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開箱 Mac pro (轉貼分享)

ComicsNic wrote:
你說的沒錯,這裡有人(恕刪)


Mac Pro 的 CPU 應該是 Xeon W-3275M 的 cache 加大版。推出時大概是市面上最快的 CPU。但是在 AMD 的 3960/3970 出來後,一些測試就有點難看了。因為輸的不是一點,而是輸很多。3960 平均快上 10%,而 3970 快上 20%。

問題是 W-3275M 標準版一顆就將近 7500 美元,跟 3970 的 2000 美元差太多了。現在 Apple 還不會跳船。但是 AMD 的 Ryzen 3 代推出後,如果 Intel 10nm 沒法量產的話,那麼下一代的 Mac Pro 就不一定了。

Threadripper 3970X 評測
opium2000 wrote: Mac Pro ...(恕刪)


沒錯
我在別樓樓也有提到相同擔憂
當時還沒有這顆處理器的數據,現在就是證明了我第一個擔憂

第二個,就是AMD 可能還有 3980X、3990X 的產品空間

也就是 48 核、64 核的工作站怪物,如果同為線程撕裂者系列,那就又會加深蘋果選用的這塊處理器的差距,屆時又是蘋果再次的被 Intel 康了

Intel 10 nm 就算出現也很難第一時間就有高階產品,畢竟晶片設計的邏輯有根本上的不同,AMD 是因為他是用 IO 結合各個單一模組,剩下就是怎麼配核心數跟調教了,才能在短時間內推出各階產品

我是有一種感覺 AMD 的 Mac 可能不遠了
也許下一代 iMac 就是了

———分隔

不過以免被其他亂帶風向的人引用,我要強調的我們這些結論是這都是從科技愛好者的視角來看,才會有這樣的比較

實際上對 Mac Pro 有實際需求者,並不在乎,因為他們要的不僅是帳面規格帶來的,綜合性能、綜合體驗、單一妥善風險、時間成本,才是首要考慮

所以,並不是說想批判蘋果用這處理器賣這麼貴,只是討論蘋果也能考量推出 AMD 產品的可能性,以免以後再被 Intel 衝康
opium2000 wrote:低是會低,畢竟這東西(恕刪)


沒錯,支架其實不容易



可以注意到近 8 公斤的螢幕本體在調整的時候,這超迷你調整臂僅用一個點的力,就能做到完全不會虛動,相當的穩定,iMac 是一整片+螺絲的力,但也沒有他這麼穩,再配上如此簡單的設計能做到這種結果

某程度上是可以說目前用來支撐 8 公斤 16 萬的頂級銀幕最佳選擇
個人認為應該不容易能做到相同的設計,不然早就有相同的產品出現

不然就是有辦法做到,但沒有品牌效益,價格壓不下來打不過傳統的長臂調整支架,或是單純的傳統 VEGA 立架,隨機附又會太貴,不如全部都用傳統支架

更別說要把它做得擺在桌上賞心悅目了

Pro Stand 雖然非常貴,但是值得
信仰?
超值?

yuan0730 wrote:
網路上看到已經有人開(恕刪)


精品級的超高專業的電腦設備!

‧°∴°☆﹒°☆﹒﹒‧°∴°﹒☆°∴°☆﹒﹒. °.﹒‧°∴°☆‧°∴°﹒☆ ☆°.﹒‧°∴°☆°
ComicsNic wrote:
沒錯我在別樓樓也有提(恕刪)

我倒是希望蘋果在某些產品用AMD,假如他使用了高階AMD作為工作站級別的CPU,那麼對於有些預算不足想體驗高階蘋果效能的AMD用戶就有福了,湯米86會很開心
ComicsNic wrote:
沒錯我在別樓樓也有提(恕刪)


Apple 要跳船沒那麼快。以 Mac Pro 最少 3 年一代,這起碼得到 2023/2024 左右才有可能。到時 AMD 可能是 Zen 5000 系列 5nm 的 CPU 上場主打。看到一些報導,由於現在的 CPU Pipeline 越來越長,核心與 Hyper-Threading 1:2 有點浪費。Intel 與 AMD 都有在搞 1:4 的架構。到時基本款就不是 8C16T 了,很可能是 8C32T 起跳。

以 Apple 龜毛的毛病。換 AMD OSX 也要最佳化。到時新版的 Pro 也很可能是伺服器級的 CPU。估計是 32C128T 起跳。頂規的大概有可能到 128C512T,甚至 256C1024T 都有可能。到時真是 TMD 核心多到用不玩。這麼多核心,這會真的挑戰 OS 的穩定度了。
opium2000 wrote:
Apple 要跳船沒(恕刪)


你說的我理解,Mac Pro 不會這麼快
甚至不一定會換,全看 Intel 之後表現

不過你可能漏看了一句,我說快的是 iMac 系列產品

iMac 目前也處於即將更新的階段,Intel 沒有相應的產品提供,會不會不改 CPU 只把高成本的 Vega 換掉?有可能,換裝 AMD Zen 2 Ryzen CPU 我認為也有可能,因為剩下阻礙的就是系統要做優化了

還有可能會上打 iMac Pro 產品,因為畢竟 Ryzen 3 產品最高 16 核心,實際效能也超越了 18 核 iMac Pro 頂配,這樣怎麼辦?

我認為蘋果有機會就此下架 iMac Pro !

