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風聲消息流傳已久的Intel Ivy Bridge還沒開賣,反倒是Intel Z77主機板竟然就已經在市面上開始鋪貨,看到這樣的情形很多人或許會納悶,處理器沒出,主機板先跑出來賣是怎麼回事。先不管背後有什麼商業策略或行銷手法,從應用面的角度來看,Z77之所以能夠先行開賣,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就是Intel的Z77主機板同樣也是LGA1155的腳位設計,而且除了可以支援新一代的Ivy Bridge處理器之外,同樣也能夠支援目前市面上一樣也是LGA1155腳位的Sandy Bridge處理器,不過,比較弔詭的一點,就是現在能夠支援新一代處理器的主機板晶片組,不只有Z77而已,先前所推出的Z68、P67、H67、H61等主機板一樣也能支援。所以這時候不免會讓人困惑,這樣Z77到底有時麼優勢,要是最近想添購電腦的話,是要直接買Z68、P67、H67、H61等主機板來搭配Sandy Bridge處理器,還是說再等一下,等到月底Ivy Bridge處理器鋪貨之後再來選擇。所以為了解決網友們的困惑,這次直接來個Z68與Z77 效能測試,以及新功能的解說,一解網友們的困惑。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Intel Z77與Z68硬體規格比較

Intel 這次所推出的Z77晶片組與上一代的Z68晶片組,在硬體規格方面最大的差異,就是在多了四組原生USB3.0傳輸埠。不過也因為多了USB3.0的支援,在USB2.0的傳輸埠提供,則是縮減為10組。至於其他的原生的擴充規格部分,則同樣也是提供2組SATA 3、4組SATA 2以及8條PCIe 2.0的傳輸通道。而在影像輸出規格方面,則可原生支援HDMI 1.4、DisplayPort 1.1、DVI三種數位訊號以及一組D-Sub類比訊號輸出。而比較特別的是一點,就是當Z77晶片組搭配Ivy Bridge處理器一起運作時,則是增加了三個螢幕輸出的功能支援。雖然這樣的技術顯示卡產品早已經見怪不怪,但在Intel的晶片組產品上也算是頭一次加入的新設計。

至於PCIe 3.0的支援,小編倒是覺得不應該算是Z77的新規格,因為真正支援PCIe 3.0傳輸通道的應該是Ivy Bridge處理器,所以即便是Z68只要上面有搭載PCIe 3.0的切換晶片,再搭配Ivy Bridge處理器之後,一樣能夠讓顯示卡以PCIe 3.0的通道運作。但換個角度想,PCIe 3.0的支援,雖然看似加大了匯流排頻寬,理論上應該可以增加顯示卡的效能表現。不過實際上,現今市面推出的顯示卡或是PCIe介面的固態硬碟卡,其實就連PCIe 2.0的頻寬都很難有辦法滿載(5GT/s),那麼即便是加大至PCIe 3.0(8GT/s)的頻寬,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效能的差異感受相當有限,所以就當前而言,PCIe 3.0的有無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當然,或許有人會覺得現在先有,以後只要擴充顯示卡就可以提升遊戲效能。話是這樣說沒錯,但等到真的有個強效的PCIe 3.0顯示卡推出之後,到時候應該也很難壓制住自己想要整套更新的慾望吧!

Intel Z77晶片組功能架構圖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Intel Z68晶片組功能架構圖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Intel Z77新功能導入

從硬體規格方面來看,Z77與Z68差異並不大,去掉USB3.0之後,真的沒有什麼新規格的加入。不過在功能技術支援方面,Intel Z77除了延續了Z68先前就加入的功能支援之外,這次則是加入了Intel Rapid Start Technology(快速啟動技術)、Intel Smart Connect(智慧連結技術)、以及Wireless Display/Music(無線影音技術)等技術,接下來就來看一下這三個新加入的技術究竟是如何應用。

Intel Rapid Start Technology快速啟動技術

這項功能也不算是第一次出現在Intel的產品上,在先前的Ultrabook筆記型電腦產品上就已經開始導入這項技術。這項技術最主要的功能就跟它的名稱一樣,讓系統快速啟動。至於怎麼個快速啟動法,這個就得先從Windows作業系統內的睡眠、休眠與混和式睡眠功能開始說起。從XP開始,為了達到省電與快速開啟的效果,作業系統內就已經開始加入睡眠、休眠或是混合式睡眠的功能。

