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接近三年的Solaris Desktop使用者,看到台灣人對它有興趣,令我很開心。
儘管Sun的收購已經被確定了,但在甲骨文的承諾實現的前提下,相信它會更好。
我分享一下經驗。
一:驅動
顯示:Nvidia有官方驅動,問題並不大;ATI則有賴開源開發者來實現更多硬體功能。
網路:Intel網卡推薦,不僅是因為支援度,更是完成度的問題。當然現在驅動的支持度較本篇使用的08.11完善不少。這多虧了第三方的開發及友善的廠商。
音效:Sun由OSS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音效系統(並保留兩者的相容性),也漸漸將OSS的驅動整合進來。
當初使用EMU-1212M,後而因為清楚知道這個硬體的支援遙遙無期而放棄了它,轉用SBLive!
而那時只能使用OSS才能支援SBLive!,現在也能愜意的使用:)
題外話,有用過SBLive或Audigy等音效卡的玩家,或許會聽過一個名為KX的驅動,
該驅動因為硬體因素,將前後置輸出交換以獲得更好的音效品質。而我正在想辦法實現:))
網路、音效可以看看gdamore的Blog來看看相關的驅動開發進度哦。
二:軟體
PPPoE:我寫了某篇心得在Unix-center(大陸的Unix論壇)
軟體版本:一直以來,我都在想:「為什麼OSOL的軟體總是這麼老舊?」後來我明白這牽涉許多,但也不重要了。畢竟除了GCC還在3.4.3外,我幾乎無法挑剔什麼。
可用軟體:越來越多。並且有大量的spec提供自動化編譯。或許還有用OSOL的人感覺比較明顯?
三:桌面
遊戲:大多數的Linux發行版都能以Wine執行WOW、Source-based game等遊戲。所以也沒什麼好說(汗)。這是一點成果。
桌面:看個人。我有試著嘗試ATI+Compiz,儘管不理想:(
目前先這樣,我的使用範圍不廣…有需要補充再來:)
http://jerrysays2.blogspot.com/
一:
ZFS近期的版本(b128+)增加了Dedup這個功能。
詳情可以參考:
ZFS Deduplication(英)
太陽能:ZFS 之 Deduplication(中)
簡單來說此功能對擁有降低重複資料(如snapshot)所佔用的空間,I/O效能也能因此受益。
二:
根據我的經驗,ZFS預讀(zfs_prefetch)的失誤率和命中率持平。於/etc/system關掉後,效能則較為正常。
(但ZFS預讀仍是持續改善也是事實)
三:
ARC快取的記憶佔用量是許多人詬病的地方。
我只有2.5GB的記憶體,ARC快取的上限(預設)為512MB,一般則使用200MB左右。我希望多用點記憶體(汗)
倘若有快取佔用過多記憶體而影響正常程式的運作,也可在/etc/system指定。
四:
ZFS壓縮我認為相當有用,主要是節省空間後的I/O效能;‥同時在我的老舊硬體上是相當吃力的操作。
在安裝WOW時,都得出門打發時間才回家繼續安裝Patch…我想ZFS壓縮對MPQ使用是種浪費資源的行為XD
五:
有AHCI介面的朋友們,強烈建議打開…OpenSolaris不若Windows需要額外補完驅動或是磁片安裝驅動。
有差的。
決定採用 OpenSolaris 來 DIY iSCSI + NFS + Samba
用的配備大概是
DELL 2970(4Core * 2 + 16G + SAS 146G Raid 1)
和兩櫃的 MD1000
用 LACP 合併 4 條 1G link 的頻寬
LACP 的做法大概如下
* ifconfig igb0 unplumb
* ifconfig igb1 unplumb
* ifconfig igb3 unplumb
* ifconfig igb2 unplumb
* dladm create-aggr -d igb0 -d igb1 -d igb2 -d igb3 1
o 說明:創一個 aggr 的介面 使用 igb[0-3] 介面
* dladm modify-aggr -P L2 -L passive 1
o 說明:把 mode 指定為 passive(被動) 模式
* ifconfig aggr1 plumb
* ifconfig aggr1 up
* ifconfig aggr1 inet xxx.xxx.xxx.xxx/24
* route add default xxx.xxx.xxx.xxx
* echo "xxx.xxx.xxx.xxx" > /etc/hostname.aggr1
* svcadm disable network/physical:nwam
* svcadm enable network/physical:default
P.S. 當然 Switch 也要做相對應的設定
igb[0-3] 為網卡代號
現在正煩腦要用 raidz or raidz2 中...
首先把原本的FILE SERVER拆了,並把原本裝在上面的聯力三轉四模組換掉
(PS.因為它雖然好用,但是似乎跟"方便抽換"完全無緣XD,若有網兄想要請PM我
)
暫時退休的四轉三模組
買了四個SATA抽換模組,我個人覺得相當好用啦~~

