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採購的i5-4570處理器的品牌機
其實也只是別單位淘汰的舊電腦
不過總好過我本來用的775平台奔騰
工作效率至少提升50%,也不會常常當機了
可是用起來還是少了點什麼
明明是四代,但是比我家的三代i5-3470還要慢上不少
這個問題看來很簡單...換顆SSD效能就可以起飛了
自己掏腰包花點小錢提升一下工作效率應該是不錯的投資
而且午休還可以搞點休閒娛樂(你懂的)
畢竟是幫公司電腦升級,能省則省
但是小品牌SSD又讓人不安心
乾脆試試被大家嫌到不行的BX500 240G
反正文書機,不會太操...而且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XD
在某個良辰吉日,某網購平台看到一顆只要888元就下單了
還好最近物流比較正常運作了,48小時內就收到

包裝很簡單,就是破壞袋+泡泡紙而已

生產日期沒勾,產地也沒勾,我強烈懷疑這張貼紙根本貼爽的

打開紙盒,其實就是很簡單的泡殼包裝

本體真的有夠輕,一如別人開箱過的,就是省錢的塑膠外殼
不過我覺得質感不會很差啦...還有表面凹字設計嘞

從序號推測,應該是2021年第18周生產的,墨西哥製
而且我發現一件驚人事實...
他底部變成金屬材質耶,上蓋塑膠,配上金屬材質底殼
有點類似MX500的設計,但是它沒有螺絲鎖,感覺不好硬拆

虧我本來有大膽想法要拆掉塑膠殼,通通黏上散熱片
好吧,既然是金屬底殼,應該可以期待一下散熱表現
帶去公司實測囉~

看看這個陽春的板子跟電供
SATA供電只有兩條(4個插頭)
搞得我SSD實在很難擺
只好先給他立著,反正很輕也不會倒下去


不過還好這板子的SATA插座都是SATA 6Gb/s
隨便插一個就好


進入BIOS有順利抓到,成功一半了

格式化之後也順利顯示SSD狀態

簡單測試一下速度良好,符合期待

跑完測速之後溫度也不高,雖然可能跟側蓋沒蓋有點關係
既然SSD測試沒問題,就要開始轉移系統啦
因為是公司電腦,裡面很多程式跟區網設定不好處理
不然其實直接重灌Win10應該最簡單
最後還是只能整顆系統硬碟複製啦

下載官方的Acronis True Image for Crucial
它會認你的硬碟是否是美光的,不是的話不給你啟動
不過事情不是憨人想的那麼容易
硬碟複製系統碟真的很不好搞
USB開機又一直失敗

複製失敗很多次之後
終於成功重開機進入複製畫面啦
然後我必須要說它的剩餘時間根本唬人
這8分鐘我整整等了40分鐘以上

終於迎來曙光...可以期待電腦起飛啦~
重開機進BIOS改開機順序
順利用SSD啟動進入Win10啦~
開機真的有夠快,比我家的PLEXTOR M5S 128GB還快

進入磁碟管理看,完美複製系統碟
可惜多了一個礙眼的小磁區
算了算了,等等隱藏用不到的磁區,眼不見為淨XD


後來找到一條QQ線,整理一下把它丟到硬碟的窩去
順便測試一下會不會有之前為人詬病的過熱問題
如果真的會過熱看要移出來還是土砲改散熱再做決定
畢竟公司採購的品牌電腦散熱實在不怎麼樣

後面的系統風扇還我自己加的嘞

蓋上側蓋,準備上工
因為我是很早到公司,這一切都是在上班時間前搞的
我沒有當薪水小偷喔XD

開機一段時間之後的待機溫度,跟機械硬碟差不多的溫度

雖然是系統碟,但是跑測速起來還是不錯滴




來點極限(?)測試看看
傳個40幾G的檔案試試
受限於HDD的效能,不論讀寫最高就是160MB/秒左右
然後寫入SSD的部分,一開始還能以最高速寫入
過一半之後掉到80~130MB/秒浮動
也是意料中的事,這速度還能接受
反正一般使用很少會有大檔讀寫
再來可能因為外殼散熱似乎改良很多,溫度最高也才47度
沒出現舊版全塑膠殼的那種過熱嚴重降速的慘況
最後放上一張運作整天文書處理的溫度表

換上SSD之後,HDD幾乎用不到它,都快睡著了
BX500大概都在38、9度那邊徘徊
就偶爾超過40度一點點而已
總之相當滿意
家裡有老電腦還想撐的
可以考慮買顆BX500,888元撐3年很划算啦~
---------------------------------------------------------------------------------------------------------------------
前幾天逛蝦皮買些小零件
無意間看到這鋁合金硬碟架

反正很便宜,買回來給硬碟一個家
不然一直丟在底層好像心理過意不去
輕鬆轉接成3.5吋框架

因為很輕,簡單鎖一面就可以很牢靠

然後很意外地發現神奇的副效果

天啊待機一整天的溫度才33度
對比之前的39~40度降超多耶
單純鎖上,也沒貼導熱貼就這麼有感
就這樣誤打誤撞增強了散熱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