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一次發文 如有得罪與菜味 還望板上神人高抬貴手

----------------------------前提概要---------------------------

小弟今年大學剛畢業

雖非相關影音科系畢,但在就學期間,對於平面設計,攝影及動態影像製作。

均有高度興趣。期間也參加不少比賽。與學校間相關課程訓練。

因此在大三時,暗下決心畢業後往此發展。

與友人合夥開設一家影像工作室。當然,期間對於經營與管理也向一些創業的前輩請益。

秉持著"沒最適當時機,就是現在" 毅然決然創業

----------------------------狀況請教---------------------------

資金面:

初入挹注為7萬5,先扣半年管銷(3萬)。工作室可挪用資金為4萬5

打算先用這4萬5 為工作室添新設備(影音處理電腦) 相機自己有了


接案需求面:

曾在學生時期,一個禮拜在外拍攝完成後,直接剪輯。並直接與客戶校對輸出。

省下往來檔案傳輸與校稿時間。(那時是借用同學的ASUS A53剪輯)

很常背著筆電與相機跑來跑去。因為我希望可以給客戶有效率的感覺。

所以可能在高雄(讀書的地方)設個點為連絡處。

其餘則是不管在哪都可以完成工作。可能在台中拍攝,然後就在台中咖啡廳完成。

但這種案子 其實一半一半。

有些還是可以讓我回住處用主機處理。

所以現在問題來了

----------------------------主機或筆電---------------------------

前天跑了趟高雄建國路,詢問主機價格。

精簡下更換的配備。大約只要兩萬初。

附上資訊給大大們參考

CPU Intel Xeon E3-1230V2 4C8T/3.3GHz

主機板 技嘉 H77-D3H/ATX/1A1D1H

記憶體 金士頓 DDR3 8G-1600單支 (KVR16N11/8G) X 2

SSD ADATA 威剛 Premier Pro SP900 128GB SATA3 SSD/讀:550/寫:520

電源 冰山銀蝶 450W 80+銀牌 / 全日系CHEMI.CON大電容 / 終保.五年免費

機殼 還沒找到適合的

顯示卡則沿用 技嘉 7750 顯示器為 VIEWSONIN VA1918WM


另一筆電考量

APPLE 15吋的 MBPR 記憶體16G的版本 (可能會買二手的)

預算不足的部分 最近還有一些款項尚未入帳 所以先尚未估進去 4萬5 設備基金

現在苦惱的部分為 需要比電或者桌機。

----------------------------長遠與觀感部份---------------------------


以主機來說 現階段 當然可以用少點錢解決設備不足部分。也夠撐很久。

相對少的價錢,擁有高CP值的工作站

但唯一不妥地方就是攜帶性不足。與客戶見面或往來處理,我是必得回高雄住處工作。

一來在住處工作沒有工作感覺。

二來可能悶久了會煩。雖然我喜歡影像處理。但長時間待在一個一樣的地方。我的熱情一定會被扼殺


再來說筆電

選蘋果有注意到幾個非硬體上帶來的好處

1 視網膜螢幕阿(剪輯時工作視窗很大)

2 精準的色彩控制(我承認我很挑顏色)

3 工作室形象的建立。可能給客戶覺得用蘋果真的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大部分觀感啦,虛榮一下)

4 穩定的工作環境 OSX 與WIN7的不同 ,很不希望用了幾年後電腦變慢,還要花時間處理。

5 再來就是何處都可工作的強大影音工作站阿(而且又算輕)


整理結論一下

主機贏的點 就是花的錢較少 然後擁有相對高的硬體效能

筆電贏的點 (因為買筆電就想買蘋果了 不想再NB )

就方便性 以及蘋果電腦附加的效能



但相較之下 整體工作室 必須確保在半年之間擁有足夠的案量

不讓工作室周轉不靈。這是高風險也是高槓桿阿。




以上 一些小困惑 還請板上前輩指點指教與批評

小弟一鞠躬了 感恩感謝












1 視網膜螢幕阿(剪輯時工作視窗很大)