其中的睡眠模式啟動時,桌面上的作業資料與正在開啟的程式等資料,則會暫存於DRAM記憶體之中,其它硬體的電源供應便會切斷,僅會供應記憶體所需的電力,以防資料遺失。也因為資料是暫存於記憶體內,所以喚醒系統的時間是這三個功能中最快的一個,不過差別就是需要持續供應記憶體所需的電力。但這個供電量與整台電腦開機相比,算是相當地少。

至於休眠模式與睡眠模式的差異,則是在於桌面資料暫存的地方從記憶體改到硬碟上。而存在硬碟上的目的,是因為當資料儲存完畢之後,即便硬碟沒有電力的供應,資料還是可以儲存,除非遇到不可抗力的天災人禍,那就另當別論了。所以這樣的好處就是電腦可以完全地關閉電源,達到0耗電的狀態,當再次開機的時候,使用者依然可以回到當初在桌面上正在執行的工作。不過這樣的方法雖然有省電,但相比睡眠模式,開機的速度就慢上不少。

而最後一個混合式睡眠功能,則是將須在暫存的資料同時儲存於硬碟與記憶體上,當電腦有持續供電的時候,便會從記憶體讀取暫存資料達到快速開機的效果,若是有斷電的情況,喚醒時則會從硬碟讀取暫存資料。這樣一來使用者便不用擔心會不會有斷電的問題,算是裡面最保險也能兼顧快速開給與省電的選擇。

然而在進入到Windows 7的時代之後,在開始選單內就變成只剩下一個睡眠的選項,必須要到控制台中的電源進階選項才能夠看得到睡眠、休眠以及混合式睡眠的設定。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好的,稍微解釋了一下Windows的睡眠與休眠功能之後,跟這次的Intel Rapid Start Technology快速啟動技術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個技術的運作模式,說穿了就像是Windows的休眠模式,只不過差別就是在於快速啟動技術可以比過往使用休眠模式有更快速地喚醒時間。就官方的說法,其喚醒時間大概是介於休眠以上、睡眠未滿之間的速度。如此一來,現在即便是完全斷電的模式,也可以更快速地回到原本的桌面工作。不過,這個新功能說來簡單,但就小編實際試用的時候,卻發現是困難重重。首先,開啟這項功能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使用固態硬碟,才會有加速的效果,而且隨著固態硬碟效能的不同,亦會影響喚醒的時間。

而第二個困難點,就是當小編從官方網站下載了快速啟動技術的驅動程式要安裝的時候,沒想到竟然出現了不符合系統的最低需求,弄了半天,只好再去詢問各家主機板廠商的技術人員,一問之後才發現,安裝驅動程式之前,必須先設置一個獨立的休眠磁碟分割區才有辦法開啟這項功能。若是沒有先分割一個獨立的休眠磁碟分割區就安裝驅動程式的話,就會出現系統不符合安裝此軟體最低需求的錯誤訊息。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但是問題又來了,休眠磁碟分割區該怎麼設定,這個問題真的是折煞小編了,所以只好再去詢問技術人員。最後終於找到了兩種方法來設定休眠磁碟分割區。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指令輸入的方式來設定,而另一種方法就是直接找第三方分割軟體來設定。第一個方法算是有些複雜,而第二個方法則是最簡單也是最快速,但目前能夠設定休眠分割區的軟體似乎並不多見。而這次小編也實際試用了兩種不同方法,讓網友們可以作可參考,之後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自己試試看。

