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NAS除了使用RAID保全資料,還要考慮機器本身的妥善率

hans7192 wrote:
WIN 10 做陣列是WIN10內建的陣列功能
這樣是不是其中1顆硬碟壞了 另一顆能直接讀?(恕刪)



RIAD 0 、1、5 都可

RIAD 1 不必重建,兩顆內容是一模一樣的,直接拔去別台電腦即可讀取。會辨識為一般的動態磁碟。


RAID 0、5 需要重建恢復健康度。

名詞解釋:「重建」恢復健康度
- 把壞掉的磁碟抽掉
- 插入新的空白磁碟(容量要比壞掉的一樣或更大)
- 重建,恢復陣列的健康度

重建(恢復健康度)是 RAID 陣列一個很重要的特性。
它不是說壞一顆,陣列就毀了,要整組砍掉重鍊。
而是可以把壞掉的部份替換掉,就像換器官那樣,重生。

不過每種 RAID 類型,有所謂的 容錯顆數
在容錯顆數內才有辦法重建,超過一樣全毀

RIAD 0:容錯 0顆(僅加速)
RAID 1:容錯 1顆(僅容錯)
RIAD 5:容錯 1顆(加速+容錯)


若不信可以用虛擬機,比方 VirtualBox、VMware 什麼的,模擬實驗一下就知。虛擬機先裝個 windows,然後建立幾顆空白虛擬磁碟,每顆 1GB 就夠了,在 WIN 中綁成 RAID,然後虛擬機把其中一顆虛擬磁碟抽掉,模擬磁碟損壞狀況,看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怎麼「重建」恢復健康度。

模擬也可以練練手,學習怎麼操作。增強信心。
之後若需要重建,有經驗了,才不會操作失誤毀了資料。

虛擬機無論怎麼玩,都不會損到電腦的資料,所以不用擔心操作失誤。


主機板 Fake RAID 不建議,那個比 WIN 內建還差

那個其實是驅動程式,不是硬體的,也是要吃 CPU 資源,且相容性、穩定度都不好。

並不是有歧視才叫它 Fake(假)RAID,而是它真的就叫 Fake RAID。

詳情可Google:Fake RAID
了解一下。

然後從它的名字 Fake(假),就知道該不該用了...
會被那樣叫,不是沒有原因的,很多人都吃過虧


不過主機板 Fake RAID 可以用在「系統碟」(包括 C:)

WIN 內建的軟RAID,只能用在「資料碟」(除了 C: 以外的)
clarinet2055 wrote:
硬碟掛掉反而好處理,(恕刪)

看版主說了半天...
到底掛的是那一家的 NAS ,, 可以說一下嗎?
也讓我們有個心理準備.
下次我要買便宜的有雲端快取的功能 1Bay 就夠了

家庭用就只是備份,放雲端就不用怕妥善率問題,本地端就是靠 NAS 快取雲端硬碟的功能
也許 250G 的 TLC SSD 就夠了
以前買 2 bay 的,傳統硬碟也大概三年都要壞,其實都蠻心疼的,因為也不常存取,但是 24 小時開著就是時間到了會壞,大概馬達壽命最快到達,這些硬碟廠商也算得很精準
所以用 SSD 來當快取,若非經常性的寫入,偶爾拿出來用用,SSD 的壽命會非常長
NAS 1BAY 的很便宜,壞了也沒那麼心疼
我的NAS 4(RAID 5)+1 也用了五年多,雖然一直很順利也算方便,
不過我也一直在思考樓主所碰到的問題,我以後是不是每隔幾年就要
再買一台NAS(還得是同品牌的)才能維持我資料的安全。所以我決定
試試看能不能轉用Windows(優先)或是 TrueNAS/FreeNAS.

不過在VM上試用Windows時,卻碰到一個很詭異的問題,不知道
有沒有人了解其中的原因。

下圖中顯示,我用 4x60G vdisks 組成一個RAID5 (Parity mode),
原本預期應該有 3x60G=~180G (75%)的容量,可是實際上卻只有
~156G(~66%)的容量,試用5x60G也只有~197G(~65%)的可用容量。



請問有人知道消失的容量是因為微軟有加強的演算法保護資料,
還是容量只是"消失"了?
針對你的想法回應一下, 我用ASUSTOR NAS 舊機器用了兩年多2bay想換大台的新機直接把原本硬碟插入買來的新機, 開機後我的系統,資料和設定就直接可以用,這樣也可以算是無痛轉換.

ulimie wrote:
每個人的使用情境和需求各異,如果是 NAS 主機損壞不堪維修,只要換新機就可以解決,那麼我會亳不猶豫新購予以換新。

使用 NAS 多年,歷經數次降級換新硬碟,讓我覺得再買 NAS 是要再花錢沒錯,但是硬碟的費用遠比 NAS 高得多了,NAS 其實相對便宜,而且機率上 NAS 的壽命比硬碟長。硬碟都要買了,不買 NAS 不合我的邏輯。重點是資料都能不中斷順利銜接使用。

