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簡測】彈性便利的Axisplus PCI-E SSD實測(圖多,不喜勿入)


changpizz wrote:
我只能說.....你...(恕刪)


閣下自己找的東西沒看過?

"在不同的緩存層次,使用不同的硬件介質,cache pool 使用的介質必須比 backing pool 使用的介質速度快:比如,在 backing pool 使用一般的存儲介質,比如常規的HDD或者 SATA SDD;在 cache pool 使用快速介質,比如 PCIe SDD。"
怎麼這句話就很明顯告訴大家物理頻寬的重要性了呢?

"目前 10 GbE(萬兆以太網絡) 已經不能滿足高性能Ceph 集群的要求(基本上 20個 SSD 以上的集群就不能滿足了),已經開始全面進入 25, 50, 100 GbE 時代。目前,25GbE 性價比比較高。"
物理頻寬不重要的話需要到25GbE的網路?

建議閣下別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incubus wrote:
閣下自己找的東西沒...(恕刪)


那我只能說你真的很沒有想像力跟創造力,真的能講的都講了,除了實際怎麼連接沒說而已。
難道我貼的都是假的?兩家企業都去提虛擬機也是提爽的? 你真的該實際去做看看了,
你卡在那錯誤迷思裡面,真的不會有任何幫助的,因為你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罷了。

分享時候說必須熟虛擬機,真的不是刻意為難誰用的,而是因為要很熟,才會知道怎麼變化。你大可回頭檢視我說的話,看看是不是跟這些都有關聯,難道我還能反過來捏造不成?

頻寬只有不是虛擬機的條件下才有受限,但是我都是用虛擬機做,當然不能直接對比結論。
changpizz wrote:
那我只能說你真的很沒...(恕刪)


閣下的玩法既用了快取(RAM的頻寬),也用了PCIe轉SATA3卡(PCIe的頻寬)然後說虛擬機無頻寬限制?既然沒頻寬限制何必用快取,何必走PCIe呢?
這真是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啊.個人以為虛擬機是分享系統資源,但閣下的用法反其道而行,不知有沒考慮把這個方法推廣出去看有沒有企業會採用呢?

對了,閣下的這個連結
http://www.xlgps.com/article/274347.html
不知道閣下有沒有想過對方的"EqualLogic PS5000"可是走RAID50,這個結果也只是"EqualLogic PS5000"的IO效能,閣下想表達的是...虛擬機映像檔放在SAN server上能反映出該server的IO效能很高?

個人通篇講的是磁碟實際存取效能,閣下通篇講虛擬機的磁碟效能,我還真懷疑這邊是SSD固態硬碟討論區還是虛擬機討論區了呢.
incubus wrote:
閣下的玩法既用了快...(恕刪)


我覺得這裡是什麼討論區反而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的態度才應該是你需要檢視的,
別老覺得人家在跟你爭吵,要爭吵就不會告訴你這麼多了....何必還要找資料給你看?
但是你的態度實在是令人感到莫名,要故意也要有點根據,沒得扯了連什麼討論區都扯進來,
這真的是沒有技術性的硬牽拖行為,好歹你也做得漂亮點吧,唉......

IO進行的寫入部分都擷取下來了,內容部分就不用了,只要會看大小相同的部分就夠了。
或者是用Mac監視器去擷取內容,無論是檔案名稱,大小,長度,位置,全部IO傳輸都會列出來。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每一條路徑你可以自己去檢視,鐵證如山的事就別再提了,我只會忽略而已。
附加壓縮檔: 201512/mobile01-c2d83ad7eab8b94297a5e33e5e9326de.zip

你說我跑RAM加速!@$@#$@之類的,不過就是如此罷了,
RAM裡頭會放兩種,一種程式用,另一種是資料用,都是電腦運作就需要的。
你只是不斷的去扯遠跟幻想,然後立場換個不停罷了,IO不會算的人可以寫論文??!