指令集建立休眠磁碟區

不管是用指令集的方式或是第三方軟體,第一個步驟都是要先到BIOS內將Intel Rapid Start Technology選項開啟。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進入系統後,先別急著安裝驅動程式,先到磁碟管理的頁面,並在將要作為暫存磁碟的硬碟按下滑鼠右鍵,選擇壓縮磁碟機選項。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接著便可以在跳出來的壓縮磁碟視窗中輸入自己需要騰出的暫存空間。依照Intel官方的是使用說明,空間大小設定最少要等於系統記憶體的大小,也就是說使用者的電腦若是有8GB的DARM記憶體,那麼這裏需要的空間大小也是8GB。而官方也建議使用者能夠騰出多一些空間,最好是能夠跟主機板最大記憶體容量支援規格一樣,這樣之後若是有記憶體容量的擴充就可以省下重新設置休眠磁碟區的步驟。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設定完壓縮空間之後,在磁碟管理頁面上就可以看到有8GB的未配置空間。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這時候先別作格式化的動作,先到開始功能表內的搜尋列Key in 「diskpart」並開啟這個程式。這是Windows 7內建的一個磁碟分割工具,其實一般情況下很少會使用到。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開啟之後便會出現一個指令集視窗,接著便直接輸入「list disk」查看磁碟代號。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接著再輸入「select disk 0」,0就是上一個步驟所看到的代號,不同的電腦設定代號都有可能不同,所以一定要先經由上一個步驟來確認。
選擇硬碟後,便接著輸入「create partition primary」來建立分割區。確認之後,便可以看到磁碟管理分頁中的壓縮磁區已經變成主要磁碟分割。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之後再接著輸入「detail disk」再查看一次分割磁碟區的代號。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接著再輸入「select volume 2」,其中的2,即是這次的分割代號。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最後再輸入set id=84 override這個指令之後,就算是完成了一半。確認之後就可以在磁碟管理頁面看到分割區已經變成休眠磁碟分割。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第三方軟體建立休眠磁碟區

目前能夠直接建立休眠分割區的軟體,小編只有找到ASRock隨主機板產品所附的AsrSC軟體,原本是想要在這次測試的技嘉GA-Z77X-UD5H上直接安裝,但果不其然地就出現硬體不符的訊息,所以只好用ASRock的Z77主機板來進行示範。

用軟體建立休眠分割區之前,還是要先到BIOS打開快速啟動技術的選項。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接著就是安裝ASRock RapisStart軟體。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安裝完畢之後,開啟軟體就可以看到頁面的左下角有一個分割大小的選擇,隨著使用者電腦記憶體容量的不同,選擇大小也會有所變化,而這次小編的電腦記憶體總容量是8GB,所以就選擇8GB作為分割大小,接著就按下Create建立分割區。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建立完成之後,就可以看到磁碟管理內已經多了一個容量8GB的休眠分割區。軟體安裝完成之後,會要求重開機一次。使用這個方法建立休眠分割去確實省事不少,但可惜只能在ASRock的主機板上使用,也許之後應該就會有更多相關的方便軟體會出現吧!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Intel Rapid Start快速啟動技術驅動程式安裝與設定

確認休眠分割區設置完成之後,記得要先重新開機之後再來安裝Intel快速啟動技術的驅動程式。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相較於第一種分割區的設定,安裝的步驟就顯得容易多了,持續的下一步就可以完成。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完成之後在工作列上就可以看到Intel快速啟動的開啟圖示。選擇設定就能夠進入設定畫面。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點選之後就可以進入設定畫面。設定畫面較為陽春,只有三個功能選項設定。在進階設定中的則有一個電力嚴重不足以及計時器的設定選項。前者應該在筆記型電腦上才有需要,在桌上型電腦上用途不大。而計時器則是讓使用者設定電腦進入睡眠狀態之後,經過多少時間再切換成Intel快速啟動的模式,一般是預設為0分鐘。

而就小編實際使用的感覺,這次加入的快速啟動技術的喚醒時間,其實與休眠喚醒的時間相差不多,所以不免會讓人覺得,這個快速啟動技術之所以會加速,或許就只是因為換了固態硬碟的關係吧!而且軟體操作介面的設定方式,也都較偏向筆記型電腦的用途,對於桌上型電腦使用者而言可能沒有太過明顯的加速差異。再加上休眠分割區設定上也較為麻煩,似乎直接使用休眠功能或是混合式睡眠功能應該會更為方便。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Intel Smart Connect智慧連結技術

另一個新加入的智慧連結技術的功能,簡單來說,就是讓使用者的電腦在睡眠的狀態下,一樣能夠進行系統更新以及收發email等網路功能。而設定的方式,相較於剛剛所提到的快速啟動技術,Smart Connect智慧連結技術相對簡單多了。第一個步驟一樣是先到BIOS內將Smart Connect技術開啟。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進入作業系統之後,就直接安裝Smart Connect技術的驅動程式。安裝方式一樣也是不斷地下一步就可以完成。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安裝完畢後,軟體會要求重新開機。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重新回到系統之後,就可以再開始選單內找到Smart Connect技術的啟動捷徑。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操作畫面主要分成基本、進階以及說明等三個頁面。在基本的頁面上,主要是設定電腦在休眠狀態時,多久進行一次更新動作。而在下方也有提醒使用者電腦進入睡眠狀態之前,一定要確認信件軟體或更新程式是在啟動的狀態才能正常執行。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進階的頁面內,則是用來設定這項功能開始與結束啟動的時間範圍。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至於說明頁面,主要是在介紹這項技術的基本功能與設定方式。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Wireless Display/Music無線影音技術