花錢能簡單解決的都好辦,花了更多的錢搞救援都不見得能解決還可能受氣的才是大問題。
除非是企業等級的NAS Storage ...
不然一率都組態 RAID 1 or Raid 0+1 ...
8 Bay 以下的機器或非企業級硬碟,組態 Raid 5 or 6 就是自討苦吃 ....
細節上很很多小問題,

fedora wrote:

RIAD 0 、1、5 都可

RIAD 1 不必重建,兩顆內容是一模一樣的,直接拔去別台電腦即可讀取。會辨識為一般的動態磁碟。


RAID 0、5 需要重建恢復健康度。

實務上, 你把硬碟插回去RAID卡以後RAID 1 也需要重建

名詞解釋:「重建」恢復健康度
- 把壞掉的磁碟抽掉
- 插入新的空白磁碟(容量要比壞掉的一樣或更大)
- 重建,恢復陣列的健康度

重建(恢復健康度)是 RAID 陣列一個很重要的特性。
它不是說壞一顆,陣列就毀了,要整組砍掉重鍊。
而是可以把壞掉的部份替換掉,就像換器官那樣,重生。

不過每種 RAID 類型,有所謂的 容錯顆數
在容錯顆數內才有辦法重建,超過一樣全毀

RIAD 0:容錯 0顆(僅加速)
RAID 1:容錯 1顆(僅容錯)
RIAD 5:容錯 1顆(加速+容錯)

RAID 1實務上可以用多於1顆作為鏡像, 不過除非超重要的數據很少人這樣做; 另外RAID 1讀取的時候有加速效果.
而且RAID5最少有checksum可以在rebuild時對抗silent data corruption (我不知道中文是...?), 不過RAID5 checksum出問題也是沒辦法在家裡救就是...



主機板 Fake RAID 不建議,那個比 WIN 內建還差

那個其實是驅動程式,不是硬體的,也是要吃 CPU 資源,且相容性、穩定度都不好。

並不是有歧視才叫它 Fake(假)RAID,而是它真的就叫 Fake RAID。

詳情可Google:Fake RAID
了解一下。

然後從它的名字 Fake(假),就知道該不該用了...
會被那樣叫,不是沒有原因的,很多人都吃過虧


不過主機板 Fake RAID 可以用在「系統碟」(包括 C:)

WIN 內建的軟RAID,只能用在「資料碟」(除了 C: 以外的)

Fake RAID比軟RAID差不在於吃CPU跟穩定性, 軟RAID其實吃更多...
Fake真正的問題在於家用的主板掛掉的話你要祈禱你在過了保養還能夠買得到兼容南橋的主機板是一件超困難的事情
這個議題看了好有感
我買了兩個廠牌的NAS,通常使用年限大概5年內就一定會壞機板,所以在新購機時變成一定要買延長保固,但相同的PC壽命卻很長。

如果是這樣的部份,確實買google和onedrive硬碟要來的實在很多。
clarinet2055
是啊!除非是大量且頻繁使用線上資源的人也許自架會比較划算,大部分人只為了備份功能倒不如用實體硬碟配合Google Drive等相關雲端資源也許還比較省錢,最重要的是不會遇到故障當下還不知如何處理的窘境
clarinet2055 wrote:
是啊!除非是大量且頻繁使用線上資源的人也許自架會比較划算,大部分人只為了備份功能倒不如用實體硬碟配合Google Drive等相關雲端資源也許還比較省錢,最重要的是不會遇到故障當下還不知如何處理的窘境...(恕刪)


回樓主大,小弟兩個品牌QNAP和Synology都有使用過
QNAP TS-251:2020年掛掉,大概2016還是2017年入手的
Synology DS920+ 我在2020年購買,加購延保2年使其變5年保,也在今年無法開機,我還是在有接UPS的情況下。(現在保內在維修)

以年限來說,我的NAS一般只有做網碟,兼做WebServer放我的Wordpress網站在用。
但是三至四年就壞板的壽命讓我覺得感嘆,反而我當時購買的Iron Wolf 那嘶狼的硬碟還頭好壯壯…

所以樓主講的我心有戚戚焉

異地備份?
小弟曾經考慮過異地到GCP、Azure的S3或是儲存體,但費用實在不怎麼合算。
去租idc的小塔位放一台異地的NAS,更是有點本末倒置
偷偷擺進公司的機房安插一個塔位… 這個難度更高了。

其實不一定要做HA,但是異地備份確實是一個較為可靠的方法。
只是硬體(特別是RAID版或主機板)的妥善率讓我捏了一把冷汗…

或許去收一台2U的二手伺服器是比較穩的做法…只是開機的風扇聲像極了飛機起飛的引擎聲。
我是模範生
你那兩牌子近幾年NAS硬體都已經cost down,沒有以前那樣耐用了~
我的 Asustor 用了十年還沒壞...

朋友也買一台 Asustor 住在新北投地熱谷一級硫磺戰區,俗稱電器殺手區

也用了5年以上了還沒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