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gate Personal Cloud 8TB開箱與規格介紹 |
Seagate新推出的Personal Cloud家用儲存裝置有1Bay和2Bay兩種硬碟規格。其中的2Bay機種中,有推出4、6以及8TB三種不同容量規格讓使用者可以選擇,而這次借測的產品,便是容量規格為8TB的2Bay Personal Cloud。

在外盒的背面可以看到這款NAS的幾個主要應用,像是電腦與行動裝置資料的備份還原、多媒體網路串流播放、雲端空間同步以及磁碟陣列等應用。

外盒側邊也有標示這款儲存裝置能夠支援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智慧電視以及遊戲機等多中裝置連結。

打開外盒就會看到這款機器的機身以及右邊的配件盒。

配件盒裡面主要是供電變壓器、四條不同規格的電源線以及一條RJ45網路傳輸線。

隨附的變壓器型號為ADS65BI-12-2,輸出電力規格為12V/4A。

Seagate新推出的Personal Cloud外型跟之前的Central Center有些不太一樣,因為是2Bay的機種,體積有比較大一些,而且整體的外型設計,也改為全黑的亮面上蓋搭配切割線條的設計,並且在前面板上也加入了新版的Seagate商標字樣。

在機身右側有加入了一個USB3.0傳輸埠,可以讓使用者外接儲存裝置來擴充容量,或是也可以接上印表機或是掃描器之類的裝置,讓區域網路內的使用者可以共享裝置。

機身背後採用了許多三角形切割設計的散熱孔,並且還有設置了電源開關、RJ-45網路孔以及一組USB2.0傳輸埠。

也許是為了避免落塵的問題,這款儲存裝置在底部設置了大面積的散熱孔,而且幾乎都是採用三角形的組合,就連四個角落的防滑橡膠墊,也都是三角形切割,算是蠻特別的機身設計。

從底部的標示貼紙可以看到,這款儲存裝置的內建的兩顆硬碟是泰國生產,而機身則是在China組裝。

Seagate這次在這款Personal Cloud儲存裝置上,直接設計了一個快拆按鍵,不需要任何工具就可以拆起機身上蓋,比之前的Central Center好拆太多了。或許會這樣快拆設計,應該就是為了讓使用者日後可以更方便更換更大容量的硬碟吧!

卸下上蓋後,就可以直接看到這款儲存裝置內建了兩顆3.5吋硬碟。

機身內搭載的兩顆3.5吋硬碟都是Seagate針對NAS產品所推出的NAS HDD,詳細型號ST4000VN000,硬碟容量規格為4000GB,生產地點為泰國。

但是好拆的部分就只有到硬碟為止了,若是要拆下硬碟上面的鋁蓋來看主機板的話,就比較麻煩一點,而且可能也會影響保固的問題,所以這邊並不建議使用者自己拆卸啦!不過,為了可以看到更詳細的硬體規格,小編還是會繼續拆到底,讓大家可以看一下內部的電路板以及晶片設計。實際看到這款儲存裝置的主電路板的尺寸並不大,大約只有10x10公分左右的大小。而在電路板的正面上,有設置了兩組SATA傳輸與電源傳輸埠,其中與電路板平行的SATA傳輸埠,會直接與1號硬碟連結,而另外一組直立式的SATA傳輸埠,則會利用一條轉接線與2號硬碟連結。

電路板的主要控制晶片都是設置在電路板的後方,並且還有加上導熱貼片來加強散熱效果。

卸下導熱貼片後,可以看到這款儲存裝置所搭載的處理器是Marvell針對嵌入式系統所推出的ARMADA 370 SoC整合式處理晶片,詳細型號為88F6707-A1 C120。在這款晶片中,內建了一顆ARMv7架構的單核浮點運算處理器,運作時脈最高可達到1.2GHz,並有搭配32+32KB的L1快取記憶體以及256KB的L2快取記憶體。

在這款晶片裡面除了主要的處理核心之外,同時也整合了DDR3記憶體控制器、I/O擴充以及加密引擎等功能。底下是Marvell官方提供的晶片架構圖,這邊也貼上來讓大家可以做個參考囉!

電路板上有嵌入了一顆SAMSUNG製造的K4B4G1646D DDR3記憶體顆粒,容量為1GB。

這款儲存裝置的有線網路埠,主要是透過電路板上內嵌的Marvell 88E1518網路晶片來控制,最高可支援至1Gbps的傳輸頻寬。

機身上所搭載的USB3.0傳輸埠,是透過asmedia 推出的ASM1042A控制晶片擴充。

首次安裝設定 |
第一次使用時,將裝置接上網路並開啟電源之後,直接在瀏覽器上輸入裝置的IP位址就可以進入設定操作介面。這款儲存裝置的設定介面,有提供中文介面,基本上只要跟著指示走就可以完成設定,

設定裝置的時候,有提供RAID 1或是RAID 0兩種磁碟陣列模式,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來選擇是適合的陣列模式。