至於什麼頻寬還是虛擬如何之類,你認為不對你可以不看啊,
但是連做都沒有做,只用嘴說真的沒有意義,重點就是我跑得出那種IO次數。
速度是快是慢有影片,基本的MacBook,就能去跑多個滿載的IOMETER,會比你說一堆有用。


你既然這麼棒,怎麼不貼出來呢?好歹我也貼了當時PCIE產品的企業資料。
況且你以為我貼是給你看?我是給私下問的人看的,
給你這做都不會做的人看,那只是浪費我時間而已,
你真的沒有這麼偉大,值得我要去對你證明什麼。

當然啊,我都在01浪費幾年了,你當我第一天來浪費嗎?
過程早就講完了,只是不是對你說而已,這樣明白了嗎?
changpizz wrote:
我覺得這裡是什麼討論...(恕刪)


真的好奇怪喔,
#55這個質疑"USB2跟USB3都是一條線而已"的論點不見閣下有任何回應.
#61就拿閣下貼的文章提到物理頻寬重要性的部分請閣下不要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閣下的回應是我沒創造力想像力?
#63也請問閣下貼文內這個測試SAN server的IO效能意義在哪?然後閣下的回應是我莫名?

虛擬機器有他的好處,但是我怎麼都看不出來閣下找出來的哪一篇文章告訴我物理頻寬不重要了?閣下的技術性在?邏輯性在?
閣下怎麼只回應的出這邊是SSD固態硬碟討論區這個話題呢?

閣下寫過論文嗎?論文閣下有看過只拿出結果沒有環境沒有過程的嗎?閣下每次都貼好多數據,然後說過程不講,因為會有人怎樣怎樣,然後就要證明物理頻寬無用?高中的證明題這樣寫都是零分,講論文可能是抬舉了.

我跑那兩張圖可就只拿U.2->SFF8639的線把P3700接在我的M8I上面,直接執行AS SSD就貼上來了,反觀閣下不斷的給數據,貼文章,講虛擬,還怕自己的做法寫出來別人看不懂?

閣下好矛盾壓,既然是浪費時間又一直回文,邏輯上來說閣下就是喜歡浪費時間了是吧?
incubus wrote:
真的好奇怪喔,#55...(恕刪)



你還好嗎? 我一切都是在本機執行,是在『沒有網路狀態進行』的OK?
你哪隻眼睛看到我測SAN效能了?最後都說『是沒有網路連接狀態下跑的』了。
這不是廢話嗎?當然是接上電腦就跑測試,不然你以為還要做什麼?
掛載指的不是VM去掛載遠端檔案,虛擬機跟掛載都是斷網路條件做的。

過程跟網路技術根本就沒有關係,完全是只有磁碟的部分,這哪裡跟磁碟無關了?
我想網路應該沒有所謂『SSD or HDD FW映射層的用法』吧?
不是老早說過跟RAID是一樣意思了嗎?但是只要用一顆就能RAID了,
我掛載的是硬碟檔案,不是掛載VM的虛擬機環境,這樣夠清楚了嗎?

測試環境:

MacBook沒有網路連線,開啟虛擬機中微軟環境進行測試,
要不然哪來AS SSD的Mac版測試軟體,能去執行效能測試?

斷網路,原來磁碟效能跑一遍,鏡像疊加出來的再跑一遍,
你來看看我有沒有測什麼本機以外的部分吧,
只是要看過程,所以效能也不用調整了,能理解就夠了


每個項目IO線程都要調整,不調整就讓處理器因為IO請求次數過多滿載,反而更慢。
這就是每個SSD的FW,實際上所進行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加速?跟SAN有關係嗎?

