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簡測】彈性便利的Axisplus PCI-E SSD實測(圖多,不喜勿入)

AxisPlus這間產品結緣於購買它家的SLC隨身碟,使用經驗是價格
適中但產品穩定性還不錯。後來陸續使用過它家的SLC/MLC SSD都
還穩定。這次拿到的是它家的PCI-E SSD卡,為客訂產品。


以下為手機簡單拍照,若有不清楚傷眼處,請見諒。


介面卡採取PCI-E x4規格,提供四條M.2 NGFF SSD插槽,可彈性
搭配組合容量使用,右上方有SATA電源接頭,建議使用時需接上
才較穩定。





卡的背面蠻簡潔清爽,支援的NGFF SSD長度分別為2260/2280兩種
規格,只有一顆看不懂的元件。





後擋板採六角孔洞設計,以加速運作過程的廢熱排出。



將卡上正面巨大銀色散熱器移除,原以為它是硬體Raid控制晶片,
意外的僅為PLX PEX 8724-CA80BC G PCIe Switch 24 Lane。



這次選用的四條M.2 SSD為Axisplus 120G SSD,為Toshiba MLC顆
粒配上Marvell 88SS9183主控。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P8Z77-V Deluxe BIOS 2104
CPU: i7-3770K oc 4.6G
RAM: Team Xtreem DDR3-2400 8G*2
SSD: Axisplus M.2 120G*4,f/w MRV5.0CD
OS SSD: Samsung 840 Pro 256G
OS: Windows 7.1 SP1 Ultimate x64
RST Driver: Intel RST v12.9.0.1001


開啟Windows 裝置管理員,可看到4條SSD分布,無內建Raid功能,
可把它當作4顆SSD來用,若要使用Raid需開啟作業系統的軟體Raid
設定即可。



以下測試數據先以單一SSD為基準,測試透過PLX分流後的個別SSD
效能,隨後測試透過Windows 7.1內建軟體Raid功能,將4顆120G
SSD組合成Raid 0的480G SSD效能。囿於部分測試軟體無法執行相
關測試於動態磁碟組成的Raid 0 HDD,部分測試將無Raid 0數據。


AIDA64 Extreme Edition的Read Test Suite,分別設定Block為
1MB及8MB來測試。

單碟模式,循序讀取速率最高達741MB/s,隨機讀取速率最高852MB/s。



AIDA64線性讀寫測試,設定Block Size 8MB作為測試基準。

單碟模式,平均循序讀取速率738MB/s;寫入速率約280MB/s。





AJA 設定2048*1556 10-bit RGB從128MB~16GB全測一輪。

單碟模式,讀取速率約662MB/s以上,平均寫入速率約285MB/s。
檔案愈大,讀取效能愈佳,寫入效能相對愈來愈慢。


Raid 0模式,除小檔外讀取速率約2000MB/s以上,平均寫入速
率約1100MB/s。檔案愈大,讀取效能愈佳,寫入效能相對愈來
愈慢。



Anvil's Storage Utility設為Compression 100%,把容量值從
1GB~32GB針對不同格式全測試一輪,設定Write Through模式進
行寫入測試。

單碟模式,循序讀取速率約705MB/s,寫入速率約273MB/s。









Raid 0模式,循序讀取速率約2000MB/s,寫入速率約1050MB/s。










AS SSD設定檔案容量為1GB,同時測試Copy Benchmark及Compression
Benchmark。

單碟模式,循序讀取速率688MB/s、循序寫入速率270MB/s,
4K-64Thrd讀寫IOPS分別約73000/46000。




Raid 0模式,循序讀取速率2028MB/s、循序寫入速率1135MB/s,
4K-64Thrd讀寫IOPS分別約97000/81000。




ISO檔及Game選項的傳輸率結果。

單碟模式,ISO檔傳輸率約491MB/s,程式檔傳輸率約134MB/s。


Raid 0模式,ISO檔傳輸率約1397MB/s,程式檔傳輸率約161MB/s。


壓縮測試,讀寫曲線大致穩定。

單碟模式,讀取速率約700MB/s、寫入速率約275MB/s。


Raid 0模式,讀取速率約2300MB/s、寫入速率約1106MB/s。



ATTO Diskbenchmark v2.47將封包值設定為512B到8KB,針對檔案
長度64K、64MB、256M、512MB、1GB、2GB、4GB及32GB,測試模式
設定為I/O Compression 00000000及隨機型態、Overlapped I/O及
Neither四種模式分別測試。