這點我不太確定,我想有支援的軟體就可以在內容顯示區可以點對點,UI部份大小不變(看網路上PS CS6更新後的結果,詳細還請他人補正)。但不支援的軟體應該還是只能在脫窗或細緻選一個。
(點對點的解析度要自己開,官方似乎只模擬到1920*1200)

2 精準的色彩控制(我承認我很挑顏色)

那你不用奢望MBPR的螢幕可以滿足你的要求。乖乖買台Eizo和校色器比較實在。(系統的顏色控制檔案是另一回事,但就算系統精準,沒有好的螢幕可以顯示也沒用,不管怎樣,要色彩就是得要有個好螢幕和校色器,軟體部份用Win7也是有解法,只是麻煩許多。並非無解。)

3 工作室形象的建立。可能給客戶覺得用蘋果真的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大部分觀感啦,虛榮一下 )

這點我不清楚,但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很潮,也許有些人認為你專業,也許有些人認為你裝門面。

4 穩定的工作環境 OSX 與WIN7的不同 ,很不希望用了幾年後電腦變慢,還要花時間處理。

其實Win7沒有很不穩定,你說的是ME吧?主要是看你的軟體,如果你認為OS X對你而言是個實用的存在,那就買吧,如果沒有必要用OS X,買PC會省點錢。

5 再來就是何處都可工作的強大影音工作站阿(而且又算輕)

會輕嗎......
真的是要談到穩定的"工作站"我是不認為MBP會是個最佳選擇。但說他是個穩定的中高效能筆電我認為會相當稱職。

主機贏的點 就是花的錢較少 然後擁有相對高的硬體效能
筆電贏的點 (因為買筆電就想買蘋果了 不想再NB )
就方便性 以及蘋果電腦附加的效能

我覺得本身會在主機跟筆電間猶豫就代表你沒搞清楚你到底想要甚麼。
把這個問題搞定再來選擇吧。



最後:不等年底的Mac Pro嗎XD
您好!

給您一個建議,Apple 的系統在處理影音方面的確有他的優勢。使用起來,相當方便迅速。

所以我會推薦你購買MacBook 。至於要買MBPR 或是MBP ,這應該是你自己要衡量預算的問題。

再來,我自己本身是使用2011年末的MacBook Pro 15" ,記憶體加到16GB,不管是使用FCP 或是 Aperture

都能夠駕輕就手。所以您所擔心的問題,以及您會在這個論壇發問,應該表示您自己心裡已經有主了。

如果工作使用,那麼就直接買了吧!越聽意見,會越心煩。至於使用上的熟練度,這是後天自己需要去克服的

在這裡發問,沒有人可以幫你累積“熟練度”的。買了,常用,自然就熟了。

給您參考!
2u04286 wrote:
資金面:

初入挹注為7萬5,先扣半年管銷(3萬)。工作室可挪用資金為4萬5

打算先用這4萬5 為工作室添新設備(影音處理電腦) 相機自己有了 ...(恕刪)

工作站與筆電的需求「差很多」!
你先看自己是否有「帶出去工作」的需求吧?
處理大型影音一般很少會在外面做Case,
(除非你需要直接用電腦邊拍照邊預覽...)
個人工作室的話建議是買iMac,
而你的預算最多只能買到21.5吋最低階入門的~
建議多加一點錢上iMac27,兩年後自己把記憶體衝到頂(32GB)
這樣使用起來可以稱久一點~
(iMac21.5吋的無法自行升級任何規格,包括記憶體...)
預算不夠的話可以參考這篇討論~


至於買Mac筆電,
你的預算最多只能買到上一代的中古MBP15,然後自己加到16GB~
要買全新的,你只能買11~13吋入門的,
Retina螢幕最低階的都爆你的預算~
(而且那台沒有獨顯,不適合拿來做大量影音編輯的工作...)
Apple官網
自己查價格吧~

電腦要拿來工作,要考慮的是適合你自己工作的規格,
做影音編輯,時間就是金錢,負荷重的工作偶而為之無妨,
如果你主要就是這類負荷很重的工作,
在你享受到顧客的虛榮前,我想你很快就會後悔!




