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 Mac OS X 裝在 1394 外接硬碟(使用 IOI 轉接卡)

和 USB 比起來, 我覺得 1394 的穩定性比較高, 之前選購外接盒也都具備 1394 界面,

購入 Mac Mini 後, 就一直想在上面安裝多種作業系統(Mac OS X + Linux); 在 PC 上, 硬碟比較容易更換, 但是 Mac Mini 還在保固內, 不想因為拆機影響保固, 所以就從 1394 外接硬碟下手; 剛好手邊有一個早期的 SCSI 外接盒, 而且前陣子有網友介紹 IOI 公司的產品, 就成為這次介紹的主角了.

決定使用 1394 外接硬碟後, 在主機上練習了幾次安裝 Mac OS X 和 Gentoo Linux 的過程, 並向 IOI 公司定了一片 U2FW-IDE12-FW , 稍微熟悉各作業系統的安裝過程之後, 轉接卡也寄到了....

這是收到的轉接卡, 另外有附一條大頭(六腳)的線, 拍照時忘記拿出來.


早期的 MACPOWER 牌 SCSI 外接盒, 以及要試裝的硬碟.
(拍照的這顆硬碟無法格式化, 之後安裝換了另外一顆)


將轉接卡及硬碟裝進外接盒(之前的風扇已經故障, 所以改用相同規格的產品).


在開機時, 放入隨機的安裝片, 並按住 C (代表由 CD/DVD 開機)


安裝的第一個步驟, 先將硬碟格式化.


可以發現除了內建的硬碟外, 外接的 2.5G 硬碟出現.


硬碟已經格式化完成.


第一次格式化之後, 要先重新開機, 否則系統會拒絕安裝.
抱歉放錯圖了, 正確的圖是磁碟機有個紅色的大驚歎號.


重新開機之後, 已經可以選擇安裝在 1394 外接硬碟上.


因為預設安裝需要 8G 的空間, 所以這次的試驗品空間不夠.


先將各種軟體都取消安裝, 基本系統需要 1G 左右


接下來就等著安裝, 大約 10 分鐘後, 就要重開機, 準備設定基本的資料.


我個人覺得英文界面好像比中文界面快, 所以是用英文界面安裝, 不過填資料前還是可以選不屬於大陸的台灣繁體中文.


安裝完成, 幾乎看不出和內建的硬碟有何不同.


有沒有發現硬碟的圖示不太一樣?


從磁碟管理工具可以確定, 目前的硬碟使用量.


大致上只要注意:
1. 要先開 1394 外接硬碟, 再開蘋果電腦, 這樣才能使用外接硬碟開機.
2. 先將主機關機後再關掉 1394 硬碟.
3. 如果開機發生問題, 下次開機可以按住 option (PC 鍵盤則是用 alt )重新選擇.

接下來就是把一些常用軟體裝上去, 以後在家就可以用自己的硬碟, 也不用擔心一些信件或個人檔案外流; 而 Mac Mini 可以當成方便攜帶的電腦, 拿到工作的地方使用.
(這次沒有照片)

前陣子在拍賣網站, 買了一台 1394 的 1.3G MO , 於是想到:
1. OS X 10.3 只要 1G 左右.
2. Mac OS X 可以透過 1394 外接磁碟開機.
3. 以往的經驗, MO 可以模擬成硬碟模式.

於是, 下午去買了一片 1.3G MO 片, 開始惡搞:
步驟和外接硬碟相同, 而在安裝時, MO 可以當成一顆 1G 硬碟,
而安裝的套件選擇, 只夠裝基本套件, 連 BSD/X 都不能裝,
語系也只能用英文, 不夠裝中文語系.

裝了大約 1 個多小時, 重新開機, 熟悉的設定畫面再度出現,
設定完成後, 桌面右上角出現了: 白色的磁碟機(抽取式磁碟的圖示).

然後系統想要自動更新, 可惜硬碟空間不足 XD
所以還是把 MO 當資料碟就好, 除非再換 2.3G 以上才有可能裝常用的軟體.

(註: 最高興的地方, 其實是 Mac OS X 對於 2048Bytes/Sector 的支援度,
以往 Windows / Linux 都只能裝在 512Byters/Sector 的 MO 上)
請問slime兄, 1394a外部硬碟與內建ATA硬碟跑OS X在速度上有無明顯差異? 哪個為佳呢?

