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兩週前為各位即時開箱 Apple 全新 M1 iMac 24 後,我又花了點時間為從各實際使用情境,來體驗這款從外型就充滿話題性的全新 M1 iMac 24,因此如果各位想看開箱、隨機配件、外型與 I/O 埠等相關報導,煩請前往Apple iMac 24 吋 M1 開箱 輕薄、繽紛的絕美 iMac 登場!這篇文章觀看。本文將會從我自己平常工作與娛樂的實際使用,來分享實際的使用心得,當然如果你也想看效能跑分,這篇文章也為您準備妥當,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實際效能跑分,難以轉化實際應用時的效能強度
- 作業系統與硬體資訊
- 顯示器資訊
- 儲存硬碟資訊
- 處理器資訊
- CINEBENCH R20 處理器效能
- Geekbench 5 處理器效能
- Geekbench 5 OpenCL 效能
- Geekbench 5 Metal 效能
-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效能(Full HD)
-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效能(2K)
如果以一台電腦的內顯晶片來看,Apple M1 晶片整合的 GPU 在效能表現上已經能與 Intel 內顯晶片幾乎沒有差異,但如果以搭配額外的獨立顯示卡來說,效能表現上就有一定的差距,這部分只能期待未來 M1x iMac 27 能否挑戰成功。而 Apple M1 的 GPU 效能主要是來應付,在影片或照片編輯時的圖像渲染,以及目前 Apple Arcade 或 App Store 上的遊戲圖像處理運算,真的要運行 3A 遊戲作品的話,建議還是入手 Intel 處理器的版本,或是挑選 Windows 陣營的電腦產品,會是更實際的選擇。
- AJA System 硬碟效能
- Blackdesign Disk Speed Test 硬碟效能
▍從修圖與影片剪輯,滿足日常工作需求的效能
- Lightroom RAW 讀入測試
- Lightroom RAW 批次增強測試
- Lightroom RAW 批次增強測試
- 4K 影片轉檔測試
- 4K 影片轉檔測試
- 8K 影片轉檔測試
- 8K 影片轉檔測試
而在 8K 影片的編修與輸出測試,我似乎有點小看了 Apple M1 晶片的實力,總之我只準備了兩段約 1 分 38 秒檔案大小約 23.29GB 的 8K 影片來進行,在分成兩軌進行編修與影像相關處理時,我是沒有感受到延遲的情況,8K 影片處理與輸出的時間也是相當快速的 4 分 21 秒。在 M1 iMac 歸還前,我自己也試了一下加長 8K 影片到 6 分鐘約 56GB 的檔案大小進行雙軌處理,也沒有出現延遲的狀況,之後或許可以挑戰一下 M1 iMac 24 的處理極限。
整體來說,M1 iMac 24 的效能表現,並不會影響到我自己日常工作的效率,以我目前現行的 MacBook Pro 16 來看,包含 LRc 的 RAW 檔照片編修轉檔、Final Cut Pro 影片編修與轉檔、同時在 Safari 開啟 20 個分頁等日常作業,M1 iMac 24 就只差在 Photoshop 的圖形渲染運算上,還是跟具備獨顯的電腦機種效能有差外(當然還有顯示器大小跟移動性),說實話確實也能滿足我各項工作上的效能需求。
▍4.5K Retina 顯示器搭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訊,提供更好的娛樂體驗
- Netflix 4K 影集〈主廚的餐桌〉
- Netflix 4K 影集〈主廚的餐桌〉
- Apple TV+ 〈舞出新方向〉
- Apple TV+ 〈舞出新方向〉
- Apple TV+ 〈你不知道的小小世界〉
- Apple TV+ 〈你不知道的小小世界〉
- Apple TV〈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 Apple TV〈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 Apple Music 空間與保真壓縮音訊設定
- 保真壓縮音訊格式
- 保真壓縮音訊格式
- AirPlay 功能串接

至於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訊,除了內建揚聲器外,也可以透過 AirPods Pro、AirPods Max 等耳機來進行聆聽,我自己也試過使用有線與無線的方式來聆聽,主要是在聲音細節呈現上的小差異,整體的聆聽感倒是沒有太大的改變,當然對於高解析保真壓縮格式同樣是無解的狀態。此外,值得稱讚的是 M1 iMac 24 將 3.5mm 音源插孔移至機身左側,在實際使用時相當好用,最後如果各位是播放具備 Dolby ATMOS 格式的影集或電影,也可透過內建揚聲器或 AirPods 耳機來獲得更具臨場感的聲音體驗。
▍I/O 配置精簡化更顯外接 HUB 重要性,Touch ID 鍵盤安全好用