對了,半年管銷(3萬)
這個是工作室全體的管銷預算?
2u04286 wrote:
另一筆電考量

APPLE 15吋的 MBPR 記憶體16G的版本 (可能會買二手的)

預算不足的部分 最近還有一些款項尚未入帳 所以先尚未估進去 4萬5 設備基金

現在苦惱的部分為 需要比電或者桌機。...(恕刪)

MBPR 15' 16GB RAM版本目前要價新台幣7萬多
要買到45000左右的二手貨有(很高的)難度!

如果你可以再多等一段時間的話,
9月10月的Apple發表會,
MBPR15吋的有很高的機率會更新,到時候舊版應該會降價~
(雖然4萬5仍然不太可能入手二手)
建議多存一點,再等Apple更新~
(不然就是整修品的MBPR 15' 8GB RAM版本先撐著,以後再換機或是另外買台新機~)
感謝眾大大解惑分析

可能我沒有說清楚 無法讓大大更準確的了解我的需求

這點是我的疏失 但是大家熱心回答還是感動


-----------------工作室概況------------

目前沒有實體辦公室 只有個聯絡點

辦公室可能就我家 (辦公室也要錢阿)

工作室夥伴 加我兩人 但另一人比較像經營顧問

嚴格來說可能還是只有我一人

基本管銷 是加我半年內的 勞保健保 及會計費 盡所能先壓至最低


之前案件種類 : 選舉廣告 活動紀錄片 婚禮動靜態

影片模式 :

因為平面起家動特效尚未摸熟 反而比較在剪片節奏下功夫

以合理 流暢 貫穿為主

AE 用的不多 但可能會開始多一點 讓影片更細膩


預算已從4W5 提升至5W5 還是二手啦 最近看到 蘋果官網整修品 好像可以




以這樣的需求下去判斷

我是需要主機 還是 筆電 呢

之前選舉廣告 就是他們提供住的地方 一個禮拜 在那裏包括討論前置 拍攝 及剪輯阿


以上 還是感謝眾大大 為小弟解惑 如果還有讓各位不清楚的地方 我還會再補充的 謝謝
簡單說, 你桌機筆電兩台都需要! 只是哪個要先買而已.

MBPR有一個宇宙無敵的好處, 你拿片子demo給客戶看時,
那個顏色可能不是很準但是顏色很漂亮,解析度很高的螢幕
是一個壓倒性的優勢.

講白一點顏色準沒有用, 你的影片到了每一個播放的設備上,
顏色都會不一樣...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2u04286 wrote:
預算已從4W5 提升至5W5 還是二手啦 最近看到 蘋果官網整修品 好像可以...(恕刪)

剛剛去官網看,MBPR 15' 16G RAM的整修品也要六萬初,跟你的預算還差一點...
(不急的話可以等9月Apple發表會完再買...)

2u04286 wrote:
因為平面起家動特效尚未摸熟 反而比較在剪片節奏下功夫
以合理 流暢 貫穿為主
AE 用的不多 但可能會開始多一點 讓影片更細膩...(恕刪)

如果選Apple有個好處是基本隨機附贈的iLife工具就很簡單好用了~
(軟體UI非常直覺簡單,幾乎沒有啥學習曲線...)
省下了軟體費用~
當然你要用更高階的影音編輯軟體就是另一筆開銷~

另外Adobe的軟體有分Windows/Mac版本,互不相容(指安裝)~
要注意~
每次有人提出了這類問題,小弟就會出現啦~
因為我是過來人,你現在要做的事我都做過,只差我沒有開工作室而已...