這款裝置需要以電子郵件來作為登入帳號,接著Seagate系統就會發送一封認證信,將信上的確認碼輸入之後才算完成整個設定步驟。


資料存取操作 |
Seagate這款儲存裝置的操作介面,跟之前推出NAS或NAS Pro的介面差不多,都是採用圖示化的功能介面,畫面看起來相當簡潔,並且在主畫面上也會預設裝置管理員、下載管理、備份管理、APP應用程式管理、Sdrive以及Seagate Media等功能。

存取資料操作的部分,這款儲存裝置的網頁操作介面並沒有提供類似檔案管理員的應用程式,所以要存取裝置內的資料時,主要還是要透過網路芳鄰來存取硬碟資料。

除了直接透過網路芳鄰來讀取資料之外,Seagate還有特別提供了一個叫做Sdrive的工具軟體,開啟軟體之後,只要在軟體主畫面上輸入帳號與密碼,軟體就會在電腦端新增一個網路硬碟路徑,方便使用者從區域網路或是遠端網路環境來存取Personal Cloud儲存裝置內的檔案資料。

透過Sdrive登入帳號密碼之後,電腦端就會有一個Sdrive磁碟路徑,直接點選就可以瀏覽存取Personal Cloud儲存裝置內的資料,使用者不用再輸入IP或是開啟瀏覽器登入頁面,直接在檔案總管就能夠瀏覽資料,算是蠻方便的工具。

備份管理應用 |
這款儲存裝置針對備份功能的部分,有提供了電腦、Personal Cloud、同步以及NetBackup伺服器等備份應用。在其中的電腦備份方面,主要是可以在電腦端先安裝Seagate提供 Dashboard軟體,使用者便可透過這個軟體來同步備份電腦資料。

電腦端資料備份
Seagate提供的Dashboard備份軟體,有支援PC以及行動裝置備份功能,並且還有支援社群網站的資料備份,可讓使用者用來備份自己在Facebook、Flicr或是Youtube等網站的影音資料。

設定備份時,可以依照檔案類型或是指定資料夾來備份電腦資料。

目前Dashboard備份軟體有支援Facebook、flickr以及Youtube三個網站的備份,使用者只要登入自己的社群網站帳號,軟體就會自動下載備份網站上的影音資料。

Personal Cloud裝置備份
針對Personal Cloud裝置的資料備份,軟體內有提供了本機、雲端以及網路三種備份方式,使用者可透過外接硬碟、雲端空間或是其它網路伺服器來備份Personal Cloud裝置的資料。

雲端空間資料同步
另外,在備份管理內所提供的同步功能,主要是可以讓使用者選定資料夾,並將資料夾內容同步至雲端空間,

下載管理應用程式 |
系統預載的下載管理程式,主要功能是可以讓使用者掛載BT種子檔或是檔案連結。開啟下載功能之後,點選新增工作就可以直接掛載BT種子檔案或是檔案連結網址。

在設定頁面中,使用者可以進一步調整BT的上傳或下載速度限制,以免下載工具佔用過多的頻寬而影響到其它作業。

裝置管理員設定 |
裝置管理員頁面中,主要是提供了這款儲存裝置的一些基本設定,可讓使用者檢視硬碟運作狀況、新增使用者、網路、電源控制以及各項服務功能的設定操作。

新增使用者時,可以選擇新增本機或是遠端兩種不同權限的使用者,前者主要是在同一個區域網路環境的使用者,後者則是可以從遠端網路連結到這款儲存裝置。

建立使用者時,可以透過電子郵件或是直接新增的方式來增加使用者。

利用電子郵件新增使用者時,新增的使用者會收到一封Seagate系統邀請信件,點擊上面的開始使用便可以進入帳號密碼的設定畫面,之後使用者就可以透過網路連線至Personal Cloud裝置來存取資料。

一般使用者能用的功能並不多,只有裝置管理、下載管理以及備份管理三個功能。

裝置管理員頁面中,也有提供監控功能,可以讓使用者直接查看處理器、記憶體、網路、硬碟以及應用程式的運作狀況。

若是使用者在日後想要更改這款儲存裝置的磁碟陣列模式,則可以在網錄磁碟機的管理功能中來重新設定陣列模式。

更改磁碟陣列模式必須要先刪除整個磁碟區,所以原本的資料也都會被清除,建議使用者在重新設定的時候,一定要再次確認硬碟內是否有重要資料需要備份。

若是裝置上有接上其它的外接硬碟時,在儲存選單中就會看到外接硬碟的硬體資訊,當使用者需要移除硬碟時,最好能夠在這個頁面點選退出功能,以免硬碟內容發生讀取錯誤的情況。

APP管理中心 |
除了預設的幾個應用程式之外,在APP管理程式中,也有提供一些像是Elephant Drive、Plex Media Server、Word Pass或是ownCloud等功能應用程式,讓有需要的使用者可以自行下載擴充。