抽換一顆硬碟只要五秒鐘,相容性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出現過問題
再加上原本機殼內部的四組快拆硬碟座

這是我用過最好用的快拆模組...不用鎖螺絲,線拔掉十秒鐘就可以換上一顆硬碟

一共放了八顆硬碟,一顆400G的已經灌了opensolaris,所以理所當然就是rpool所在
剩下的七顆1TB就要來組zpool了,我自己試玩過一陣子之後,
有一些搞不懂的疑惑想要請教各位前輩~~~
我是opensolaris的新手,已經盡我所能的用力讀過前面的文章了

但可能還是會問一些蠢問題,請各位前輩多多包含XD
1.raidz / raidz2 只是增加容錯功能,也就是儲存的檔案某些bit不對了,但是卻不能保護硬碟掛掉,
所以才要加掛SPARE來當做備援硬碟,所以基本上raidz是防資料損壞,SPARE是防硬體損壞,
這樣的概念對嗎?如果有一天POOL裡面的一顆硬碟掛了,就算用到raidz10也一樣救不回資料是嗎?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麼raidz應該就跟raid5的概念不同了是嗎?raid5我記得是硬碟掛了可以換一顆
重建陣列的.....這一部分我邏輯還不是很清楚,可以請網兄指導嗎XD?
2.raidz pool裡面的成員,一定要全部都是容量大小一樣的硬碟嗎?
mirror成員可以整組加入raidz嗎? 比如說
zpool create XD01 raidz1 c5d0 c6d0 mirror c7d0 c8d0 mirror c9d0 c9d1之類的?
3.zpool 之成員HD掛點可以主動得知嗎?還是一定要被動的打#zpool status才行?
4.當我翻到某一篇的時候超興奮的,我還正在煩惱我的PS3 Media Server的問題不知道要怎麼問
結果alfonsoh大竟然也有裝
,真是太感動了.....我的問題是:虛擬的WINDOWS裝好之後,它有辦法讀到zpool裡面的東西嗎?WINDOWS系統
應該會有單碟容量不能超過4T的限制吧?難道虛擬WIN可以任意使用opensolaris系統裡的所有
資料嗎?畢竟會裝PS3 Media Server就是要拿來放HD電影的,而HD電影主要也就是因為容量大
所以才要放在ZFS格式的POOL裡面,但是PS3 Media Server又只能灌在WIN系統,而WIN系統
又不支援太大的磁碟空間?請問這一串邏輯要怎麼解XD....

5.我有抓了最新的opensolaris 0906,但是裝到一半它就會叫我輸入console login帳號密碼,
以前在0811的版本時只要不理它,過一下子就會自動開始安裝了,但是0906好像就會停在那邊
了?我有上網找了一下好像也有很多人遇到這問題,但是沒有看到解決辦法(也有可能是我太不會找了)
以上!!靠我自己真的沒辦法想出個所以然來,請網兄可以的話給我一些意見~~感激不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