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le 在今年三月的春季新品發表會上,正式推出全新的 Mac Studio 桌上型電腦與 Studio Display 顯示器,而在時隔將近三個月後,布萊恩終於等到這兩款新品飄洋過海抵達小惡魔總部,隨即也展開這兩款新品的開箱與實機測試體驗。而這次入手的 Mac Studio 是搭載 M1 Ultra 晶片的頂規標準版機型,而比 Mac Studio 稍晚才抵達的 Studio Display 顯示器,則為配備標準玻璃與標準可調斜度的版本,究竟 M1 Ultra 的 Mac Studio 是不是目前 Apple Mac 系列產品中的效能天花板?而售價僅有 Pro Display XDR 近 1/4 的 Studio Display 表現是否一樣亮眼,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外包裝箱

- 外包裝拆箱

Mac Studio 的外包裝箱採用回收紙材製成,且一如往常的僅需撕開簡單便利的封箱機制後就能打開外箱,在減少塑膠包材的同時,也能保有便利的開箱體驗。
- 開箱作業

- 織布提把

- 封箱膠帶條

將外箱分別往左右兩側開啟後就可以看到 Mac Studio 大大的印刷字樣,同時產品包裝箱上也備有與先前 M1 iMac 24 一樣的織布提把,便於使用者將箱體取出,緊接著最具開箱儀式感的封箱膠條撕開後,就完成初步的開箱作業啦!
- 產品包裝箱(正面)

- 產品包裝箱(背面)

而在產品包裝箱前後兩側則可以看到 Mac Studio 的機體外型,以及機身前後側的 I/O 連接埠配置。
- 內箱設計

- 文件收納空間

- 產品本體

- 電源線收納

Mac Studio 的產品包裝箱也如去年 M1 iMac 24 一樣,均採用可回收的紙材製作而成,因此加上原本就相當有份量的 Mac Studio 本體,以及為了最大化保護產品本身,讓包裝箱的扎實度也是相當可觀。而在包裝箱內的設計也是各有巧思,例如收納各式文件的空間,只要打開後就無法完美收回的電源線收納設計等,每次開箱都還滿佩服 Apple 對於每款產品內外細節的各種堅持,但如果有人有可完美收回線材的方式,請歡迎分享給我......

- Mac Stduio 機身本體

- Mac Stduio 機身底部

- Mac Stduio 機身前側

- Mac Stduio 機身背側

說實話從 Mac Studio 的機身頂部來看,與先前 M1 Mac mini 其實是完全相同,不過在機身底部設計了環形的散熱進風孔,以及機身內部配置散熱系統後,讓 Mac Studio 變得更為厚實,當然重量上也有明顯的提升。在機身前側備有兩個 Thunderbolt 4 連接埠,以及 SDXC 卡插槽 (UHS-II),如果是搭載 M1 Max 的機型,兩個 Thunderbolt 4 則會改為 USB-C 埠,而記憶卡插槽的規格則是相同,機身背側則有四組 Thunderbolt 4 埠、兩個 USB-A 埠 (速度最高可達 5Gb/s)、HDMI、10Gb 乙太網路插孔、3.5mm 耳機插孔、電源輸入插孔,以及電源啓閉按鍵配置。

最後是隨附的電源連接線,採用編織材質包覆內部線材,除了美觀度提升外,也能讓電源線不易打結纏繞,是我滿喜歡的實用設計風格。
- Mac Studio 與 Mac mini 比較(頂部)

- Mac Studio 與 Mac mini 比較(底部)

- Mac Studio 與 Mac mini 比較(前側)

- Mac Studio 與 Mac mini 比較(背側)

- Mac Studio 與 Mac mini 比較(電源線)

這邊當然也不免俗的要用手邊的 Mac mini 來與 Mac Stduio 做個比較,首先就是機殼外型的設計上,均採用 CNC 單塊鋁合金打造的機殼,從機身頂部來看幾乎是完全相同,機身底部部分,Mac Studio 則多了環形的進風散熱孔,至於差距最大的機身厚度,Mac Studio 為 9.5cm、Mac mini 則為 3.6cm,約是 2.5 台的 Mac mini 堆疊起來的高度。至於差距最大的則是機身前後兩側的 I/O 配置,相較於 Mac mini 來說,Mac Studio 在機身前端配上兩個 Thunderbolt(或 USB-C 埠)與 SDXC 記憶卡槽,以及機身背側更為豐富的 I/O 埠介面,讓使用者無需另外購置 USB-C Dock,加上前端 I/O 埠也能更快速的使用,這點也是 Mac Studio 稍佔優勢之處。
- 硬體資訊