全新的 M1 iMac 24 將機身後側的 I/O 全改為 USB-C 規格,標準配置就是兩個 Thunderbolt 4 / USB 4 連接埠,同樣位於機身右後側,而受益於機身重量減輕,要隨時翻身來過換外接設備或裝置,也比先前 iMac 來得輕鬆許多,比較大的麻煩還是在連接埠數量上會變得稍微不足,因此使用者必須自行準備 USB-C HUB 來進行擴充,我自己使用過之前介紹過的 HyperDrive 系列,還有 Razer Thunderbolt 4 Chroma 等產品,都可以順利使用,且接上 HUB 之後,要整理線材或更換外接裝置設備時,也會變得簡單許多。
至於本次 M1 iMac 24 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配上具備 Touch ID 的巧控鍵盤,對於喚醒 iMac、輸入密碼或使用 ApplePay 時,確實是便利性十足的設計,我自己也實際測試先前網友的問題,就是 Touch ID 巧控鍵盤可以在先前的 iMac 機種上使用嗎?當然以藍牙或有線方式連接還是可以使用,但因 M1 晶片具備能為指紋數據創建點對點加密通道的 Secure Enclave,所以 Touch ID 功能在先前的 iMac 27 或其它 iMac 系列機種上是無法使用,如果想使用 Touch ID 的巧控鍵盤,勢必要換上全新的 M1 iMac 24 才行。
▍用控制器玩遊戲,下載 iPhone/iPad App 來整合裝置體驗
- 支援 PS5 遊戲控制器
- Apple Arcade〈NBA 2K21〉
- Apple Arcade〈Fantasian〉
- Apple Arcade〈太鼓達人〉
- Apple Arcade〈The Last Campfire〉
- Apple Arcade〈Spire Blast〉
在 M1 iMac 24 上體驗 Arcade 的遊戲,當然整體的順暢度是沒有太大的問題,像是 NBA 2K21 這類型的遊戲,也能順利且沒有 Lag 的情況運行,這點倒是滿值得肯定的地方。不過其實不難發現,不論是要求寫實的〈NBA 2K21 Arcade Edition〉,或是畫質直逼 3A 遊戲大作的〈Fantasian〉,還是無法徹底脫離手遊的框架,在精彩性、畫質與耐玩性表現上,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 手機遊戲〈Fate/Grand Order〉
- 手機遊戲〈Fate/Grand Order〉
- 手機遊戲〈明日方舟〉
- 手機遊戲〈第七史詩〉
說實話,Apple M1 系列筆電與電腦,最讓我期待的就是跨裝置的 app 應用程式運行,比起先前測試 M1 MacBook Pro 13 來說,支援 M1 晶片的 app 應用程式又多了許多,且如果同時開啟多個應用程式,也不會有當機的情況,同時也支援全螢幕或多工視窗顯示,真的是相當方便。不過還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不論是遊戲或像蝦皮購物等生活類的 apps,都較無法改掉觸控的操作模式,在 iMac 或 MacBook 僅能用鍵盤滑鼠操作的環境下,有時候恨不得顯示器也具備觸控功能......


我約莫花了一週的時間體驗這款 Apple M1 iMac 24,首先是外型設計上,光是輕薄這兩點我自己就非常喜歡,加上窄邊框設計的 24 吋 4.5K Retina 顯示器,與越來越耐看的繽紛色配置,以實機的體驗來說,我並不覺得這並非是不堪入目(或對不起已故的 Apple 創辦人賈伯斯)的設計,各位可以等疫情解封後,實際去 Apple Store 看看會更為準確。
在機身硬體與隨機配件的配置上,精簡後的 I/O 配置讓 USB-C HUB 裝置更為重要,這也不難預見未來會有更多品牌會為了 iMac 推出適配性更好的周邊裝置,3.5mm 耳機孔移至電腦左側,對於喜歡用有線聆聽的使用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效能表現部分,如果單就跑分效能來說,唯一可以拿出來說嘴的就只剩下硬碟讀取效能,但在實際使用時,Apple M1 晶片搭配 macOS 作業系統確實是比起搭配 Intel 處理器更佳的選擇,但比較值得觀察的是,未來第三方應用程式對於Apple M1 晶片的優化。
Apple M1 iMac 24 對我來說,就如同先前的 iMac 一樣,是一台同時能滿足日常工作與娛樂需求的機種,且本質上他還是一款不折不扣的 iMac,並不會因為改了設計、多了更多配色而有重大的改變。
最後也奉上這次關於 Apple M1 iMac 24 的介紹與心得分享影片,有興趣的朋友也可點開觀賞,也別忘了按讚並訂閱分享小惡魔官方的 YouTube 頻道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