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MF-X10A.Freedom wrote:
沒辦法啊人窮,要把時...(恕刪)



Adaptec maxView Storage Manager 有新版,記得更新 (v1.07.21229)

可以考慮擴展器,省去 Adaptec 6 系列的 8 埠

Adaptec 82885T



其餘....唉
每個月的電費就傷腦筋

感覺上與主題 扯遠了


ps:
EIZO CG243 ...
changpizz wrote:
前面跳出來說我們是越講越扯那位,不曉得現在還認不認為我們是亂扯呢?


討論有爭執難免,科學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是硬要誇大自己的經歷拿來說嘴,
我只能說你為了爭輸贏把不該賠都賠上了。

36台電腦?
結果圖片裡面不到10台。


放陽台10多年的Q牌硬碟?
硬扯露臺? 你家陽台永遠不會飄雨,也不會有低溫水氣侵蝕電路板。
台灣氣候就算不下雨,放開放空間半年也氧化光了,特別是controller SMT那邊。


接觸過幾百萬顆硬碟?
你說製造商我就更想笑了,易拓還在台灣時,我同學在那當PM,幾百萬? 他笑了
就算跑去外商泰國產線上當QC好了,幾百萬x接觸時間要幾年自己算。


vincent323 wrote:
討論有爭執難免,科學...(恕刪)


別在意,看看就好,畢竟是網路嘛




網友提到 Atlas ,我超懷念,第一代買到最後一代,到頭來 - 夢一場 -
SCSI 買 Q ,Q被 M 吃了就買 M ,M 被 S 吃了改買 S...最後是 S 的 SAS
現在甚麼都不剩,全部資源回收,放著占空間也不能證明甚麼,難道以後
打屁聊天時,拍張照片 話當年。SCSI 周邊也全餵給資源回收,唯一剩下
未整理的 MO 片,雖然也該丟了,機器早丟了更別提 SCSI卡 也早丟了。


數量多寡不是問題,何時買的也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剩下甚麼


不管如何,夠用就好。

樓 好像更歪了
vincent323 wrote:
討論有爭執難免,科學...(恕刪)


說來說去我只看見你只會說,同學在哪跟你何干?PM名片呢?拿來瞧瞧.
要給你難看真的是隨時都可以,但是講半天你除了動嘴還會幹麻?
PM跟工程八竿子扯不上,我還真不知道他能笑什麼?
TLC現在技術就是有穩定性的問題,至於說MLC不穩定,智能電話上的NAND可以比放在陽台上的桌面機的環境恐劣得多,
卻鮮見有那台是壞機上的NAND,反而 TLC記憶卡壞掉的機率很高。

因工作關係認識一位長輩,他的筆電HDD換成SSD,眼見這位長輩的SSD保內掛2次,每次都是一堆研究資料瞬間消失(SSD閉鎖)(連BIOS都抓不到)。

當然大家會說「為什麼資料不備份?活該!」,他另一台老扣扣筆電的原裝HDD硬是用到現在還在跑。

我不會推薦別人改用SSD,原裝機來什麼就用什麼,這種東西自己改自己用開心就好。

不知道當初幫那位長輩換SSD的人是否安好。
HHMu wrote:
因工作關係認識一位長...(恕刪)


看你的描述,你的那位長輩應該是遇到品質較差的SSD產品,
才會有這麼高的機率發生鎖卡,一般都是突發性的大量錯誤or Bug才會造成.
但是過去有段時期,則是已經確定由於FW的Bug導致的,
現在除非磁碟工具衝突,不然應該別買便宜貨,不太容易短時間就遇到.

changpizz wrote: 看你的描述,你的那位長輩應該是遇到品...(恕刪)


用的是OCZ SSD,我看了都Orz了。

同一時期的產品另一個同事也有買,他卻沒事。有這經驗後,不會推薦別人用SSD,免得別人人品大爆發時,自己難交代。
JQJQ wrote:
別在意,看看就好,畢...網友提到 Atlas ,我超懷念,第一代買到最後一代,到頭來 - 夢一場 -
SCSI 買 Q ,Q被 M 吃了就買 M ,M 被 S 吃了改買 S...最後是 S 的 SAS
現在甚麼都不剩,全部資源回收,放著占空間也不能證明甚麼,難道以後
打屁聊天時,拍張照片 話當年。SCSI 周邊也全餵給資源回收,唯一剩下
未整理的 MO 片,雖然也該丟了,機器早丟了更別提 SCSI卡 也早丟了。


數量多寡不是問題,何時買的也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剩下甚麼(恕刪)


沒想到這裡有這麼多老骨頭。 我買自己用的第一個SCSI HDD是Micropolis, 第二個是IBM。 Conner, Quantum, Maxtor, Seagate, Western Digital各種牌子機械HDD都有買過,只是只有IBM & Seagate有買過IDE & SCSI。 SATA時代時,能買的選擇就少了。

其時不管HDD或是SSD,都有可能出問題,只是機率問題。 好的牌子,機率就少,但是使用方法也有影響。 備份,絕對備份。 曾經因為用了幾年,買了數個IBM Deskstar系列的硬碟都沒出過問題,結果1998-2001年左右,花了至少五年的論文,存在兩個不同的IBM Deskstar上,結果都壞了,原來是後來的玻璃substrate出問題,網路上也傳出其他災情,但是為時已晚,程式還有些較早的備份,但是辛辛苦苦跑的結果都完了。

那時候一顆硬碟可以上千美金,都花下去了,現在看到這些SSD,想起從前,就不會覺得貴了,只是系統整體便宜,超過USD 250的硬碟就有點花不下去,除非有必要。

我是很認同買較好牌子的SSD。 我個人是偏好Intel, Sandisk, Crucial, Samsung(要看,830之前不是很好,之後好,除了TLC系列)。 聽說Plextor不錯,不過沒用過。 我有兩個Kingston Hyper X 3k,還不錯,不過Kingston後來的SSD我就不知道了,現在不是很願意為了Kingston多花錢。 幾年前我會願意為了Kingston多花一些錢。 一個Kingston Hyper X 3k寫入3785 GB,用了12,256小時還是100% health。 另外一個再另外一台電腦,不知道寫得多少。

"數量多寡不是問題,何時買的也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剩下甚麼" 這真的是重點,操作,病毒,各種可能都讓妳無法讀取資料,而且有時候是主要和備分硬碟都壞,讓妳欲哭無淚。

HHMu wrote:
用的是OCZ SSD...(恕刪)


那你很快就會發現,你沒有可以推薦的品牌了,
OCZ已經是東芝重要的品牌行銷跳板,目前全球也就這五大廠NAND顆粒,
自然會如同Intel都把好顆粒留給自己產品是一樣的,印象在這時代已經靠不住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