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見 MTE-250H SSD。
雖說在 PCIe Gen 4 SSD 推出初期,市面上大多都是採用 Phison 群聯的解決方案,除了單獨販售控制器晶片外,也透過 ODM 設計代工的方式,讓更多廠商推出 PCIe Gen 4 的產品,大幅加速了 PCIe Gen 4 SSD 的普及率。而台灣另外一家 SSD 控制器大廠慧榮 SMI,則是在近期趕上腳步,與合作廠商陸續推出搭載其 SM2264 控制晶片的產品,陳拔這次應慧榮邀請,開箱測試了創見推出的 MTE 250H SSD,透過 8 通道設計提供了循序讀取 7500 MB/s、循序寫入 6700 MB/s 的規格,並且透過整合散熱片的設計,讓創見 MTE-250H SSD 也能安裝在 PS5、小型主機或是沒有散熱片設計的主機板上。
創見 MTE-250H SSD 開箱與外觀

創見 MTE-250H SSD 的盒裝正面,陳拔這次測試的是 1TB 版本,盒裝上還有標示了與 PS5 相容的貼紙。

盒裝背面部分,並沒有太多規格與功能上的說明,但是在右上角有產品網站的 QR-Code,提供給消費者自行連結參考。

保固部分則是提供全球 5 年保固。

創見 MTE-250H SSD 的盒裝內容物,包括創見 MTE-250H SSD 本體以及保固說明文件。

創見 MTE-250H SSD 本體,散熱片設計在下半側具備鰭片配置,透過溝槽增加空氣散熱接觸面積,設計尺寸 80.0 x 23.1 x 9.2 mm,另外在顆粒佈局上採用雙面設計,在目前 1TB 等級的 PCIe Gen 4 SSD 中算是比較少見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創見 MTE-250H SSD 的散熱片設計,可能是因為要遷就 PS5 擴充槽空間的緣故,創見 MTE-250H SSD 的整體厚度限制在 9.2mm 左右,並不算是太高的散熱片設計。

近看創見 MTE-250H SSD 散熱片的設計。

創見官方的 MTE-250H SSD 規格,在 4TB 的規格中擁有最高循序讀取 7000 MB/s,循序寫入 6700 ms 的成績,隨機讀寫速度則是均落在 540000 IOPS 左右。另外在TBW 部分,創見 MTE-250H SSD 提供了每 TB 780 TBW 的生涯總寫入量,平均故障間隔則是 300 萬小時。
創見 MTE-250H SSD 上機實測
接著就將創見 MTE-250H SSD 安裝到測試平台上進行測試,測試平台沿用近期測試固態硬碟使用的 AMD X670E 晶片組主機板與 Ryzen 9 7950X 處理器的搭配,以下是測試平台的組成: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ROG CROSSHAIR X670E Hero
記憶體:CORSAIR DOMINATOR PLATINUM RGB 32GB (2x16GB) DDR5 DRAM 6000MHz CL30
處理器散熱器:CORSAIR iCUE H170i ELITE LCD 420 AIO
系統 SSD:Samsung 980 Pro PCIe Gen 4 SSD 1TB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電源供應器:ROG THOR II 1000W

測試平台的組成情形。

測試時將創見 MTE-250H SSD 安裝到與處理器直連的 M2_2 插槽。

進入 Windows 11 作業系統格式化後,創見 MTE-250H SSD 的可用空間為 931.5 GB。

接著進入 Crystal Diskinfo 來看創見 MTE-250H SSD 在待機狀況下的資訊,採用 PCIe 4.0 x4 介面進行連接,支援 NVMe 1.4 標準、SMART 偵錯、TRIM 以及 VolatileWriteCache 等功能,待機時的溫度大約在 33℃ 左右。

