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我曾經幫朋友升級舊筆電,而選購了SSD這樣的產品。
那時候,SLC是天價,MLC價格也不低,最後還是因為預算上的問題,購入MLC的SSD。
當時候,剛裝好灌好系統,使用了好一陣子,朋友給我的答覆都很滿意。
不過,時間再過久一點之後,朋友就跟我抱怨說,常常會突然就停頓,系統很不順暢。
後來我去找資料,才知道控制晶片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時間過得很快,技術也在進步。
這次有機會參加Mobiel01辦的威剛SSD測試活動,著實讓我蠻開心的。
因為又有機會可以玩玩新的產品,而且我想感受一下跟當初究竟有多大的差異性。
這次拿到是威剛最新的產品 S599 128GB SSD,採用了目前業界最快速的控制器"SandForce SF-1200"。
這個系列一共有100GB、128GB、256GB三種容量,可以依照個人的預算與需求來選擇適合的容量。
讀取速度的部分如下:
100GB performance
Read : Up to 280MB/S
Write: Up to 270MB/S
128GB / 256GB performance
Read : Up to 280MB/S
Write: Up to 270MB/S
4K write (Aligned): 50,000 IOPS
可以看到在讀寫部分,都有很高的速度,另外再4k的部分,更是有著很不錯的效能。
為什麼要強調4k的寫入,原因在於當系統碟的時候,4k的寫入是最常用到的,因為小檔案很多。
所以,如果4k的寫入速度不快的話,對於系統的整體效能,是會有所影響的。
那接下來,就替大家介紹一下這顆高效能的SSD究竟有多神奇了。
外包裝的部分,有著一支七彩的蜂鳥,是威剛家的標誌。
看到這支七彩蜂鳥,就可以聯想到威剛。
在外盒上也有一些產品的資料,讓消費者可以直接從外盒上看見想知道的資訊。

先來個半開,不要太心急,一下子就脫光光的話,那還有甚麼好玩的。
包裝的部分很扎實,塑膠盒子將SSD主體包覆的很緊,並不用擔心在運送過程中會撞擊到。

這是購買就有附上的2.5吋轉3.5吋轉接座。
講真的,質感真的是一流,金屬髮絲紋都給他用上了,而且在細微的地方也處理的很好。

背面當然也是,當然不可能只有正面有。
選擇這種金屬藍色的質感,放在PC裡面,透過透明的側蓋一看,
一定是超明顯的,似乎是怕人家不知道你用SSD,XD。

剛剛說的在細微的地方也處理很好,就是像這種小小的螺絲孔,也是得花心思去做處理。

ADATA 大大的字樣,將SSD裝上去後,最明顯的還是這幾個字,原諒我忘記拍攝裝上SSD的照片。

亮相亮相,SSD本尊出現了。雖然有人說,裝在機器裡面要用髮絲紋幹嘛?
但是,買了這麼貴的產品,又不是只要速度,看得漂亮、爽度就夠。
這樣說好像有點膚淺,不過如果我要花錢買,我也寧願買漂亮一點的。

這是背面的部分,另外採用鋁質的材質,可以有效的讓SSD提供更快速的散熱。
所以這樣的設計是有因素的,並不是隨便弄一下,只是為了騷包。

上蓋的部分採用一體成型的設計,所以本身就是用四顆螺絲,就可以將上下蓋給鎖好。
另外兩個孔是讓你接上轉接座使用的。

在轉角的地方,也是很細心的去處理,整顆SSD摸起來很滑順、很舒服並無刮手的疑慮。

另一邊,有專屬的編號,不過這編號也太長了一點就是了...