- 儲存裝置

- 內建揚聲器

- 顯示卡資訊

本次進行測試體驗的 Mac Studio 搭載 M1 Ultra 晶片,為配備 16 個效能核心與 4 個節能核心的 20 核 CPU,搭配 48 核心 GPU、32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以及 800GB/s 記憶體頻寬,算是在 M2 高階晶片尚未推出前的頂規版本,儲存裝置則為 1TB SSD,標準版的統一記憶體則為 64GB 容量,此外,Mac Studio 也內建雙聲道揚聲器,不過並沒有內建麥克風配置。
- CINEBENCH R23 處理器效能

- CINEBENCH R20 處理器效能

- Geekbench 5 處理器效能

實際來測試一下 M1 Ultra 的處理器效能,從
CINEBENCH R20 的處理器效能測試來看,處理器效能分數為
6,326 分,是之前測試過的 M1 iMac 24 的處理器效能約三倍,
CINEBENCH R23 的處理器效能分數則為
24,130 分,在
Geekbench 5 的處理器效能測試中,Apple M1 的單核執行緒效能分數為
1,772 分,多核執行緒效能分數為
23,424 分。如果從單核心的效能來看,M1 Ultra 其實與 M1 在效能的差異性不大,主要還是在多核心執行序的效能差異,約有三倍到四倍的提升,如果以 Intel 系列的處理器多核心效能來看已經有到 Intel Core i9 等級。
- AJA 硬碟效能測試

- Blackmagicdesign 硬碟效能測試

這邊來看一下內建的 1TB SSD 固態硬碟的讀寫效能表現,在
AJA 硬碟效能測試中,設定檔案格式在 1GB 大小,所測得的循序讀寫速度為
3461 / 2786 MB/s(讀取/寫入),而在
Blackmagicdesign Disk Speed Test 測試中,則有
6456.1 / 5193.9 MB/s(讀取/寫入)。Apple 並沒有在官網上公布 SSD 的詳細規格,不過從實際測試的硬碟讀寫效能來看,應該是 PCIe Gen4 x4 的規格,同時在影像處理的規格上,最高可處理到 12K DCI 60 的 ProRes 422HQ 檔案格式,H.265 部分最高則支援到 8K DCI 60 的檔案規格。
- Geekbench 5 OpenCL 效能

- Geekbench 5 Metal 效能

Apple M1 Ultra 晶片整合最高 48 核心 GPU 配置,在
Geekbench 5 的 OpenCL 與 Metal 效能分數,分別為
74,114 分與
88,753 分,兩者間的效能差異約為 16%,對於創作來說還是較為有利的效能配置。

最後來看到的是
Novabench 的綜合效能測試,最終測得的效能分數為
3,611 分,另外可以看到統一記憶體的效能分數為
456 分、GPU 效能分數為
838 分,至於儲存硬碟效能分數則為
243 分。
- Lightroom Classic 讀入速度測試

- Lightroom Classic 轉檔格式設定

- Lightroom Classic 轉檔速度測試

看完生硬的效能分數測試後,我也以實際使用的方式來體驗一下 M1 Ultra 的效能表現,首先是平常使用的 Lightroom Classic 圖片編修,在讀入 177 張 SONY A7IV 約 8GB 大小的 RAW 檔照片所需要的時間為 37 秒,而在不調整相片尺寸大小的情況下進行 RAW 轉 JPG 的情況下,所需花費的時間為 35 秒。我自己在實際使用 Mac Studio 來進行圖片編修的情況,像是高負載的遮色片處理、污點處理等操作在效率與速度上都有明顯的提升,但差別最大的還是轉檔的速度表現,真的能夠提升工作上的效率。
- 4K 影片轉檔測試