行動裝置多媒體整合 |
針對行動裝置的部分,Seagate在Android與iOS系統平台的行動裝置或是LG與Samsung的智慧型電視,都有提供一個叫做Seagate Media的多媒體應用軟體,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使用行動裝置或是透過智慧電視來瀏覽儲存在Personal Cloud內的多媒體資料。因為Android和iOS的軟體功能都大同小異,這次就先用Android平台的Seagate Media來介紹。
實際使用時,軟體會先自動搜尋區域網路內是否有Seagate的儲存裝置,若是行動裝置跟儲存裝置都在同一個區域網路內時,軟體就會自動連線。若是行動裝置是遠端網路環境的話,也可以透過遠端存取功輸入裝置的帳號密碼,這樣就可以從遠端網路連回家中的Personal Cloud。


Seagate Media軟體會將儲存裝置內的檔案分類成視訊、相片、音樂以及文件幾個分類,讓使用者可以直接點選瀏覽。另外,軟體內一樣也有提供資料夾瀏覽模式,可以直接瀏覽裝置內的資料夾內容。


瀏覽相片檔案時,基本上會有縮圖顯示模式,不過若是檔案太大的話,似乎要一段時間才會正確顯示縮圖。直接點選相片就可以放大瀏覽,或是以投影片方式來放映照片。


使用投影片功能放映照片時,不僅可以自己選擇過場特效以及照片切換時間,還可以加入背景音樂增添播放情境。

在這個軟體內有內建音樂播放器,直接點選音樂檔案就可以開始播放。


至於影片播放的部分,軟體內一樣也內建播放器,並且也可以支援mkv的檔案播放,但實際播放時,這個軟體似乎沒辦法支援DTS音效,而且也沒有辦法掛載字幕,感覺功能稍微少了一點,若是可以讓使用者選擇自己要用的播放器,或許會更方便一點。

傳輸效能測試 |
看完軟硬體的介紹之後,最後就來實際測試一下這款儲存裝置傳輸效能表現吧!。這次會分別測試這款裝置在RAID 1與RAID 0兩種磁碟陣列模式時的效能表現。實際測試時,會使用兩個資料夾,其中一個是容量約16GB單一壓縮檔,另一個資料夾則是包含1387個相片檔案,總容量也差不多是16GB。測試的方式,主要會透過網路芳鄰來傳輸檔案,並且會分別測試從儲存裝置傳輸至PC和從PC傳輸至儲存裝置時的效能表現。底下是這次電腦端的硬體零組件清單,先給網友們做個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7-6700K
主機板:技嘉GA-Z170X Gaming 7
硬碟機:OCZ VECTOR 150 240GB固態硬碟
記憶體:金士頓DDR4-3000 4GBx2
電源供應器:技嘉ODIN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64位元專業版
RAID 1模式時的效能測試 |
單一大檔傳輸測試
實際選取檔案大小約16.7GB的單一壓縮檔從電腦端傳輸至儲存裝置時,傳輸速度大約可以達到76MB/s左右。

接著軟體選取同一個檔案大小的單一壓縮檔從儲存裝置傳輸至電腦端時,傳輸速度大約是60MB/s左右。

多檔案資料夾傳輸測試
實際選取一個檔案數量1387個,總容量約16.8GB的資料夾從電腦端傳輸至儲存裝置時,傳輸速度大約是20~60MB/s左右。

接著選取同一個資料夾從儲存裝置傳輸至電腦端時,傳輸速度大約是50MB/s左右。

RAID 0模式時的效能測試 |
單一大檔傳輸測試
實際選取檔案大小約16.7GB的單一壓縮檔從電腦端傳輸至儲存裝置時,傳輸速度大約可以達到80~85MB/s左右。

接著選取同一個檔案大小的單一壓縮檔從儲存裝置傳輸至電腦端時,傳輸速度大約是60~75MB/s左右。

多檔案資料夾傳輸測試
實際選取一個檔案數量1387個,總容量約16.8GB的資料夾從電腦端傳輸至儲存裝置時,傳輸速度大約是30~70MB/s左右。

接著選取同一個資料夾從儲存裝置傳輸至電腦端時,傳輸速度大約是60~80MB/s左右。

試用總結
就儲存應用方面來看,這款儲存裝置的設定操作算是蠻容易上手,即便從遠端連線,也只要透過隨附的Sdrive軟體就可以存取資料,瀏覽方式就像一般瀏覽本機硬碟一樣,也不需要太多複雜的設定,對於剛接觸網路儲存設備或是只有單純資料儲存需求的話,Seagate這款Personal Cloud在實際使用上,應該都還蠻容易操作。不過,在多媒體應用方面,雖然Seagate針對行動裝置有提供專屬的APP應用程式,但在影片支援的部分,感覺還不是很完備,而且沒辦法直接呼叫第三方軟體來播放影片,也是比較可惜的一點,或許之後改版的功能會更完備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