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閒來無事把古董級的Creative PCI128 Digital使用CT5880晶片拿出來測試有沒有壞掉使用HD595當試聽居然發現無論是定位或是音質居然都比ICEMAT/5H V2 USB使用CM108晶片的音效卡好測試音質用水晶音樂的CD 測試定位用CS一個八年多前的產品居然有如此表現難道是我的耳朵有問題嗎?還是有什麼因素造成呢(驅動均有灌)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內建的就是會叫的怪獸啊......。我還有過ISA卡聽起來比現在最新的Creative卡王還要好聽的聲音經驗呢.......,那麼花錢買了不是該切腹滷大腸嗎.......。言歸正傳,那種可能性絕對是有的。
音效卡可分兩部份,一半是數位、一半是類比,早期音效卡數位部份單純,所以類比輸出會多下點功夫,比較好是可能的。現在音效卡數位音效多,數位規格變高,什麼 96/24 bits 算什麼,還有 192/24 bits 的,可是類比輸出卻走下坡了,也許是因為分工的關係,會用好的數位直接就乾脆輸出給 decoder 來解就好了吧 XD
其實我有點模糊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耳機或是音響只能接收到類比訊號一直提升數位訊號的原因是為什麼數位的音效是CD-ROM的數位訊號輸出接至音效卡上的內接式數位訊號輸入RCA接口/光纖如果使用耳機最後還是使用3.5接頭來變類比訊號輸出不過最近似乎喇叭都可以使用光纖來成為訊號源是否就是因為數位訊號越來越普及的原因?在僅使用耳機的情況下(或是一般3.5接頭的喇叭)無論數位訊號有多高階這些還是走類比輸出的 數位訊號在輸出到耳機前還是會轉成類比訊號再由耳機送出聲音?這樣對嗎?
014.Shian wrote:其實我有點模糊了如果...(恕刪) 音效卡要發聲,最終一定都要轉成類比輸出,因為我們的耳朵只聽的到類比信號。但是,因為數位化有保存容易的優點,以前的類比裝置如錄音帶、LP等,時日一久就會發霉、氧化等等問題,導致聲音的保存不易,所以數位化是必要的。但是 CD 規格定的並不算好,44100Hz / 16 bits 的音質其實很一般,在 10 年前就已經發展的差不多了,極限已到。所以,數位化就會往更高階、更細緻的方向走。以 DVD Audio 跟 SACD 規格來說,都比 CD 高,192Khz / 24 bits 的規格,其實目前還沒有完全發揮。提高數位規格對音質來說應該是正面的,但是類比輸出的部份,似乎也有 M 型化的趨勢。在數據取勝的現在,不少音效卡著重在數位的部份,類比要做的好,增加成本不說,也不一定能做到人人滿意,這也是有不少高階耳機會用耳機擴大器最大的理由 (怪物級的耳機如 K240 DF、K1000 就別提了,沒有任何音效卡可以直接推動).所以在高階應用來說,現在這些音效卡其實是真要聲音好,line 輸出加耳擴,甚至數位輸出給高階 DAC 再接耳擴.一般音效卡的類比輸出,則是慢慢傾向有聲音就好,可以推的動低階耳機就可以的傾向。耳機討論可以參考 www.andaudio.com. 小心,裡面會吸引敗家 :p
再補充一下.音效卡中數位跟類比之間的轉換,是靠 DA 轉換器 (晶片),比較好的音效卡,大多會提供數位輸出,就是輸出給外部解碼器,這部份絕對性的影響了聲音的好壞,可以說佔了一半的重要性。另外一半,就是類比線路的擴大器 (提高訊號強度、增加電流供應).一般音效卡的 DA 水準其實還不差,通常都是死在類比擴大器。目前的音效卡類比擴大晶片都是低電壓、高電流,推耳塞或一般靈敏度較高的耳塞或耳掛式耳機尚可,推 HD590 這種大型耳罩就沒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