一個充電的習慣,晚上睡覺戴著睡覺,早上起床利用刷牙洗臉的時間放上去充電,出門上班前戴上。下班回家利用吃飯洗澡的時間放上去充,睡覺前戴上。那麼多年從來沒為了電力煩惱過,已經養成習慣了。而這種習慣讓我不需要隨時注意電力,不像其他很多幾天一充(比如說Fitbit)或甚至十幾天一充(比如說小米手環)我還要時不時的看看有沒有電,我覺得Apple Watch這種方式我是可以接受的。
valent_feng wrote:
如果你碰到跟我一樣的(恕刪)


如果要我講實話
我也會說
1.我沒買AW6 原因就是我覺得感覺起來這幾代AW差異都不大
我當初買AW5主要是看上可以AOD和內建指南針
特別是AOD 這樣在運動的時候很方便 不用刻意抬手腕就可以看見時間
但是我發現這真的耗電很大 跟蘋果號稱就算開啟也可以維持一天的運作不太一樣
所以我現在AW5一樣沒有開啟AOD
至於內建指南針 這個沒想到我用米蘭帶會有影響
所以意義也不大
看到AW6 原本也很心動 但是真的扣掉血氧功能和AW5也沒太大差異
至於高度計 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在看高度 我覺得蘋果標榜這個功能蠻奇怪的
至於你說的失望 這個我早就有同感了 從AW5入手就有這種感覺
但是只能安慰自己買新玩具開心就好(其他家也是問題一堆)

2.因為我沒買AW6 所以我不知道他實際運作起來如何
只能說我個人推論
一個當然是原廠的設計不良或是BUG
(現在的感應器本身問題都不大 而且也都算靈敏 除非是瑕疵或是軟體bug)
有可能一個原因是因為感應器被水堵住了 這個也會影響壓力偵測
還有一個就是有些為了省電 不會時時刻刻都在偵測 然後即時修改數字
所以數字要等一下才會顯示現在偵測結果 這也是一種可能
因為我沒買 所以我就不敢推論到底是哪一種可能了(我現在暫時用Garmin來補AW的不足)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