Ryan Lai wrote:
請問slime兄, 1394a外部硬碟與內建ATA硬碟跑OS X在速度上有無明顯差異? 哪個為佳呢?


建議強者

1394a(約30mb/s)與內建ATA比起來,要到1394b(約55 mb/s)才能接近內建ATA硬碟的速度(約65 mb/s)

所以囉~

但這怎麼比,都比內建2.5寸的效能(約25mb/s)快的多

【擇你所愛,愛你所選】,吉米丘上的海盜樂園,吉米丘上的部落格,吉米丘上的金銀島、VAG.TW
嗯嗯, 感謝吉米丘的說明.

因為我是用 Mac Mini , 所以內建的是 2.5" 4200 rpm (MK-4025GAS),
而外接的是 3.5" 7200rpm , 所以外接的比內接的快了不少.
(目前最慢的是 MO )

覺得這方面比較好用的地方, 是 Mac 可以透過多種磁碟選擇開機, 來區分不同的工作需要.
也就是先在主機上裝好 OS , 然後用移轉的方式, 複製到兩個外接硬碟上(40G, 120G),
然後 40G 放在辦公室, 供其他同事使用, 120G 留在家, 自己用, 主機內的硬碟則清空, 只放少數通訊錄等資料.
(移轉方式可參考: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77&t=95641&last=676579 )

這樣一來, Mac Mini 本身還算好攜帶, 而在不同場合, 有完全不同的設定,
並且使用外接 3.5" 硬碟的速度也比較快, 外接硬碟也放在桌上不用移動.
算是比較另類的使用方式吧. :p

slime wrote:
覺得這方面比較好用的地方, 是 Mac 可以透過多種磁碟選擇開機, 來區分不同的工作需要.
(例如辦公室和家裡各放一個 1394 外接硬碟, Mac Mini 內的硬碟只存資料)


其實更好用的方法是

你只要一個1394外接盒

系統、常用資料放裡面

家裡用這個系統開

公司也用這個系統開

然後等於算是隨身電腦囉

而且不用擔心同步問題

不用擔心家裡的有程式A,公司裡面沒有,等等問題

所有設定都是一樣的囉


【擇你所愛,愛你所選】,吉米丘上的海盜樂園,吉米丘上的部落格,吉米丘上的金銀島、VAG.TW

吉米丘 wrote:

建議強者

1394a(約30mb/s)與內建ATA比起來,要到1394b(約55 mb/s)才能接近內建ATA硬碟的速度(約65 mb/s)

所以囉~

但這怎麼比,都比內建2.5寸的效能(約25mb/s)快的多

吉米丘大 這部份理論速度是內建ATA硬碟的快沒錯
但實際筆記型2.5"硬碟跑不到那個ATA最大速度
使用1394外接3.5"硬碟跑會比Mac mini內建的2.5"硬碟快

個人在家用1394外接3.5"硬碟跑上 讀取 寫入 快取處理因為轉速高傳輸夠 都比iBook內建的2.5"硬碟快
而且快的感覺 遠遠超過內建的2.5"硬碟
【iBook真好用】【win的缺點為何會被牢牢記住 一次又一次 Mac的缺點為何會被遺忘 優點價值遠大於缺點】
關於硬碟還有一件事情稍微說一下嚕

就是分不分割的問題
個人建議使用蘋果上不要分割 硬碟不需要類似win系統分割出系統與資料兩顆或是多顆硬碟
win上為了快速重新安裝系統 常常將C:當作系統專用 一有問題需要重新安裝 可以快速抹消 或是g回去完整覆蓋一個新系統
分割出來的硬碟 並不跟桌面連結 好用的桌面卻因為資料放在C:中 不能當作資料保存的位置
桌面只能當作暫存檔案夾 跟著C:抹消 用DOS搶救 接在別的電腦救出硬碟
被剝奪安心使用桌面的權益

並且 硬碟使用上不能將硬碟容量完全用完 以免系統的暫存檔案以及重整需要的容量不見 更容易造成當機
分割越多 閒置的容量浪費約多

建議是蘋果上 是不太需要分割的

分不分割端看個人需求
用1394 3.5吋外接硬碟真的會比內建的2.5吋會很多
我用內建的2.5吋跑系統都會覺得頓頓的
換外接就順多了
有沒有人把系統裝在 ipod 上的...ccc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