單碟Overlapped I/O模式:寫入速率約287MB/s,讀取速率隨著檔
案長度增加而提升,最快可達760MB/s。


Raid 0 Overlapped I/O模式:寫入速率約1120MB/s,讀取速率隨
著檔案長度增加而提升,最快可達2740MB/s。


單碟I/O Compression 00000000模式:寫入速率約287MB/s,讀取
速率隨著檔案長度增加而提升,最快可達693MB/s。


Raid 0 I/O Compression 00000000模式:寫入速率約1100MB/s,
讀取速率隨著檔案長度增加而提升,最快可達1855MB/s。


單碟I/O Compression Random模式:寫入速率約287MB/s,讀取速
率隨著檔案長度增加而提升,最快可達693MB/s。


Raid 0 I/O Compression Random模式:寫入速率約1100MB/s,讀
取速率隨著檔案長度增加而提升,最快可達1840MB/s。


單碟Neither模式:寫入速率約285MB/s,讀取速率隨著檔案長度增
加而提升,最快可達732MB/s。


Raid 0 Neither模式:寫入速率約1100MB/s,讀取速率隨著檔案長
度增加而提升,最快可達2370MB/s。



Crystal DiskMark v5.03,選容量值50MB、500MB、1G、4G、8G及32G
等六組,測試0Fill及Default的隨機資料兩種型態。

單碟0Fill模式,循序讀取速率小檔稍慢,隨檔案長度增加而提升讀
取速率,最快約768MB/s,寫入速率平均約287MB/s。


Raid 0 0Fill模式,循序讀取速率小檔稍慢,隨檔案長度增加而提升
讀取速率,最快約2500MB/s,寫入速率平均約1110MB/s。


單碟Default模式,循序讀取速率小檔稍慢,隨檔案長度增加而提升
讀取速率,最快約765MB/s,寫入速率平均約285MB/s。


Raid 0 Default模式,循序讀取速率小檔稍慢,隨檔案長度增加而提
升讀取速率,最快約2476MB/s,寫入速率平均約1110MB/s。



NetworkDLS - DiskMark。

單碟模式,平均讀取速率184MB/s、寫入速率285MB/s。


Raid 0模式,平均讀取速率256MB/s、寫入速率480MB/s。



HDTune v5.6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

單碟模式模式,平均讀取速率734MB/s、寫入速率288MB/s。





額外讀寫測試(Extra Test-Read/Write)。

單碟模式。





隨機讀寫測試(Random Access-Read/Write)。

單碟模式。





File Benchmark選項則是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
定50MB、500MB、2000MB及4000MB,測試資料型態為Zero及Mixed。

單碟Mixed模式,小檔循序讀取速率僅325MB/s,檔案愈大讀取速率
愈快,最快可達700MB/s、寫入速率約在278~330MB/s。



單碟Zero模式,小檔循序讀取速率僅327MB/s,檔案愈大讀取速率
愈快,最快可達700MB/s、寫入速率約在278~330MB/s。



HD-Tach 讀取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 (Long
Zone)測試。

單碟模式。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549MB/s、Burst Speed達632MB/s。


32mb (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548MB/s、Burst Speed達638MB/s。



HD-Tach RW 讀取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
(Long Zone)測試。

單碟模式。
8mb(Quick Zone),讀取速率約434MB/s、寫入速率約161MB/s。


32mb (Long Zone),讀取速率約435MB/s、寫入速率約199MB/s。



InHouse DiskBenchMark測試項目

單碟模式,循序讀取速率約740MB/s、寫入速率約289MB/s。


Raid 0模式,循序讀取速率約1123MB/s、寫入速率約2459MB/s。



Parkdale v2.95選取Block Size 1MB為基準,把檔案大小從250MB
到4000MB全測過一輪。

單碟模式,讀取速率約569~634MB/s、寫入速率約270MB/s。





Raid 0模式,讀取速率約1280~1600MB/s、寫入速率約645~1000MB/s。






PCMark 7測試。

單碟模式,得分5538,原始得分7007。



PCMark 8測試。

單碟模式,得分4716,頻寬115.4MB/s。



PCWizard 2014測試。

單碟模式,循序讀取速率282MB/s、循序寫入速率259MB/s。


Raid 0模式,循序讀取速率221MB/s、循序寫入速率625MB/s。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
0Fill資料方式的結果。