畢竟一開始的 iMac Pro 上時候,記得有人採訪菲爾‧席勒,曾說過,推出 iMac 系列的 Pro 級產品就是為了在 Mac Pro 完成之前,緩解 Mac 桌機專業用戶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明講的一個臨時上陣的產品,應付 2013 Mac Pro 、2017 iMac 等機型無法負擔的多核心專業 Mac 需求

的確,從沒有更改整體設計語言、相同螢幕、相同使用邏輯來看,不無道理,其使用的規格也有人分析其實是原本預計下一代 Mac Pro 本就要使用的,已經設計好 2013 Mac Pro 的後續機,只是得到了專業用戶的反饋調查的結果後,決定推倒設計重來打造擴充性更佳的 Mac Pro,那就這些已有的規格怎麼辦?就是先塞進一台現有的 iMac 設計機殼內先推出,iMac Pro 就此誕生

那現在 Mac Pro 已經正式上市,在各方各面都也做的比 iMac Pro 更加優秀,而因為定價導致定位不上不下的 iMac Pro ,這時就只剩會小部分希望能擁有 "AIO 體驗" 的專業使用者會考慮選擇

如果如果一旦 iMac 升級了,改用 AMD 了,就會取代 iMac Pro 的定位,iMac Pro 的設計也可能會下放,像是雙風扇、更好的音質、Full HD 前置等等

這一前一後、相牽連的邏輯都清楚了,如果沒有說跟 Intel 簽什麼非常嚴格的獨家合約的話,換用 Ryzen 3 的要素就剩系統優化而已了,而過去蘋果從 Power PC 轉移到 Intel ,架構如此不同的系統,才會需要比較長的轉移、優化時間,現在 AMD 跟 Intel 的差異是有,但也沒有說非常大,如果克雷格·費德里吉不要說增加小修小補的功能,增加Emojis 啥的,把時間拿來做,我相信是相對容易的且快速的

所以我才會說也許有機會,可以在 iMac 這種不帶 Pro 字綴的產品線先行用上,甚至順便趁改 CPU,也改變整個設計,也能符合部分分析師預測的,iMac 會迎來 24"、30" 的組合的分析等等
Solaris2344 wrote:
"那個腳架要32000...(恕刪)

所以以前的人都說拿APPLE是身分的象徵
Ahoton wrote:
所以以前的人都說拿...(恕刪)


其實過去推廣這觀念的,通常是三種人會佔多數

1.沒有理由或是受過傷害討厭蘋果的一切,包含其粉絲的人
2.沒有預算或可行計畫購買蘋果產品的人,所以討厭持有者的人
3.從社群、媒體間接認識或"雲購買"蘋果產品或是蘋果對立廠商產品使用者的人

然而實際情況是

有比 iPhone 更貴的高階手機
有比 MBP 更貴的便攜生產筆電
有比 iMac 更貴的 AIO 電腦
有比 XDR DP 更貴監視器級螢幕
有比 Mac Pro 更貴的工作站電腦

那為啥一般來說會有”蘋果高貴”的思維存在呢?
實際上蘋果一直在做兩件事

1.用設計柔化死板的電子產品與使用體驗
2.並將設計量產化、親近化、低價化、普及化

於是蘋果認定的生產機器,拿剪輯工作站舉例
看其他牌的工作站,並不平易近人,甚至根本不會有多少人知道這些機器的存在,誰會去罵、去貼標籤一個他們連存在都不知道的產品呢?

而蘋果做的就是經過設計的包裝,使得這些平時不在市場第一線的產品直接面對市場,而市場是複雜的,大眾會用自己的視角評斷任何一件事,這就是”蘋果很貴”的原因之一

就像突然上一道5000的牛排,一定覺得一片肉是在貴哈摟?
但是如果知道牛怎養的、肉怎熟成的、怎樣烹調的
有些人會能夠體會賣5000的構成,也有些人認為那都是你的事
我只看肉多重就多少,你超過就是貴

設計的量產化、親近化、低價化、普及化,帶來的影響就是會能夠盡可能讓後者,能夠體會到如同前者一般的理解為何這一塊牛肉值5000,這做法實際上也有著不錯的說服力

蘋果又能在這樣的前提下,把產品打造的優秀、獨特、便宜

所以蘋果、還有其他廠商在發佈會都會不停的把產品的設計表現出來,蘋果幾乎都會搭一片"首席聲優"配音的設計解說影片,其他廠商就會有整篇的 PPT 去講如何設計等等

然後一旦設計能夠吸引人、品牌能夠吸引人,這樣的產品實際上就有吸引力了,但問題是因為上面的過程,所以在對於產品定位、價格的不了解,直覺就會吐槽怎這麼貴,也會因為有吸引到又"無法理解為何無法購買",就會開始”因為羨慕的轉換的仇恨”變成吐槽

於是就有”蘋果就很高貴”的概念。

其他還有"果粉"、"信仰充值"、"賣品牌"、"果盤"
等等等的或酸或精準的標籤都是如此而來~

至於為何現在這方面的的思維也慢慢的減少了?
並不是蘋果有所改變還是世俗化了,其實是有太多廠商
已經或正在參考蘋果的成功經驗,並也已經順利獨佔一方了
這樣的過程風氣下,也默默的教育了廣大群眾產品設計的意義與影響
這樣的結果反面向的蘋果的時候,就會覺得"emmmm蘋果也就這樣"的感受

就是5000的牛肉怎麼搞,大家都這樣搞,客人就會覺得
如果都是這樣搞的牛肉,那就都會是這樣的價格,接受度就會增加

於是就會慢慢的有蘋果不再是高貴的唯一象徵的想法萌發
所以就會覺得"以前是高貴的象徵"的結論存在,精準的說是曾經存在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