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買貴修更貴、出包不認錯、硬體性能落後,偏偏還是這麼多人買

lops wrote:
不好意思來吐槽一下,身為一個vim的使用者,如果你有參加vim相關的研討會等應該會知道使用vim的哲理,就是左右手指放在asdf-hjkl上,而所有的操作都應該是在"不移動手腕"的前題下,才能發會出vim的最大優勢。很多使用vim的開發員,當然都會用其他工具,像是你所說的tmux,但畢竟vim的好處是本身在terminal上的工作環境,大部分都會改走tiling window manager,像是xmonad、i3、dwm、awesome、Qtile等等。這類型的window manager強處是在客製化能力高,搭配自己的config以及scripts,所有的行為模式都能在鍵盤上直接完成。更進一步來說,所有的行為模式都能在不移動手腕的前提之下完成操作。
有興趣可以去看linux/freeBSD/systemd等核心開發成員在說自己的日常機器時候,不少人都說macOS的手勢操作很新奇,有花樣,但不實際,比較像是小孩子的玩具。實際上在開發時候,都會選擇使用tiling window manager或是suckless等環境,因為整個使用風格跟概念更為簡約直覺,且完全客製化,完全符合vim的哲學理念。實際上在設置環境也不會太花時間,會看wiki/document的大都可以直接去做編寫,所有的dotfile也都可以延續使用,甚至跨版本/平台/distro使用,更沒有所謂的"花時間/精力"等問題。


不好意思你搞錯重點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是mac而不是vim,我沒有說我用手勢控制使用vim,那是你自己腦補。

然後當我聽到你說libreoffice時,我也以為只是玩笑話......

很多人提到 Windows 介面設計的支離破碎,這邊我另外提一下......
其實那不是支離破碎,而是 Windows 在設計上有所謂「捷徑」跟「個人化」的概念。

以 Win10 為例,假設我的 PhotoShop 是灌在 C 槽的裡;我想要開啟這個軟體時:我可以選擇「去 C 槽裡面找到他的 .exe 檔」開啟、或者是從「搜尋」裡面直接找到開啟、或是「在開始列裡尋找」開啟、或是「把 PS 設定到開始列右方的工作區」開啟、或是「把 PS 設定到工作列」開啟、又或是「直接在桌面建立捷徑」開啟。

有注意到了嗎?我只是開個軟體而已,但我卻可以從六個不同的地方下手,完全隨我的設定習慣,更甭說所有檔案都可以套用相同概念;設定也是一樣,你可以去控制台設定、也可從右邊摺疊選單設定、或是桌面/小圖示/資料夾等到處都有大大小小可以讓你做部分設定的地方。
這就是 Windows 的捷徑跟個人化的概念,會玩會整理的就會覺得好用,不會玩的就會一天到晚找不到東西或是備份資料時備份到捷徑 XD

然而這個概念在 MacOS 就不存在,要開軟體或檔案就是直接從資料夾路徑或 Dock 上開啟,沒有第三條路了;這個概念其實在手機系統也一樣,iOS 就是不管你灌了什麼 APP 全給你攤在桌面上,桌面沒顯示的東西就沒安裝,不會有 Android 那種可以自訂桌面的概念。

哪個好哪個壞?端看個人使用習慣,MacOS 我覺得很直覺而且防呆,但我並不覺得 Windows 的介面設計就叫做「支離破碎」。

給大家參考下我的慣用介面,剛好分兩區做不同的事:

你一定沒用過製作替身吧??
每個軟體都可以製作替身
就跟你說的捷徑是一樣的道理
按右鍵製作完
想放哪裡都可以
替身也可以很多個
哪裡來的不能個人化~
hdg8gg wrote:
不好意思你搞錯重點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是mac而不是vim,我沒有說我用手勢控制使用vim,那是你自己腦補。

然後當我聽到你說libreoffice時,我也以為只是玩笑話......



我想仁兄你搞錯一點了,vim可以用手勢操作。但我知道你是指macOS上的手勢操作。而我所指的用vim的最後會使用tiling window manager正是因為你可以遵從vim的哲學去使用所有OS的操作。這才是tiling window manager強大之處。這裡的wm並非只有指vim的操作模式,而是所有的OS操作模式都能在不移動手腕的前提下就完成操作。也正是vim使用者所推崇的最有效率、簡潔、方便的使用方式。這也正是我說為何不少kernel/freebsd/systemd等工程師最後都會用tiling windnow manager作為日常工作的圖形環境。

很多open source的軟體支援都很廣。我並不覺得libreoffice多差,至少我待的國家跟環境,大家用libreoffice也沒出過問題。

沒別的意思,只是覺得vim有些精華跟理念,你可能沒體會到,有點可惜而已。
補充一點: 也許你都已經理解vim的精華了,使用tiling window manager能讓你在vim上享受的完美體驗延伸到整個OS操作上。(當然,這也得跳槽到有支援這些WM的OS上)
Dean Design wrote:
然而這個概念在 MacOS 就不存在,要開軟體或檔案就是直接從資料夾路徑或 Dock 上開啟,沒有第三條路了


別鬧了,沒有第三條路的話那這是啥?