單碟0Fill模式。





單碟Random模式。






簡單的測試到此為止,繁複的數據應該會讓人眼花。總結上述的
測試,作個簡單的結論:


優點
1. 單條M.2 SSD的傳輸率,還算穩定。
2. 利用作業系統內建軟體Raid可提升使用速率。
3. 使用上蠻彈性,可選擇個別使用或是Raid使用。


缺點
1. 無硬體Raid功能,有點浪費頻寬。
2. M.2 SSD長期使用後溫度還會飆高。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
見諒,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Day_night wrote:
AxisPlus這...(恕刪)


看起來直接買一張intel PCI-E 750 SSD就好了,還有NVMe的加持.
jer168 wrote:
看起來直接買一張intel...(恕刪)


實際上Intel 750真的只是個半成品而已,效能表現也沒有比過去突出多少,
這種速度我五年前就已經在玩了,一樣也是佔用一張PCIE介面的SSD,
不談速度的話,那十年前就已經接觸到了......
真正要的如果是這種水準而已,本來就有很多可以選擇,也不用等Intel現在才出了。

四個獨立的磁碟自然有獨立的優勢點,全看你是什麼需求跟考量,
不過這張卡也太簡單了點吧,只是把它拼湊在一起,用一顆PLX控制頻寬,此外就沒了??
這不是露天本來就有轉接卡廠商在賣了嗎?
真的就只有這樣的功能,只是露天賣的最多只能接2張M.2 SSD,
這張卡可以接到4張M.2 SSD,使用彈性及擴充性比2張轉卡略強一點..

跟廠商聊過,也許這是第一代的卡,之後可能再出其他的產品吧...


changpizz wrote:
實際上Intel 7...(恕刪)
Day_night wrote:
真的就只有這樣的功...(恕刪)


有試試看磁碟與磁碟之間的速度是多少嗎?如果也夠快,改用另外三張加速的話,就有可能會超越750了。單一加速快不了,但是疊加就能利用SSD的大漏洞了..... 一張地圖裡面有另一張地圖,這時候對一張做存取,結果會導致兩張也都跟著存取了。所以QD會因此變成存取兩顆SSD的部分了。 大家以為我拿美光冷飯軟體再次熱炒,不知道其實差多了,根本是不一樣的東西。磁碟加速其實什麼都不必裝,就能超越Intel 750了,所以我才對這張卡有了探討興趣。

1.測試軟體丟在待測產品的容量裡面,再進行該檔案測試。
2.將其中一張安裝系統,然後再與其他三張做測試,測試檔放該系統的方式。
3.系統,待測產品,測試工具都各自放到不同磁碟中,再執行測試。
4.這項就是加速的做法了,推理也該推出方法了吧?

以上四種測試方式,結果都是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只是一般人不去在意過這部分而已。
如果你在測的過程有想通,其實應該也是要發現這加速能力才對。
changpizz wrote:
實際上Intel 750...(恕刪)


可以請問一下怎樣的表現才算是個完成品呢?
印象中750循序讀2GB/s寫1GB/s(走PCIe 3.0 x4),根本完爆市面上的SSD.
現在PCIe SSD的速度瓶頸應該在IO,也就是PCIe的頻寬,樓主分享的這張卡除非跑在PCIe x16,用PLX做Bifurcation分配給每個插槽x4,在RAID0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勝過NVMe.
照樓主的測試,這張卡做RAID0的效能也不過差不多是Intel 750的效能(有點脫褲子放屁,四個PCIe x1做RAID0=>PCIe x4),還要承擔單一m.2壞掉的風險,除非價錢上比NVMe低許多,不然根本沒有優勢.
依我看這產品不過就是PCIe的m.2擴充卡罷了,想用甚麼方法效能超越NVMe?硬體的瓶頸不是軟體可以跨越的,IO的侷限就是這樣.

incubus wrote:
可以請問一下怎樣的...(恕刪)


沒人認為他不是擴充卡啊!所以才說他只不過如此而已,
但是可以利用做在一起的優勢,去讓QD的效果在放大,
因為分散到各層容量中,自然就會在存取時候就如同RAID0一般的加速了,
這有多難理解嗎?? 只要不出介面本身,根本不用管頻寬是多少限制。
限制都是連接部分,自己內部快取的動作,當然是超快的速度,這有什麼要懷疑?