最後一個Wireless Display技術,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可以讓影音資料利用無線Wi-Fi的方式來進行傳輸。其實這也不算是新技術,早在Sandy Bridge處理器剛推出的時候,Intel就已經有主打過這項功能,只不過這項功能在當時只限於筆記型電腦的平台上使用。而這次Z77的推出,也開始將這項功能開放在桌上型電腦的平台。不過,要使用這項功能的話,不僅僅是要先具備Z77的晶片組主機板,在主機板上所搭載的無線網路模組,也必須是Intel所推出的網路晶片,並且顯示器上必須要有一個內建或是外接的無線影像接收的裝置,才能夠啟動這項功能。由於小編手邊目前沒有符合的硬體設備,只好下次再實際操作測試。

Z68與Z77效能實測

看完了新功能介紹之後,接下來就是大家最關心的效能差異。所以這次小編特別準備了手頭上有的技嘉GA-Z68X-UD3H-B3和GA-Z77X-UD5H兩張主機板來進行Z68與Z77的效能比較。不過要跟網友們先說聲抱歉的是小編雖然很想要直接拿Ivy Bridge的處理器來進行這次的測試,但無奈不小心簽下了賣身契(NDA保密協定),所以只好用手邊的Intel Core i5-2500K來進行Z68與Z77的效能比較。等解禁之後,再與網友們分享Ivy Bridge處理器的效能測試,還請多多見諒。而這次的主要測試項目有處理器、顯示效能、USB3.0以及SATA 3傳輸埠的效能表現,讓網友們做個參考依據。

其它測試硬體零件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5-2500K
系統硬碟機:SanDisk Extreme 240GB固態硬碟
測試硬碟機:PATRIOT PYRO SE 240GB固態硬碟
記憶體:Kingston DDR3-1333 2GBx4
電源供應器:Gigabyte ODIN 1200W

處理器效能比較

CrystalMark 2004R3 軟體ALU與FPU項目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137152分、Z68:135700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Fritz Chess軟體測試結果依序為Z77、Z68主機板。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Nuclearus Multi Core軟體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19511分、Z68:19833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Sandra Processor Arithmetic項目測試平均效能結果依序為Z77:65.38GOPS、Z68:64.86GOPS。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Sandra Multi-Media項目測試平均效能結果依序為Z77:182.49MPix/s、Z68:183MPix/s。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wPrime 32M與1024M項目測試結果依序為Z77:11.484sec和356.026sec、Z68:11.42sec和356.665sec。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顯示效能比較

3DMark Vantage軟體效能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E9733分、Z68:E9696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魔物獵人遊戲測試結果Z77與Z68主機板兩者同為944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快打旋風四遊戲測試結果張數依序為Z77:32.80FPS、Z68:32.78FPS。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SATA 3傳輸效能比較

AS SSD Benchmark軟體效能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717分、Z68:584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ATTO Disk Benchmark軟體在8MB的檔案長度時,讀寫測試效能結果依序為Z77:558MB/s、525MB/s;Z68:558MB/s、350MB/s。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CrystalDiskMark軟體循序讀寫測試結果依序為Z77:507MB/s、307.5MB/s;Z68:505MB/s、276MB/s。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CrystakMark 2004R3軟體硬碟項目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45191分、Z68:43636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CrystakMark 2004R3軟體硬碟項目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45191分、Z68:43636分。

Z77主機板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68主機板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USB3.0傳輸效能比較
這次USB3.0傳輸效能表現的測試,使用的是博帝推出的PYRO SE 240GB固態硬碟搭配同樣是博帝推出的AUNTKET USB3.0硬碟外接盒來進行效能的測試,而外接盒上所使用的SATA轉USB3.0晶片,則是asmedia推出地ASM1051。而在這次測試的技嘉GA-Z68X-UD3H-B3主機板上所搭載的USB3.0晶片,則是Etron Tech TJ168A晶片。