- 4K 影片轉檔速度

- 8K 影片轉檔測試

- 8K 影片轉檔速度

Mac Studio 針對 H.264、HEVC、ProRes 與 ProRes RAW 影片規格採用了硬體加速,並且提供四個 ProRes 編碼與解碼引擎,因此我也準備約 5 分 20 秒檔案大小約 28.49GB 的 4K 影片,在 Apple Final Cut Pro 來進行編修與輸出的效能測試,以實際 4K 影片的處理來說,我自己嘗試最多 10 軌的原生 4K 影片來進行,實際上剪輯、調光與特笑轉場等運算處理上,是完全不會有轉彩球的情況發生,而在將專案轉成 ProRes 422 HQ 格式的 4K 影片所需花費的時間為 31.6 秒,這與之前在測試 M1 Max 時需花費 2 分 49 秒的差異真的相當懸殊。而在 8K 影片的編修與輸出測試,我則準備了兩段約 5 分 24 秒檔案大小約 102.29GB 的 8K 影片來進行,在使用六軌同時進行播放、編修與影像處理時,也是沒有延遲或卡頓的情況發生,最後將專案轉成 ProRes 422 HQ 的 8K 影片所需的時間也僅需要 2 分。

實際使用 Apple Mac Studio M1 Ultra 機型約一週左右的時間,對我這類平常以相片編修、影片製作與寫稿專職的使用者而言,最大的優勢就在 Apple 將 Thunderbolt 埠與 SDXC 記憶卡插槽移至機身前端,不論是在檔案讀取或傳輸上來說真的都相當便利,且不用額外購入 USB-C 集線裝置也能將省下來的預算拿去添購好一點的顯示器,而且機身後方也有完整的 I/O 埠可供使用,包含 HDMI、Thumderbolt 4 能滿足多個外接顯示器連接需求,以及備份用的硬碟連接,雖然 3.5mm 耳機插孔在藍牙耳機盛行的年代下,似乎有點雞肋,但整體來說確實對於工作效率上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 M1 Ultra 優異的性能表現下。

這次的 Mac Studio 體驗與測試到了上稿的前兩天我才拿到 Studio Display 顯示器,先跟各位分享一下初步的使用心得,透過 Apple 隨顯示器附上的 Thunderbolt 4 連接線,只要單線就可以直接連接,便利性算是相當足夠,且能搭配最新的 Touch ID 巧控鍵盤進行音量大小調整與螢幕亮度調整,對於實際的操作設定也是沒有太大的問題。Studio Display 在畫質的表現上也相當出色,加上內建揚聲器對於低音頻進行強化,FaceTime 的視訊鏡頭支援人物居中與暗部環境的亮度優化,確實在 Apple 尚未對 iMac 27 進行更新前,Mac Studio 搭配 Studio Display 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之後我也會針對 Studio Display 進行開箱與測試體驗,還請各位耐心等待。

此外,在 Studio Display 尚未抵達前,我則是使用 LG 最新的 UltraFine 4K OLED 顯示器進行連接,畫質表現上其實也不會很差,畢竟 LG 也曾為 Apple 推出過專用的 UltraFine 5K 顯示器,但在實測時發現新一代的 UltraFine 4K OLED 顯示器,無法使用巧控鍵盤進行亮度的調整(其他的功能設定可正常操作),即便到 macOS 的顯示器設定中也無法調整,只能透過顯示器本身的設定選單進行,這點我自己覺得倒是有點可惜,看來目前還是僅有先前推出的 UltraFine 5K 顯示器能夠完整的支援巧控鍵盤上的快速功能設定操作,之後在 Studio Display 的體驗文章中,也會為各位帶來兩個顯示器的比較。

從 Mac Studio 的名稱其實不難發現這是一款被定位在工作室等級的桌上型電腦產品,擁有不佔空間的體積設計、完整且便利的 I/O 埠配置,加上堪稱目前 Mac 系列電腦的效能天花板表現,在實際測試與體驗中,對於影像與影片的處理來說確實有加成的效果,是一款相當適合用來進行影音創作的 Mac 系列電腦產品,另外像是軟體工程師、系統工程師等也有一定的幫助。至於一般的使用者有必要購入 Mac Studio 嗎?我自己覺得如果讓我選擇的話,以我的日常工作需求來說,其實搭載 M1 Max 的 Mac Studio 在效能表現與配置上就已經夠用,是不需要多花一倍的預算來購入 M1 Ultra 的機型,而如果在沒有大量影像編修或影片製作的情況下,說實話其實搭載 M1 晶片且價格相對親民的 Mac mini 就是很好的選擇,當然顯示器我還是建議用 Studio Display 或更高階的 Pro Display XDR 來進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