只是去創造更多快取層出來而已,是不是不用靠軟體?是不是少一層風險?
就跟RAMDISK一樣,根本沒有走到那裡,哪來的頻寬限制?
沒有這層限制後,你說Intel 750是不是就這被方法給被超越了?
超越當然不是硬體上的,但是效果確實如RAMDISK勝過PCIE,沒問題吧?

這些就是變出來的啊,什麼RAMDISK軟體都不用裝就有了。
所以我是不是跨越了硬體限制?而方法是不是早就大家熟知的去變化而已?


上面的只是一倍快取量而已,要是我切到6倍,基本上都快破萬了,但又還是只靠系統本身處理,有什麼不好嗎?
FW不也是平行架構去讓速度看起來提升,難道要一竿子全部打翻,不在需要去改進演算分配?

對了~!說到脫褲子放屁,明明RAID就能讓速度超越750,再去推這產品是不是更脫褲子放屁了?多麽直接或多麽快的反應,那也要能普及吧....都出來十年了,真的有普及過嗎?況且我不花一毛錢就做到了,為何要花上萬去買產品用?

效能就是一層層放大出來的,4K放大4KQD 再放大後就是128K,最後QD32就破2千了。


如果不要寫的話,那用SSD來做還能夠更快的。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4&t=4608335

changpizz wrote:
沒人認為他不是擴充卡...(恕刪)


您對硬體方面的了解好像不太足夠,
RAMDisk的頻寬一樣是被記憶體的頻寬限制住,並不是把資料放到RAM上就算是突破PCIe的頻寬.
效能受硬體頻寬的限制,這是很簡單的IO概念,既然在Server廠待過不會不知道吧?
你所謂的快取如果是記憶體,你有辦法用軟體去突破記憶體的頻寬嗎?不要鬧了.
樓主送測的卡,再怎麼做實體讀寫就是受到PCIe x4頻寬的限制,不可能突破的,正如您再怎麼做快取,也不可能超過記憶體IO存取速度一樣.



incubus wrote:
您對硬體方面的了解...(恕刪)


都說沒有用RAMDISK軟體了,還扯RAM做啥?
唉~實在懶得說什麼了,重點是我可以,你可以嗎?
講這麼多不就是想知道,難道我會不懂你目的?
那邊都寫了,請自己看吧,改扯RAM頻寬有用嗎?
你先把QD是什麼搞懂吧,不然我拿什麼名稱解釋,你都照樣有意見的啦。
因為你沒學會前,當然不可能說懂了啊,一開口就知道你不知道QD為何了。
看影片吧,講這麼多......

原來每個想不通的邏輯思維都一樣,全都非要卡在頻寬這件事不可,
真的只是個很簡單的點做個變通,所以想法別再撞牆了吧!

不必裝軟體,不用改系統設定,什麼都不需要,就能加速了......
唯一需要是你必須清楚硬碟在做什麼,跟過程中又都在做什麼罷了。
質疑方式肯定沒效,因為我吃軟不吃硬。
changpizz wrote:
都說沒有用RAMDISK...(恕刪)


"就跟RAMDISK一樣,根本沒有走到那裡,哪來的頻寬限制?
沒有這層限制後,你說Intel 750是不是就這被方法給被超越了?
超越當然不是硬體上的,但是效果確實如RAMDISK勝過PCIE,沒問題吧?
這些就是變出來的啊,什麼RAMDISK軟體都不用裝就有了。"

以上這段話不知道誰寫的,我只是順手回一下你提的RAMDisk部分.

我講IO頻寬你講QD,不要自己以為會QD好像很厲害,事實上你的效能就是被IO頻寬侷限住.
QD深度再深,你的讀寫突破的了IO的限制?
SATA3的頻寬是600MB/s,這就是SATA3的瓶頸,你的裝置接在上面就是受到這個限制.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m.2,NVMe等等用PCIe的裝置出現的原因.
你的QD用再深,最快也不過就是你裝置介面的速度罷了.
你之所以看到這麼高的速度,是因為你的快取是DRAM,講白了,這跟RAMDisk沒什麼兩樣.(喔,講錯了,風險跟RAMDisk一樣,速度比RAMDisk慢多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