接著利用 Crystal DiskMark 進行測試,創見 MTE-250H SSD 在這部分的測試表現為:循序讀取的成績為 6501.03 MB/s(擷圖時沒注意到數字擋住了....)、循序寫入的成績為 5947.23 MB/s, 在 4K 小區塊隨機寫入深度 1 的部分,讀取速度為 57.09 MB/s、寫入速度為 264.54 MB/s,比起官方標示的數據要慢了一些。
- Atto Disk BenchMark
- Atto Disk BenchMark KIOPS
在 ATTO Disk BenchMark 的測試中,創見 MTE-250H SSD 的最高讀取速度峰值出現在 256 KB(含 256 KB)以上的區塊,速度為 6 GB/s。寫入部分則是出現在 64 KB (含 64 KB)以上區塊,速度為 5.35 GB/s 左右。在 IO 讀寫頻率部分,最佳的效能表現出現在 8 KB 區塊左右,讀取部分為 81.48 KIO/s,寫入部份則是 143.51 KIO/s。不過測試時溫度會上升至 68℃ 左右,稍微偏高了一點。
- AS SSD BenchMark
- AS SSD BenchMark IOPS
在 AS SSD Benchmark 的部分,創見 MTE-250H SSD 所得到的總分為 7926,在 1GB 的測試檔案設定下,循序讀寫的成績為:讀取 5532.93 MB/s、寫入 5309.23 MB/s。隨機存取 IO 部分的成績,4K 64-Third 為讀取 492442 iops、寫入 859026 iops,測試時溫度則為 45℃。
- AS SSD BenchMark COPY
- AS SSD BenchMark Compression
另外在拷貝與壓縮效能部分,在 AS SSD BenchMark 拷貝測試項目中,創見 MTE-250H SSD 所得到的成績為:ISO 拷貝項目 3828.07 MB/s、程式拷貝項目 1875.03 MB/s、遊戲拷貝項目 3878.93 MB/s。資料壓縮測試部分則是有平均 5600 MB/s 的讀取效能,寫入部分則是呈現每 20% 寫入的緩衝處理狀態。

在 TxBench 的測試結果也與 Crystal DiskMark 的測試結果接近,創見 MTE-250H SSD 大致維持循序讀取 6500 MB/s、寫入 5873 MB/s 的效能表現。
創見 MTE-250H SSD AIDA64 線性寫入測試
接著以 AIDA 64 線性寫入測試來看創見 MTE-250H SSD 在持續寫入資料的性能表現,以下是測試結果:
創見 MTE-250H SSD 在寫入約 12% 的容量後,速度會從 5200 MB/s 左右下降到 1500 MB/s 左右,在過了 82% 寫入量後,會下降至 730MB/s 左右的水準,在溫度部分則是會上升至 67℃,也是屬於溫度比較高的部分。
創見 MTE-250H SSD PCMark 儲存項目效能測試
接著透過 PCMark 10 的儲存裝置測試項目,來看看創見 MTE-250H SSD 在模擬一般電腦作業時的效能表現,分為測試綜合表現的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資料儲存為主的 Data Drive Benchmark 以及測試耐久性能的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三項測試,以下是測試結果:
在單碟測試綜合表現的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 部分,將創見 MTE-250H SSD 模擬成電腦中唯一的 SSD 進行效能測試,測試內容包括 Windows 10 的開機時間、Adobe 各應用程式的開啟時間、四款遊戲的開啟時間以及檔案的拷貝效能測試,共進行 3 輪共 69 次測試,共寫入 204 GB 大小的檔案。創見 MTE-250H SSD 在這部分獲得的成績為 2825 分,平均單次 IO 存取時間為 59 微秒、存取時所取得的頻寬為 449.13 MB/s。

在個別細項成績部分,創見 MTE-250H SSD 在 Windows 開機的部分所取得的頻寬大約在 459 MB/s 左右,在寫入 4 個 ISO 檔案(合計 20 GB)的讀取/複製/寫入效能測試的平均成績為 3.53 GB/s 左右。至於在遊戲的開啟速度上,在 《戰地風雲 5》、《鬥陣特工》、《決勝時刻:黑色行動 4》三款遊戲開啟至主選單的頻寬分別是 794.6 MB/s、 351.3 MB/s 以及 628.6 GB/s,在 Office 相關應用部分則是 134.5 MB/s,Adobe 相關應用則是 318.7 MB/s。

至於在作為資料碟使用的 DATA Drive Benchmark 測試部分,創見 MTE-250H SSD 在這裡獲得的分數為 4165、取得頻寬為 628.81 MB/s,平均存取時間為 38 微秒。

在測試細項部分,以 339 個 JPEG 圖檔,總計 2.37GB 的素材進行寫入、內部複製以及讀取的效能測試,創見 MTE-250H SSD 在磁碟內部複製的效能平均約為 816.3 MB/s ,在對外存取的部分,寫入約 537.3 MB/s 左右,讀取約 565.6 MB/s。

在磁碟耐久度的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測試項目部分,利用 Adobe 系列創作軟體、大型 ISO 檔案寫入/複製以及 339 張 JPEG 檔案寫入/複製等項目進行測試,在不同測試階段中,會先對測試 SSD 進行不同形式的大量寫入動作,來測試 SSD 在進行不同大量寫入工作後的存取效能。創見 MTE-250H SSD 在這部分所得到的分數為 1281,取得頻寬為 308.57 MB/s,平均單次存取時間為 197 微秒。

