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微星在去年推出了自家首款針對行動儲存應用的外接式攜帶硬碟:微星 DATAMAG 20Gbps,採用全金屬的外殼搭配獨特的設計,在持續讀寫可以提供更好的散熱能力。(請見:微星 DATAMAG 2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開箱試用 以金屬外殼搭配高速性能打造隨身錄影夥伴),而今年微星在既有的設計架構上,將傳輸規格提升到 40 Gbps,推出了微星 DATAMAG 40Gbps 版本,對於已經將電腦升級到具備 USB 4 或是 Thunderbolt 4 介面的使用者,能夠更快速的傳輸資料,至於實際表現如何?以下是陳拔的測試報告: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開箱與外部設計
首先一樣先來看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的開箱與外部設計,基本上延續 20 Gbps 版本的設計,採用具備強度跟提供散熱作用的鋁金屬作為外殼材質,並且在背面具備磁吸固定功能。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的盒裝正面,基本上跟 20 Gbps 版本的設計差不多,不過原本背景的同心圓線條設計改為這次 40 Gbps 版本相同的斜向髮絲紋材質。

陳拔這次測試的是 2TB 的版本,微星最大有出到 4 TB 的款式。

被面則是產品的英文說明,包括可磁吸固定的攜帶性,具備大容量以及高速傳輸性能表現、採用鋁合金外殼提供更強的保護以及通用性高的 USB Type-C 傳輸介面,另外右上角還有微星五年保固的標示。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的盒裝內容物,包括歐盟規範需知、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本體、USB Type-C 轉 Type-A 轉接頭、兩條不同長度的 USB Type-C 傳輸線。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本體,尺寸大小跟先前的 20 Gbps 版本相同,為 66 x 66 x 13 mm。鋁合金外殼相當具有質感,不過相對的重量也比較重,表面紋路從 20 Gbps 版本的同心圓改為斜向設計,這次在外觀上比較好辨別的地方。

至於在重量部分,微星官方的重量規格為 85g,基本上跟 20 Gbps 版本相同,陳拔實際將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本體跟傳輸線放上磅秤測量,量到的重量為95g。

在其中一角具備大型的吊繩孔,陳拔覺得這個大小拿來穿比較小型的 D 型扣也可以,強度還更高一點。

側面則是有 USB Type-C 連接埠的配置,右下角則是指示燈號,傳輸時會亮起白色燈號。

背面則是具備環形的磁吸設計,可對應手機的 Magsafe 磁吸固定機制,另外可以看到兩側還設計了額外的溝槽增加空氣接觸面積,提高散熱效率。

放大其中一側溝槽的情形。

將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安裝到陳拔自己的 iPhone 15 Pro 手機背面的情形,基本上在沒有安裝保護殼的狀況下,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可以吸得相當穩,但如果有保護殼的話,就要看保護殼的相機外框會不會跟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卡住了。

實際以隨附的 USB Type-C 短線材連接的情形,直接傳輸檔案、進行影片錄製都沒問題。

也支援 iPhone 的 ProRes HDR 格式直接錄製,以 4K 60p 格式錄製的話,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2TB 版本可以錄製 144 分鐘的影片。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傳輸效能表現
接著將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連接到測試平台上的 USB Type-C 40 Gbps 連接埠進行測試,測試平台的主機板是 ROG CROSSHAIR X870E HERO,使用 ASM4242 晶片進行 USB 40 Gbps 連接埠的控制。

先用 Windows 磁碟管理員來看一下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的可用容量,出廠時已經預先格式化成 exFAT 檔案格式可以直接使用。

以 Crystal Diskinfo 內來看一下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的規格,支援基本的 S.M.A.R.T 偵測功能、TRIM、VolatileWriteCache 功能。
(點擊可看大圖)接著用 Crystal DiskMark 進行測試,在 1GB 設定下,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2TB 版本循序讀取的成績為 4054.49 MB/s、循序寫入的成績為 3706.63 MB/s, 在 4K 小區塊隨機寫入深度 1 的部分,讀取速度為 55.51 MB/s、寫入速度為 132.20 MB/s,測試時的最高溫度為 37℃。
(點擊可看大圖)在 AS SSD Benchmark 的部分,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2TB 版本所得到的總分為 4994。在 1GB 的測試檔案設定下循序讀寫成績為:讀取 3453.62 MB/s、寫入 3233.61 MB/s,測試時的最高溫度為 36℃。
而在隨機存取 IO 部分的成績,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2TB 版本在 4K 64-Third 成績為讀取部分 388865 iops、寫入部分 426273 iops。

(點擊可看大圖)在資料拷貝效能的測試部分,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2TB 版本的在 ISO 檔案的拷貝速度為 4611.76 MB/s、程式部分為 455.89 MB/s,遊戲部分的拷貝速度為 1866.78 MB/s,測試時的最高溫度則是 35℃。
(點擊可看大圖)在資料壓縮效能的測試部分,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2TB 版本在讀取的速度部分維持在 3380 MB/s 左右,寫入部分則是稍微慢一點,但也有 平均 3100 MB/s 左右的成績表現,測試時的最高溫度為 36 ℃。
(點擊可看大圖)至於在不同區塊大小的讀寫性能部分,在 ATTO Disk BenchMark 的測試中,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2TB 版本的最高速度峰值出現在 128 KB(含 128 KB)以上區塊,讀取部分速度為 3.76 GB/s 左右,寫入部分也是在 128KB 區塊開始出現最大峰值,速度則是 3.55 GB/s 左右,測試時的最高溫度則是 36℃。
(點擊可看大圖)切換到 IO/s 的頁面來看,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2TB 版本寫入部分在 64KB 以下就會出現 IO 效能峰值,而讀取部分的表現也差不多。至於在模擬真實使用環境的存取效能部分,陳拔則是用 PCMark 10 的 Data Drive BenchMark 的測試部分,以 339 個 JPEG 圖檔,總計 2.37GB 的素材進行寫入、內部複製以及讀取的效能測試,結果如下: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4TB 版本在這部分所得到的分數為 1889 分,測試所得到的頻寬為 285.97 MB/s,平均存取時間為 84 微秒,基本上這個成績已經逼近 PCIe Gen 3x4 NVMe SSD 的效能水準了,測試時的最高溫度則是 36℃。 (點擊可看大圖)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試用總結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整體延續 20 Gbps 版本的設計,但是當初在 20 Gbps 顯得有點重量負擔的全金屬外殼,到了 40 Gbps 版本上反而成為了散熱的加分設計,不管是在效能測試或是長時間連續錄影寫入的測試下,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在運作溫度上都能獲得不錯的壓制表現。
至於在 40 Gbps 的實用性上,只要是在最近這一兩年買的高階筆電或是主機板,支援 40 Gbps 的 USB 4 或是 Thunderbolt 4 連接埠應該都會是該有的規格,都能發揮微星 DATAMAG 4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的最高性能表現,在行動裝置上如果是 iPad Pro 平板,也支援 Thunderbolt 4 的規格。但如果手上的裝置沒有 USB 4 或是 Thunderbolt 4 介面,陳拔的良心建議還是先等等,或是改買比較平價的款式,畢竟 SSD 產品的更新週期真的很快,有需要時再買當下最好的產品即可。
                    
 感謝分享&介紹,滿便利的隨身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