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NAS屬個人使用,使用量不高
大部分都是放我的單眼拍照片與影片,與工作上的資料
有時1~2星期才開機一下
目前HD快滿了

看到冷儲存硬碟Seagate 8T不到9千元,看起來不錯CP值很高
我有2顆NAS,東西都會RAD+異地備份,不要說會突然掛了怎樣
而且411J跑的也不快,配這HD還OK

好像Synology還沒擺這種HD列入相容
外國論壇已裝在Synology DS1815+ and DS1515上
http://www.storagereview.com/seagate_archive_hdd_review_8tb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文章關鍵字
我也有相同的疑問....

有些藍光檔看完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NAS都快塞爆了..因為我有3部NAS 如果一部裝冷儲存硬碟用來存放影片檔,可以增加倉庫容量
又不會讓主NAS 塞爆

不知道各位先賢都怎麼存放冷資料呢???

謝謝
thunderbird wrote:我的NAS屬個人使用,使用量不高 大部分...(恕刪)


版大,請問一下

測試到現在
速度上,穩定上
都OK嗎
其實我覺得硬碟就是硬碟,沒有太大的不相同,
只要用途符合產品定位,那就是用買來使用罷了.

冷儲存的硬碟如果你去注意SMART,他各項預估都會掉得比較快,
但是只要顧的好,掉到1也不會如何,並不會發生所謂的0,那都是自己嚇自己.
真的要說使用習慣不好,我應該是全天下最差的人,但是沒壞過任何一顆硬碟.

實驗室有些主機用綠標當系統碟,三年了也是好好的,
就是丟在桌子上而已,根本沒人會去照顧它.
有時一跑就是兩三個月,熱到挺誇張的,但是依舊正常的很.
所以說穿了,其實就是不要買大容量跟新產品就對了,新的肯定沒好貨.

這顆筆電規格1T都這樣一年了,也是一切正常.

changpizz wrote:
其實我覺得硬碟就是...(恕刪)


所以大大的意思是

因為8TB是新產品
再觀望一下
hernanlin wrote:
所以大大的意思是因...(恕刪)


任何全新電子產品或晶片製程都是一樣的,一定是勉強能做到,之後才慢慢地改進提升良率.
不可能等到產品完全成熟了才販售,不然誰有這麼多錢拿來研發時候燒,
而且傳統硬碟現在也是跟SSD一樣,會有存取數據相互影響的問題了,

因為密度一直提高,data數據之間只會越來越近,
震動或其他造成偏移的可能,都會變成是大問題.
我寧可容量減半,但是碟片數量減少,或是拆成兩顆來存取,
這樣可用的通道數量等於是增加一倍(兩條SATA排線),風險也是等同減半.

儲存裝置不要一顆就過大容量,不然光是處理那些傳輸的IO,你電腦負擔就會超大了.
多顆像是C,D分開情況,D無論多忙碌,也不會讓系統出現不穩定.
電影院當入口只有一個人驗票時,進場的人就是要排隊,那要多大場地才夠用?
電腦的硬碟只有一個傳輸介面時,存取的資料也要排隊,那要多大的RAM才夠?


只要硬碟傳輸數據忙碌,電腦配備在高檔都會失去意義,
為什麼Intel會將X系列的記憶體通道數量,不斷不斷的去做增加呢?
當然是因為除了提高處理能力以外,分流也是一個最有效的概念.

無論是CPU DRAM SSD HDD,都永遠逃不離這個基本架構的概念的.
多核心,多通道,多碟片,說穿都是指這個含義.

補充另一點,只要一個商品穩定成熟之後,肯定是會進行成本評估,
所以那些賣得火熱的產品,反而變得越來越不應該去買了.
像SSD這產業裡,除了如Intel這樣的領導品牌外,基本上都是賣得好就換爛料.
地位才是它最主要的顧慮,能訂規則才是能決定市場關鍵,而並非是看到底賺不賺錢.

希捷這種有臉推出資料救援服務的品牌,為了讓你覺得多花有價值,那當然就要.......
我什麼都沒說喔!不過推薦大家看看這影片吧!(相信我,工程師真的是被迫的......)






01什麼人最多....當然是業代....看到誰說真話,他們就一定要攻擊.....
也因為市場必須如此,所以我們才扮演劊子手與醫生的雙重角色....
1. 這是SMR的硬碟在LINUX及NAS的支援還是的問號,不然都已經出來半年了,各家相容的新聞稿或是相容列表應該都出來了。
2. http://www.storagereview.com/seagate_archive_hdd_review_8tb 魔鬼藏在細節裡,同時對HDD做讀寫時速度及反應時間的曲線怪怪的..........





bfa wrote:
1. 這是SMR的...(恕刪)


從數據看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演算方式拆分程度比較激進,所以才讓連續寫入出現下降了,
但也是因為如此,才有辦法讓隨機這類應用的效能有提升,幾乎是套用了SSD演算方式的感覺.
SSD是為了顆粒寫入壽命,他是為了磁頭與碟片的平均.

另外發現讀取錯誤保證的部分,也顯得太低了吧?已經是不如SSD的程度了
Read Errors per Bits Read, Max: 1 per 10E14

Intel SSD 535為
Read Errors per Bits Read, Max: 1 per 10E15 SATA
Read Errors per Bits Read, Max: 1 per 10E16 M.2

SSD看久了,現在再回頭來看HDD反應時間,真的會認為是慘不忍睹....
changpizz wrote: 任何全新電子產品或晶片製程都是一樣的...(恕刪)


那假設,
如題目所以說的

4bay裝4顆Seagate 8TB
針對讀取

應該可以吧
hernanlin wrote:
那假設,
如題目所以說的

4bay裝4顆Seagate 8TB
針對讀取

應該可以吧...(恕刪)


誠如廠商所言, Archive hard drive 主要是用來做為 '冷資料' 用的, 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當需要重新寫入資料至硬碟時, 由於 SMR 技術的特性, 它必須更新的資料可能會遠比實際需更新的資料更多. 這也是造成寫入速度較慢的原因.

所以除非你的資料真的是主要做為備份之用, 不太需要再去更新, 或者在寫入效能上不是那麼在意, 那麼再考慮用 Archive Hard Drive 吧. 如果你已經讀過前面網友所分享的相關技術說明, 應該就很清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採用此種硬碟.

題外話:
SMR 技術看起來並非一個全新的技術, 小弟想起來以前 Apple II 軟碟保護技術, 當初也是利用所謂的半軌, 1/4軌, 利用軟體去控制軟碟機的讀寫頭, 讓磁頭在所謂的 1/2 track or 1/4 track 寫入資料, 但因為在複製磁片時, 因為 track by track copy 時, 所讀取到的資料是 "被污染" 的, 和原磁片的內容並不相同. 讓磁碟保護程式得以判斷是否為原版磁片.
FB: Pctine

小惡魔市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