就實務面來說,小弟提醒幾個你忽略的地方:

1.工作軟體
你說你有用AE,而之前用的是ASUS的筆電,我想你應該是在Windows上工作
Macbook Pro上用Bootcamp來跑Win工作沒什麼問題,只是CP值低了點
不過有個好處,當你遇到非要用FinalcutPro來剪的時候,雙刀流就派上用場了!
所以建議評估一下你的工作平台比重,加入考慮項目中

2.儲存方案
從事剪接工作的人都知道,剪接是需要大量與快速的儲存空間的
如果你是用桌機工作站的話沒什麼問題,但是筆電就要慎重考慮
要達到和桌機相同的速度與容量,花費可是數倍
尤其你有行動影音處理的需求,更要考慮到便攜性與資料安全的問題

3.工作介面與效率
你提到想選擇MBPR的一個原因,是它的桌面工作範圍較大
但是別忽略了,高解析度下帶來的致命缺點是介面字體變小
長時間下來會加重你的工作負擔
還有MBPR的硬體本身的封閉性,當電腦損壞時你只能送修
而無法做簡易的故障排除,例如換RAM或硬碟等等
我曾經在國外工作時靠這自救,使工作不致開天窗

綜合以上,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這樣配置:

1.全新或二手的15吋MBP非Retina款
如果有能力的話,自己改個SSD系統碟與雙硬碟就很好用
螢幕選擇1680x1050霧面高解析,CPU及顯卡配備選擇高階一點的
最重要的是,就算要買二手的,請選擇2012mid後有配備USB3.0的機種

2.27吋以上外接螢幕
建議至少要買DELL高階或Apple Thunderbolt Display以上等級
有錢的話上EIZO更好
出外工作用筆電,回家接上螢幕就變工作站
我個人是喜歡在同一台電腦上工作,一下筆電一下桌機的感覺很奶尤(台語)

3.USB3.0大容量磁碟陣列
USB3.0的速度來剪FullHD的素材,大部分的CODEC我都試過了,算是堪用
當然有錢的話,買個Thunderbolt的陣列更好
不過考慮到攜帶的問題,可能也要考慮2.5吋的陣列
這裡面眉角很多,還是要看你的案量及案子屬性來做決定

上面這些是我暫時想到的
其實行動剪輯要考慮的點很多,最重要的是如何能穩定而安全的完成工作
你可能要思考一下
此外,關於使用蘋果電腦會給人比較專業的"虛榮感"問題
根據我的工作經驗,我只能說,"絕對有差"!!!
但這還是建立在你得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審美觀之上
以及克服被恥笑用Mac跑Windows的陰影...




chwithhc wrote:
你提到想選擇MBPR的一個原因,是它的桌面工作範圍較大
但是別忽略了,高解析度下帶來的致命缺點是介面字體變小...(恕刪)

如果你是說在Windows介面下,那是沒錯的~
但如果是MacOS X 10.8以後的OS,不會有這種問題,
基本螢幕預設是像視網膜版iPad3,4跟非視網膜版的iPad1,2代一樣,
UI尺寸完全相同,但長寬解析度差兩倍的感覺~

chwithhc wrote:
27吋以上外接螢幕...(恕刪)

基本上樓主的初始預算就是筆電與桌機二擇一而已~
需要27'螢幕的話就乾脆直上iMac27了吧~

chwithhc wrote:
3.USB3.0大容量磁碟陣列...(恕刪)

老實說我也在想樓主需要購買的周邊好像漏掉不少,
先不提工作用的軟體有沒有Mac版,
就算沒用到磁碟陣列,但最基本的滑鼠,至少兩顆大容量外接硬碟,光碟機,空白光碟...
應該少不了吧?!

一顆存工作的影音資料用,一顆時光機備份用
(備份用的容量要大於「筆電+外接資料碟」的容量)
新版iMac與MBPR沒有內建光碟機


chwithhc wrote:
還有MBPR的硬體本身的封閉性,當電腦損壞時你只能送修
而無法做簡易的故障排除...(恕刪)

MacOS內用「修復權限」,
或是開機時清除暫存記憶體 Command + Option + P + R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用這兩個方法解決,
剩下的若硬體出問題你才需要送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