這次使用的固態硬碟以及USB3.0外接盒。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外接盒的SATA II轉USB3.0的介面。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外接盒上的控制晶片是asmedia推出的ASM1051晶片。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AS SSD Benchmark軟體效能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207分;Z68:203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ATTO Disk Benchmark軟體在8MB的檔案長度時,讀寫測試效能結果依序為Z77:184MB/s、197MB/s;Z68:190MB/s、162MB/s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CrystalDiskMark軟體循序讀寫測試結果依序為Z77:177.7MB/s、190.8MB/s;Z68:183.6MB/s、158.2MB/s。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CrystakMark 2004R3軟體硬碟項目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32657分;Z68:31638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HD Tune Pro5.0軟體在區塊大小設定為8MB時的平均讀取與寫入測試結果依序為Z77:173.2MB/s、154.4MB/s;Z68:180.8MB/s、136.6MB/s。

Z77主機板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68主機板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系統整體效能測試

PCMark Vantage軟體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19064分;Z68:19248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PCMark 7軟體測試結果總分依序為Z77:4728分、Z68:4694分。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Z77 VS Z68 主機板晶片組效能實測分享

實測總評

從整體測試結果來看,Z77與Z68兩者在處理器、顯示效能以及系統整體效能的數據表現數據都相當接近,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性。不過在傳輸效能方面,SATA 3的傳輸速度表現,在Z77晶片組的平台上似乎較為穩定,特別是在寫入方面的速度上,比起Z68平台上的數據快了不少。而USB3.0的測試方面,因為小編手上的外接盒產品,是SATA II轉USB3.0,所以測試速度的表現始終都只能維持在200MB/s以內,並無法完全發揮出這次測試的固態硬碟效能極限,因此在實際測試時,兩者的效能差異就沒有直接使用SATA III介面要來得明顯。但在Z77的平台上,寫入效能還是有稍微快上一些。

經過這次的測試比較之後,在Z77上雖然加了新規格與功能支援,且傳輸效能表現也有明顯的進步,但整體的差異不算大,而且這次新導入的功能對於桌上型電腦的使用者來說用途不大,所以對於手邊已經有Z68主機板的使用者來說,其實並沒有太迫切的升級必要,若是真的想要升級成Ivy Bridge處理器的話,直接換個處理器即可,這樣一來便能省下另外添購主機板的費用。而從現在Z68與Z77主機板的價格來看,Z77現在最便宜的價格大約在台幣4000元左右,而Z68最便宜的產品則大約是台幣3000上下,兩者間的價差大概是在台幣1000元不等,還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所以小編比較建議若是手邊的電腦已經是多年前的產品,最近就想要來一次大升級的話,不妨就直接選擇Z77或是之後將會陸續推出的H77和B75的主機板,再搭配一個Ivy Bridge的處理器會較為適合。最後感謝網友們再一次地賞文,下次再與大家一起分享Ivy Bridge處理器的效能實測吧!
感謝您的分享
剛好最近正在比較中
有這篇可以參考真是太好了

dennis.F wrote:
風聲消息流傳已久的I...(恕刪)
不錯...解了我的疑問
..
不急的不要換 Z77
要穩的 Z68 (板子的BUG都修的差不多了)

可以等等Z77 等第二版後的

dennis.F wrote:
風聲消息流傳已久的I...(恕刪)
主機板差異看起來真的不大
還是cpu比較有差異!!
D大:http://gn00116743.pixnet.net/blog 我的:http://s2002898.pixnet.net/blog
dennis.F wrote:
風聲消息流傳已久的I...(恕刪)
看到Z77的晶片組功能架構圖裡,蠻特別的一點...把HD audio通道移到了 CPU端? 那買新Z77主機板再搭配舊sandy bridge CPU的消費者 ,主機版上的Realtek audio codec會不會就"無聲"了?

還是說,Z77主機板本身就已定位不能向下相容支援 舊sandy bridge CPU? 不過看主機板的官網,Z77是可以支援Sandy bridge阿...
Z77's CPU support List

看來有可能是樓主的 Z77的晶片組功能架構圖 有誤?
什麼時代高端晶片組還有SATA2真的是...
還好我買了Z68 (Z77已出)
Z77感覺沒比較好
只是數字比較大
配2600K的CPU 用Z68就好勒
感覺上SATAIII的差異會不會是先拿Z77來測造成的

因為Z68跑出來的數據比較像髒了的SF2281

dennis.F wrote:
風聲消息流傳已久的I...(恕刪)



linczs2000 wrote:
感覺上SATAIII...(恕刪)


我也有這種感覺,要不要換marvell solution的SSD再試試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