當然,還有防拆的易碎貼紙。我本來也想拆給大家看,但是我手上沒有微距鏡...
怕拍不夠好,所以就算了,裡面設計看得懂的人我想應該也沒幾個...我就是其中一個,哈。

使用的是SATA的接頭,還是現在比較方便,買一顆2.5吋的硬碟或是SSD都可以直接裝在筆電或是桌機上。
不像以前IDE的時代,就還得分開購買,一點都不符合經濟成本。

SSD本身的介紹就到這了,那接下來將會給大家一些測試的數據部分。
會有目前較新的機種搭載SSD的測試,還有較低階版本的機器,以及USB 3.0的部分測試數據。
因為我沒有使用桌機測試,而裝在NB上又都是當系統碟,所以在數據方面可能就沒那麼漂亮。
再請大家,有耐心一點觀看囉!
首先登場的是我的新愛機,TOSHIBA R700。
選它也是因為,我每天都要用到,這樣子測試使用的感覺也是最明顯的。

安裝的方式很簡單,先把機器翻到背後,可以看到有一片比較大片的地方,把螺絲都拆掉就可以了。

是的,我已經很迅速地拆掉,並且把舊的硬碟拔起。
那接下來就準備把SSD裝進去機器裡面囉,這邊要溫柔一點,不要太大力,會受傷的。

裝好了,雖然說裝在機器裡面就看不到了,但是還是不得不重提一次,金屬髮絲紋真的質感很棒。

裝好後就開始安裝系統,R700我是重新安裝系統的方式去處理。
另一台較低階的筆電,我就是直接用ghost的方式,將整個硬碟ghost過去。
這張是WIN7內建的評分分數,硬碟的部分高達7.5分。

先來看一下機器CPU-Z得到的資訊。
第二張圖可以看到主機板使用的是HM55的晶片。


HD Tune Pro 4.01 - 硬碟資訊

HD Tune Pro 4.01 - 讀取測試

HD Tune Pro 4.01 - 檔案測試

HD Tune Pro 4.01 - 隨機存取測試

HD Tune Pro 4.01 - 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1.5.3784.37609 (在4K寫入的部分有相當優異的表現)

ATTO Disk Benchmark

CrystalDiskMark 3.0

CrystalMark2004R3

FDBENCH V1.02

HD Tach 3.0.4.0

接著就是要裝在另一台較低階的機種上測試囉!
先拿出我另一個玩具,來將SSD接上,再透過GHOST的軟體,將系統完整的複製過去。
當然,這是USB3.0的裝置,如果你用在內建USB3.0的機器上,這過程將可以大量減少所需時間。
後面還會有USB3.0的測試數據,這就是直接接這裝置所測試的。

這是拿來測試的ASUS K40IJ,CPU-Z跑出來的資訊。
第二張圖片,可以看見使用的是GL40的晶片組。


HD Tune Pro 4.01 - 硬碟資訊

HD Tune Pro 4.01 - 讀取測試

HD Tune Pro 4.01 - 檔案測試

HD Tune Pro 4.01 - 隨機存取測試

HD Tune Pro 4.01 - 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1.5.3784.37609

ATTO Disk Benchmark

CrystalDiskMark 3.0

CrystalMark2004R3

FDBENCH V1.02

HD Tach 3.0.4.0

接著是USB 3.0外接裝置的測試,但是很怪我接上裝置後,要開HD Tune Pro 4.01,一直都有問題。
所以這個部份我就跳過沒測試了,請多見諒。
另外數據的部分USB3.0目前好像就只跑到這樣子速度,真怪,理論上應該可以更快才是吧!
AS SSD Benchmark 1.5.3784.37609

CrystalDiskMark 3.0

ATTO Disk Benchmark

HD Tach 3.0.4.0

CrystalMark2004R3

測試數據的部分,終於結束了,數據很多,看的也很辛苦。
我每次看到有數據的文章,都得花多一點時間去細看。
不過,也慢慢的了解這些數據代表的意義是甚麼,雖然跟專業的數據魔人比起來我還是太淺了。
不過,我也是盡力去測試,並且分享給大家參考看看。
另外再實際使用的狀況上,我提供一段開機的影片給大家參考。
這是我拍攝的,只有短短幾十秒的影片,但是可以很仔細的看清楚,開機的速度,以及開啟程式的速度。
另外,我把SSD拿來秤重了一下,果然沒錯,官方給的數據是68公克,我自己秤重的是67公克。

那SSD除了可以帶給我高效能的快感以外,還能做甚麼?我不像雲爸爸這麼厲害,把SSD夾在燒餅裡吃。
通常我都是一個人小酌的時候,拿來當杯墊使用,感覺這樣子連紅酒都好喝不少,
不知道這是不是心理作用,呵呵。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參加威剛徵文活動之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