至於為什麼不公布了?因為要是整天有你這樣態度的人來吵,你還要不要公佈?實際上可以拿掉虛擬機,虛擬是因為我用Mac跑,文章裡的就是PC測的。不需要裝RAMDISK,也不需要靠任何技術方式,所以說是憑空加速,應該也沒哪裡說錯吧?
這位大哥您自己貼的連結都沒看過?#63都已經把你貼的連結再貼一次請教您意義了,閣下又立馬講到自己的MAC,問A答B也不知道是閣下的神邏輯,還是閱讀障礙就是了。網路文章沒好好看過就貼上來只是找自己麻煩,不過連自己亂詮釋的USB2/USB3只是一條線也不敢回應這應該就是眼不見為淨的邏輯了。

再來說說本機上的實驗,不論閣下怎麼映射,實際磁碟讀寫就是超越不了物理頻寬(是實際讀寫,放快取延遲寫入就不用講了),接一顆SATA3實際讀寫了不起是600MB/s,拿RAID卡做RAID0*4顆SATA3了不起是2400MB/s,這就是一開始說的物理頻寬限制.閣下都說到RAID了,不會連RAID0分散讀寫(合併物理頻寬)的原理都不知道吧?
incubus wrote:
這位大哥您自己貼的...(恕刪)


首先這是用一顆SSD去開啟的,而這時候一個環境佔用10GB,但如果是開啟10個系統呢?
你說的情況是只開啟一個環境來看是如此,但是這個所謂掛載的磁碟,無論你開啟幾個都是共用一顆的,
一顆硬碟放了10個系統,而只要進行存取,他又是會從各個不同10GB下去存取,那是幾個的速度?
同樣的問題,RAID原理你不是不知道吧?這裡雖然不是32個就真的能有32倍,但是也不會是一顆的速度。

你該不會又是要跟我說說,自己電腦內部的操作,又是不可能超過那所謂頻寬了吧?
相同系統的作業系統檔案,你不會也要說,又是全部都不一樣了吧,那你應該先去玩軟體的RAID功能。映射層只要實際用的DRAM容量越大,置換Table映射表的次數就會越少,但一旦斷電的風險是會提高,這你該不會不知道吧??
閣下沒看到我通篇寫的是「實際磁碟讀寫」被物理頻寬限制,你要拿非真正讀寫磁碟的數據來講沒有物理頻寬的限制?放在快取上的東西也能看IO效能?
incubus wrote:
閣下沒看到我通篇寫...(恕刪)


你要說什麼是你家的事情,今天來反駁我的人是你,但你自己連搞清楚做法都沒有,就拿個自己預設的立場來反對?

說了半天終究是你自己預設立場的問題,我應該沒說錯吧。

知道映射表變動次數減少,會影響到什麼嗎? 就是會影響反應時間,那你告訴我反應時間關係什麼?
所以你要說又跟IO沒有關係了是嗎?結果認為不會變快的主因,不就是你拿頻寬下去除,才因此有的可笑想法造成,不是嗎?

快取如果不代表任何結果,那是不是你就是認為,SSD也全都不是IO了?
哪一顆SSD的效能或運作,不是透過這個映射的FTL運作?

你叫你說很熟的Intel解釋給我聽,到底哪裡有問題了好嗎?

怕你還要花時間找來了解,我直接提供一張2256架構圖給你看好了,架構裡面像是DDR3 or Data Cache....這又是應該解釋成什麼? 你要是真多如你所說的那麼熟,先翻翻手上文件可以嗎,因為我真的覺得沒有什麼還能閃躲,或能變換立場的空間了,所以真的不要再扯下去了,再一直扯其他就不是故意的行為,或者瘋還是不瘋問題了,而是會變成已經耍無賴程度了......



對了,差點忘了回應你什麼眼不見為淨的部分,
不管是一條線,一顆硬碟,還是一台電腦,甚至一顆控制器,
只要內部去改變,到底你還要說跟這個一的單位有什麼關係?
一台無線AP難道不是靠增加內部的天線所以才可能將效能提高?
USB3難道不是內部?SSD難道CE也跟效能無關? 有改變過最外層一的這個數量單位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