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分享一個爬網時看到的東西,有錯的話請指教...

記得N久以前,老師曾說過記憶體的演化過程,
記憶中似乎有一種利用磁珠記憶磁性的東西,
如果沒錯的話...在N年之後...拜網路之賜一窺其貌...
我想就是它吧~


只有1024bit !!

發現的原網址這裡

這是一個介紹阿波羅登月的網站,看不懂他的語言sorry...
我查一下br網域似乎是巴西地區,再查巴西是用葡萄牙文,
再用google翻譯卻翻不出來,只有看圖片乾過癮囉...

有更詳細的資訊補充歡迎分享~謝謝~

以三樓sryang大大提供的資料,搜尋到以下資料提供~

磁圈記憶(core memory)仍由很多排列整齊的磁圈所組成,而每一磁圈則為一磁性材料所做成的細小環狀體(直徑約為0.03吋) ,根據磁圈之順反時針磁化方向以代表 “1” 或 “0”。於1949年,交大校友王安博士採用磁圈做成了磁圈位移暫存器(core shift register),可以說是最早採用磁圈以儲存資料者,計算機主記憶採用磁圈記憶體之年代約由1950s年代始、 1970s年代則急速減少而由積體電路記憶體所取代。IBM 1620之主記憶採用磁圈(讀出週期為20微秒;12磁圈面;磁圈容量為2萬字母;6位元/字母)
原出處交大資訊工程學系
toms也有相關資訊

再補充...2010-01-19
邊看邊學習,請指教。。。(大概的工作原理)

由圖可以看出一線與兩線通過電流後Ia Ib,磁圈會產生方向Ma Mb的磁性.

排成陣列下,中間再穿入一條讀寫線,
左邊與上方的電流通過磁圈時候為選取該磁圈,功能如同選取記憶區塊與位址線,
再由右下的電線讀取該磁圈上的磁性大小,以判定該磁圈記錄資料為0或1。

磁圈這麼小...
以上資料出自 http://www.diycalculator.com/popup-m-hrrgcomp.shtml

另外維基百科這也有解說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gnetic_core_memory

有興趣的話可以在研究一下底下這些古董吧...真令人玩味~
計算機硬體歷史 (1960年代前)
文章關鍵字
美國在那個還在使用計算尺的年代,就能把人送上月球,真是不簡單。
國家整體的科技能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幾十年。
stevenieong
看到這還能不懷疑,反而選擇無條件的相信,果然不能疑美的基因真的植入骨髓了。[笑到噴淚]
這個磁圈記憶體,是王安發明的,就是王安電腦的創辦人
喵~~ 滑鼠不能當飯吃,但可以混飯吃
sryang wrote:
這個磁圈記憶體,是王...(恕刪)


謝謝指導~ 搜尋了一下磁圈記憶體與王安,果然有資料可以看.
don4756 wrote:
美國在那個還在使用計算尺的年代,就能把人送上月球,真是不簡單。
國家整體的科技能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幾十年。


所以作假的懷疑一直不斷。

chiangww wrote:
所以作假的懷疑一直不...(恕刪)


我也是陰謀論擁護者之一
從來不相信美國真的送人上太空
雖然看探索頻道的時候差點被流言終結者洗腦...
noneterry wrote:
我也是陰謀論擁護者之...(恕刪)


看起來像真的
但卻又真得很誇張
那時美國太空總署登月用的超級電腦
其運算能力
只相當於現在486等級而已
居然能夠做得到...
noneterry wrote:
我也是陰謀論擁護者之...(恕刪)


流言終結者不是一一證明了那些被懷疑造假的照片狀況是真的。

登月計劃把反射鏡放置在月球上,因此只要知道正確地點,
就能利用高功率的大口徑雷射照射該點並得到反射;只有人工物能夠如此做。

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及望遠鏡都可以照得到月球表面,其中較高解像度的都可以看得到登月艇的殘骸。

當時登月成功五次,參與整個阿波羅計畫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幾個研究所和40幾萬科技人員,
真的要做假的話,要堵住這些人的嘴才是困難吧。
stevenieong
就算真的有鏡在,也不能證明是由載人送上去還是由機器送上去的。
不過說真的,要把反射物放上去可是簡單多了,也不會有人掛掉,接下來就看看哪個國家再次登月,真正的解開謎團
don4756 wrote:
要堵住這些人的嘴才是困難吧...(恕刪)



對阿,同理...
...也堵不住那些陰謀論的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