至於在細項表現部分,創見 MTE-250H SSD 受到 SLC Cache 設計容量較小的緣故,在大量寫入第三階段就出現明顯的效能下降趨勢,不過在效能下降後運作階段仍維持平均在 368 MB/s 左右的運作頻寬,而在回復階段則是有 660 MB/s 左右的表現。
創見 MTE-250H SSD 測試結語
雖然有句話說:『珍惜資料,遠離OO』,不過這幾年創見的儲存周邊產品仍然在市面上佔有一席之地,代表其推出的產品在市場上仍然有其存在定位,而陳拔這次測試的 MTE-250H SSD,在採用慧榮 SM2264 後,仍有與市面上中高階 PCIe Gen 4 SSD 產品旗鼓相當的水準,只要市場上的售價夠迷人,依然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加上可以搭配 PS5 遊戲機擴充的散熱片尺寸,對於想要擴充遊戲主機容量的使用者,也是另外一種選擇。同場加映:創見 ESD310C 攜帶式 SSD
除了 MTE-250H SSD 外,這次陳拔也一併收到了採用慧榮另一款外接 SSD 控制器 SM2320 的外接 USB SSD 產品:創見 ESD310C,透過 SM2320 控制器免橋接器直接操作 NAND 記憶體顆粒的優勢,搭配 4 通道設計,可以在更小巧的體積內提供外接高速傳輸性能,像是這次陳拔開箱的創見 ESD310C,就是在一般 USB 隨身碟的外型下,提供高速外接 SSD 的傳輸性能。
慧榮 SM2320 單晶片控制器跟一般雙晶片橋接器解決方案的差異。

這次開箱的創見 ESD310C 外接式 SSD,採用像是 USB 隨身碟的造型,陳拔收到的是 1TB 的款式,創見另外還有 512 GB 以及 2TB 的選擇。

具備最高循序讀取 1050 MB/s,寫入 950 MB/s 的性能表現,不過 SM2320 其實提供了更高的 USB 3.2 Gen 2x2 傳輸規格,但是在創見 ESD310C SSD 上面並沒有採用。另外在介面上,創見 ESD310C SSD 提供了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雙頭介面的設計,提供更方便的使用性。

創見 ESD310C SSD 的盒裝背面,一樣沒有標註功能介紹,請自己掃描 QR-Code 到官網上看。

創見 ESD310C SSD 的盒裝內容物,包括 SSD 本體跟說明文件。

創見 ESD310C SSD 本體,尺寸為 71.3 mm x 20 mm x 7.8 mm,可以看到其雙頭介面的設計,兩端介面上都有護蓋保護。

移除保護蓋後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其雙介面的設計。
至於在效能表現上,陳拔也直接將創見 ESD310C SSD 連接到測試平台的 USB 3.2 Gen 2 連接介面上進行測試,測試的結果如下:

創見 ESD310C SSD 出廠前已經預先進行 exFAT 格式化處理,在 Windows 11 系統內可獲得 935.87 GB 的使用空間。

在 Crystal Diskinfo 裡顯示的資訊,支援 USAP 模式來加速傳輸速度。

先用 Crystal DiskMark 跑一下循序讀寫的速度,創見 ESD310C SSD 的循序讀取成績為 1089.08 MB/s、循序寫入的成績為 1025.85 MB/s, 在 4K 小區塊隨機寫入深度 1 的部分,讀取速度為 26.32 MB/s、寫入速度為 77.4 MB/s,大致與官方標示的性能差不多。
- Atto Disk BenchMark
- Atto Disk BenchMark KIOS
而在 Atto Disk Benchmark 的測試成績上,創見 ESD310C SSD 的最快讀寫速度出現在 128 KB(含 128KB)以上的區塊,讀寫都有 1GB/s 等級的表現。IO 存取效能部分最高則是出現在 4KB 區塊,具備讀取 21 KIOS/寫入 44.2 KIOS 的成績。
- AS SSD BenchMark
- AS SSD BenchMark IOPS
在 AS SSD Benchmark 的部分,創見 ESD310C SSD 所得到的總分為 901,在 1GB 的測試檔案設定下,循序讀寫的成績為:讀取 1022.7 MB/s、寫入 927.94 MB/s。隨機存取 IO 部分的成績,4K 64-Third 為讀取 51625 iops、寫入 62134 iops,測試時溫度則為 54℃。
- AS SSD BenchMark Copy
- AS SSD BenchMark 壓縮
另外在拷貝與壓縮效能部分,在 AS SSD BenchMark 拷貝測試項目中,創見 ESD310C SSD 所得到的成績為:ISO 拷貝項目 735.3 MB/s、程式拷貝項目 223.07 MB/s、遊戲拷貝項目 513.03 MB/s。資料壓縮測試部分則是有平均 1GB/s 的讀取效能,寫入部分則是起伏狀態,不過大部分成績可維持在 800 MB/s 以上。

至於在 AIDA64 的線性寫入測試中,則是在 30% 容量前維持在 960 MB/s 左右水準,但是超過 30% 後就會下降至 40 MB/s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