上面這是 第一種 Alias (替身)事實上至少有六種:

第二種 Application Folder


第三種 LaunchPad


第四種 Dock


第五種 Spotlight(會自動完成)


第六種 Siri 速度太快了截圖截不到


而且 Windows 的介面設計小毛刺並不是指這些東西,我也沒耐心找,自己看去吧

Komii Toy Reviews wrote:
別鬧了,沒有第三條...(恕刪)


老實說,個人只會用dmenu跟rofi。其他東西感覺實在不夠個人化......

lops wrote:
老實說,個人只會用dmenu...(恕刪)


我孤陋寡聞根本不知道你在寫什麼⋯

Komii Toy Reviews wrote:
我孤陋寡聞根本不知...(恕刪)


非常客製化的launcher開源項目。還不支援macOS平台,其實國外有不少網友有試著將這類專案移植到macOS平台上去,不過現在貌似沒什麼進展。
lops wrote:
我想仁兄你搞錯一點了,vim可以用手勢操作。但我知道你是指macOS上的手勢操作。而我所指的用vim的最後會使用tiling window manager正是因為你可以遵從vim的哲學去使用所有OS的操作。這才是tiling window manager強大之處。這裡的wm並非只有指vim的操作模式,而是所有的OS操作模式都能在不移動手腕的前提下就完成操作。也正是vim使用者所推崇的最有效率、簡潔、方便的使用方式。這也正是我說為何不少kernel/freebsd/systemd等工程師最後都會用tiling windnow manager作為日常工作的圖形環境。
很多open source的軟體支援都很廣。我並不覺得libreoffice多差,至少我待的國家跟環境,大家用libreoffice也沒出過問題。
沒別的意思,只是覺得vim有些精華跟理念,你可能沒體會到,有點可惜而已。
補充一點: 也許你都已經理解vim的精華了,使用tiling window manager能讓你在vim上享受的完美體驗延伸到整個OS操作上。(當然,這也得跳槽到有支援這些WM的OS上)


我很清楚你說的是什麼,我愛用vim,我也愛我目前使用的環境,因為這是我個人取得的平衡,我也很清楚把某個很好用的環境移到整個os上的完美世界,就像我也很想在file manager中使用mouse gesture的感覺一樣

對我來說,為了完美移植一個好用的vi使用習慣到整個os上,而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或精力,我的人生有更多美好的事追求,我看過太多Linux宅為了一點點小小的堅持把自己搞的累的要死,我不想當這種人,我只是一個單純的使用者,我沒必要把自己搞的這麼宅。

人會習慣自己的圈子,你說你待過的國家使用libreoffice沒問題,你只能說你待過國家,和你接觸的人使用libreoffice沒問題,並不表示這整個國家的ms office佔有率小於libreoffice,我也敢和你打賭全世界每一個國家,使用ms office的人都遠遠超過libreoffice。

你說的東西我全試過,我的vim也開啟了滑鼠,不為什麼,就是為了我使用方便,這就是我覺得vim的精華,vim的精華本來就是客製化,客製化成我專用的環境最適合我就夠了。滑鼠手勢是小孩子的玩具,大人用的東西一定比玩具好用嗎?每個人使用的習慣不同,我也可以說tile window比狗屎還不如,牛人用的東西已經超級主觀了,早就沒有對錯之分。

愛因斯坦也許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是白痴,並不表示全世界的人都真的是白痴,也不表示你就是愛因斯坦。
hdg8gg wrote:
我很清楚你說的是什麼,我愛用vim,我也愛我目前使用的環境,因為這是我個人取得的平衡,我也很清楚把某個很好用的環境移到整個os上的完美世界,就像我也很想在file manager中使用mouse gesture的感覺一樣

對我來說,為了完美移植一個好用的vi使用習慣到整個os上,而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或精力,我的人生有更多美好的事追求,我看過太多Linux宅為了一點點小小的堅持把自己搞的累的要死,我不想當這種人,我只是一個單純的使用者,我沒必要把自己搞的這麼宅。


其實我在最一開始回文就已經說過了,根本不會花費大量時間跟精力。好處是之後換其他環境也能繼續沿用,dotfiles基本上都可以互相share。至於為什麼我說幾個開源核心的開發人員都推崇這些使用模式,正是因為你只需要花幾天時間設置好,接下來的幾年後都能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當幾個常用的行為模式,每次你都省下幾秒鐘的時間,想想在整個使用開發過程中,一年內能省下多少時間。

我很好奇當部分人說用macOS比windows還要方便,省時,跟開發環境更相容時。怎沒想過其實其他平台在這幾點更有優勢。用Linux/freeBSD多做點客製化就是宅,這大概就是很標準的偏見了吧。還是用Linux做核心/開源項目開發成員就是宅?

補充:
當初一開始的回文,只是根據你所提及在尋找最好的開發環境時的條件,以你的敘述條件來說,其他平台應該可以更適合你。而理由我也已在一開始回覆了。我所提及的理由也並非只是出於我建議,若你參加相關的vim/linux conference/freeBSD/systemd等開發研討會時候,其實不少主講人在被問及開發環境跟理念時候,都提到這類的答案,所以並非只是我的想法,而是基於一群開發成員的經驗心得的回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