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把「Jobs 過世之後.....」當發語詞

Komii Toy Reviews wrote:
很多人都把「Jobs...(恕刪)


Jobs 過世之後仍然有人把祂炒回來變成一篇文,可見其影響力
股價再高對使用者有什麼影響嗎?cook只是為了提升股價而各種costdown,的確這樣股價確實會長,公司確實會賺錢,但是對多數長期支持蘋果的果粉而言,產品確實在退步,看看新的MBP或是I7都讓許多資深果粉十分失望,所以會有很多拿jobs出來說嘴不是沒原因的
Kay Huang wrote:
這五年來 美國股市在走瘋狂大多頭

幾乎每一檔股票都漲翻天

做顯示卡的NV 漲了快10倍

幾乎平均漲幅至少都3-4倍

你說Apple漲了兩倍

那不就是代表Apple弱到翻天 才會輸給大盤漲幅?!



我是說我在 Jobs 那幾年賺兩三倍。閱讀文字要仔細。



-------------------------------------------------------------------

你說美國股市每一檔股票都漲翻天, AAPL 輸給大盤漲幅,

那我們來看看 AAPL 跟 NASDAQ、DOW、S&P 500 的比較。

淺藍是 DOW,橘色是 NASDAQ,紫色是 S&P 500。三條都躺在下面伸懶腰。背後那個鋸齒狀的、越到右邊越往上的就是 AAPL。



我一點都看不懂 AAPL 哪裡輸給大盤漲幅了。
既然樓主什麼也都知道

以結果論來說

iPhone就是從Jobs當老大的時候生出來的

Apple就是從Jobs當老大的時候潮起來的

而股價是庫克當老大的時候比較厲害

這些都是事實

至於創新 跟 股價 是雙向的對等關係嗎

創新是不是一定能換成錢反應在股價?

股價高是不是一定代表這間公司最創新?

有這種認定嗎

別人覺得創出iPhone的Jobs最棒

你也可以覺得把股價帶往高點的庫克才棒

別人說服不了你

我想你也說服不了別人



yoyo0719 wrote:
至於創新 跟 股價 是雙向的對等關係嗎

創新是不是一定能換成錢反應在股價?

股價高是不是一定代表這間公司最創新?

有這種認定嗎


蘋果就是一家以創新帶來利潤的公司。

市場分析師就是靠著蘋果創新並且變成現金的能力在評價蘋果,所以才有郭明錤這號人物。

目前市場上對於 iPhone 8、新版 iPad pro 的消息,就是這些分析師透過供應鏈的人脈在挖掘,一旦蘋果在創新上開倒車,這些分析師絕對比誰都緊張。

iPhone 8 有沒有骨傳導、是不是 3D 掃描臉部解鎖、是不是取消 Home 鍵、指紋感應是不是移到背後去了......分析師為什麼要關心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是為了從這些創新能不能實現獲利難道是為了給你提供下半年手機採購參考嗎?

所以蘋果是不是失去創新能力、創新是不是跟股價連動,這些問題分析師們都說得很清楚了。
AAPL在2014年實行股票分隔,一股分成7股,所以股價不是上升兩倍,應該是十幾倍
先不談那些發語詞,因為真得沒什麼意義

但就像已有人建議的

建議你去讀Walter Isaacson寫的傳記

要評論一個人,親自看過最完整版本的傳記很基本吧

畢竟Walter Isaacson這個人是有聲譽的

也真心建議讀英文版,經過翻譯依舊是有差

其實書中有不少篇幅在講Steve Jobs對於建立一個偉大公司的想法

換句話說,他其實是希望自己掛了之後,公司本身可以 carry on

生前對於這點也做了很多實質的努力

雖然我自身覺得要能延續是悲觀的,畢竟"制度"跟制度裡面的"人",兩者是共同決定公司文化的

可是Steve Jobs的價值觀、意圖、實際的作為有哪些等等,書中都有記錄

願你因此有所獲得
sphenoid wrote:
先不談那些發語詞,...(恕刪)


早就看過了,Amazon 還在預購的時候就買了,我可能是台灣第一批看過這本書的人其中之一,所以我一直說書裡寫的就不用拿出來講了。他死的那幾年這類書出一堆啊,光是他怎麼做簡報可能就快十本。還有什麼 Apple Store 怎麼訓練員工啊、Steve Jobs 名言錄啊、蘋果與禪啊(什麼鬼),我幾乎每本都看過。

然後呢?就讓你真的了解蘋果、了解 Jobs 了嗎?別鬧了。上上蘋果有獎問答節目(如果有的話,比如「電視冠軍蘋果知識王」之類的)可以啦。

更何況我一點都沒有要評論 Jobs 的意思,單純是從一個投資者與(應該算資深)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蘋果這個公司。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 Jobs 這個人怎麼樣、他怎麼想、怎麼工作,我只關心蘋果的創新是不是持續反映在產品上,然後這些產品有沒有為公司帶來利潤,就這麼簡單。

為什麼我要關心蘋果有沒有利潤?撇開我是小小股東不談,如果蘋果不能持續創造利潤,就不能一直經營下去。我可不希望以後沒有 iPhone 可以用,得用 Android、沒有 MacBook Pro 可以用,得用 Surface。

這時,你再來想想看過那些書有什麼用?一點鳥用也沒有。
既然你看過書,怎麼還會有這類疑惑?
Steve Jobs 是以獲利為動機?為公司目標?

我們是在講同一個人嗎?

網路上後續的一堆詮釋都已經失去本來的樣子了
要看就要看較嚴謹的傳記與一些沒剪接、沒加味過,當事人的資料影片

一個公司的文化是最高決策者的個人特質延伸(採取封閉系統依他的思維來觀察是必然的方式)
從對這個人的特質去切入再適合不過
說不用了解我不認同

Steve Jobs之於 Apple computer 到 Apple corp. 更是
整個都是他的影子

人走了之後,公司文化就會慢慢變了
獲利模式也會改變,這是合理的自然的

Apple corp. 自然是越來越 Tim Cook 思維
Steve Jobs 生前做的準備,也僅能影響到有限程度與時間

我相信一些人緬懷的,是一個公司的文化
不是你說的,當下的公司獲利

此外,獲利的方式不會只有一種
當下獲利作為最終標準,也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看待公司的價值

更不是大家緬懷他的原因

其實去看 1992年左右 NeXT 的NeXTSTEP展示,到現在 OS X 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同一套
然後去看 iPhone 一代的發表會,整體的運作模式已經完備,與現在用的 iPhone 一模一樣

剩下的都是畫面變精緻、速度變快、螢幕變大、東西變薄、相機變好、解鎖方式改變...等等這種
但運作的模式與生態系統,是沒有改變的

而上一次Apple推出一個全新思維與架構的東西
而且!是確實好用的,是什麼時候?
(Steve Jobs 說的 craftsmanship 是90% of work,不是idea)

把Steve Jobs生前就開始架構,只是過世前尚未完成的產品也剔除,那這些年Apple還有什麼?

我也是美國 iTunes store上架第一天在 iPad上看完的
為何讀到的內容好像不同本書?

恭喜你透過Apple股票持續獲利

只是每個人在意的事情,很不相同

Steve Jobs 被踢出 Apple computer 後,Apple也繼續獲利了很多年啊
然後呢?

當時他在爭的又是什麼?顯然不是接下來那幾年公司可以繼續賺多少這件事

而我們緬懷的也正是他的不單純以獲利為目標這點啊

sphenoid wrote:
既然你看過書,怎麼...(恕刪)


人要往前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