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記得去年在淘寶看到AC這款新的12cm薄風扇,後來終於由代理商引進台灣了。

他或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不過前個禮拜AC新的14cm薄風扇也發新聞稿準備上市了,代理商請加油趕上啊!

AC目前的薄風扇只有P系列,而且也只限於次高規的PWM PST分接版本,相比標準厚度的P12風扇有Silent、Standard、PWM、PWM PST、PWM PST CO等眼花撩亂的5種規格,P12 slim大幅度簡化使用者選時的難度,這點必須給...讚...(吧?)

包裝與自家其他風扇相同,採用藍色外觀的緊湊紙盒。目前AC無光風扇代理商都比照原廠提供10年保固。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背面除了代理商貼紙外,就是線上說明書QR-CODE,看多了AC產品都習慣這簡約做法了。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內容物也不意外的只有風扇及螺絲,但這次附的螺絲不再只有常見的攻牙螺絲,多了一組2cm長的粗牙螺絲,這對AC可是相當大的進步啊!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P12 SLIM 為PWM PST版本,提供1分2的電源接頭,方便使用者串接多顆風扇又不會佔用太多主機板風扇接孔。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P12 SLIM外觀跟P12幾乎一模一樣,相同的框體、相同的鐮刀狀扇葉及數量、螺絲孔周圍沒有減震設計,只差別在厚度從2.5cm縮減為1.5cm。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雖然依個人體感P12 SLIM的震動抑制不錯,高轉速時沒有明顯晃動,有沒有減震墊似乎不影響,標準厚度的P12沒給減震墊也還是賣翻,但就是那個奇摩子...(哇這個詞有夠Old Scool)。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差不多介紹完了,準備進入測試環節。只有一個P12 SLIM有點孤單,那就抓上貓頭鷹NF-A12x15及利民 TL-C12015一起吧。

可能有人想問怎麼沒有鐮刀廠最新的疾風丸薄扇?不要問,問就是沒錢買。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貓頭鷹除了有信仰加乘還有高大上的裸露軸心,利民也是除了身為價格殺手一家的成員,也提供了厚實的減震墊,AC在這裡的確略顯吃虧。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前面沒有介紹到P12 SLIM的規格,這裡補上且一併跟貓頭鷹及利民風扇比較。
規格上都是貓頭鷹的NF-A12x15領先,P12領先的只有轉速跟價格。不過貓頭鷹其實也只是贏了面子,規格都微幅領先但價格可是實打實的別人2倍多。

註1:貓頭鷹風扇可能還有顏色的幸運加乘,這隱藏規格也應該納入但我找不到地方放。
註2:這顆利民TL-C12015為AXP-X67散熱器配的風扇,轉速1800RPM比市售版1500RPM還高。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首先進行轉速跟噪音測試,測試方式大致與先前測銀欣鯊魚扇差不多。因為3款風扇都用一樣的方式跟標準,所以就只放AC的測試側寫供參考。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一樣使用華碩Fan Xpert 4紀錄每10% PWM的轉速跟噪音數據,並整理如下表。
雖然AC扇標示噪音數據比貓頭鷹差,但實測P12 SLIM是3款風扇中最安靜的,利民則是從測試開始就明顯比其他風扇大聲,但相對風量體感也是最大的。

註:測試環境、儀器及方式非專業,所得結果僅供本次測試參考,勿套用到任何其他環境。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轉速與噪音無法完整展現一個風扇,所以接著上機測試效能!搭配散熱器為利民老古董AXP-100下吹式散熱器及老面孔i7-10700K,散熱膏則使用AC的MX-5。

使用下吹式散熱器而非塔散是考量薄風扇一般都用在空間及散熱能力受限的環境或機殼上,而這種環境或機殼一般也不會使用巨型塔散或水冷。不過不知是否勝限於散熱器效能規模,一直壓不下i7-10700K的溫度,所以最終只將頻率設定為全核4.7Ghz,電壓1.2V,且燒機時勾選CPU + FPU兩個選項以降低負載。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燒機溫度共測試兩個環節,一是固定噪音在52BA時的風扇解熱能力,以及轉速固定在約1800rpm時的風扇解熱能力,以求3個風扇的測試基準盡量相同。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測試結果如下表,都是燒機5分鐘後記錄8顆核心的溫度並取其平均。

同噪音時P12 SLIM轉速最高,實際效能反而墊底,沒有取得領先。不過其實測試結果落差不大,幾乎是可以忽略的差異。

固定轉速下P12 SLIM效能就落後,與最低溫的利民C12015差了4度多。但是P12 SLIM是裡面最安靜的,噪音大小也明顯與其他風扇有落差。(其實從上方折線圖就可看出端倪)

薄扇新選擇 ARCTIC P12 SLIM PWM PST

溫度測試小結

AC相當安靜,但散熱能力落後且轉速比其他風扇都高,不曉得是不是白轉了。利民風扇噪音大但散熱能力最好,貓皇頭鷹夾在中間笑看你們這些庶民在那邊爭鬥。

結論

以測試結果來說,AC P12 SLIM真的相當安靜,適合追求靜音或非極限使用的玩家選用。利民散熱能力天花板較高,但一般使用應該會覺得略吵,需要額外花時間調教PWM設置才能保持靜音,不像AC幾乎可以裝了直接用。

除了貓頭鷹的兩款價格都不高,但AC價格還更低一些且有更長的10年保固,你還能不心動嗎?

本文同步發表於個人網誌
https://ohmy-bear.blogspot.com/2022/06/arctic-p12-slim-pwm-pst-12cm.html
其實你看最大風壓是不準確的, 因為是放在鰭片上,
所以實際吹出去的風壓多半是對應CFM在10~30區間。

例如下圖: 最大風壓幾乎一樣,轉速也一樣,但CFM在10~30區間是不同的。


再者,風扇愈薄,葉片受限,風壓愈難做高,自從懂這個道理後,厚度20mm以下的薄扇我都不買了。

想要預估風扇的效果,你可以去找官方要測試報告;
但依我的經驗,
聯絡這些品牌的客服,想要拿到ADDA、 Delta 官網上那麼詳細的測試報告,
最終結果是門都沒有,頂多提供一些無關痛癢的零星數據。
(或許你的運氣會比較好吧。)

資料不給,還賣那麼貴,只靠外型和炒作噱頭來吸引消費者,
若不是蓄意騙外行人那會是啥意思?

diy市場上的各散熱品牌的風扇,我以後不會再考慮購買了,
因為給的數據完全是在欺騙外行人,不如挑有公信力的專業風扇大廠的產品。
夠安靜,保固好,串聯起來製造空氣流動很有用。期待 14 公分版上市。
ohmybear wrote:
同噪音時P12 SLIM轉速最高,實際效能反而墊底,沒有取得領先。不過其實測試結果落差不大,幾乎是可以忽略的差異。

固定轉速下P12 SLIM效能就落後,與最低溫的利民C12015差了4度多。但是P12 SLIM是裡面最安靜的,噪音大小也明顯與其他風扇有落差。(其實從上方折線圖就可看出端倪)


P12 SLIM 的轉速最高,可是風壓、風量的表現都不怎麼樣,這就是葉片設計的差異。

風量 x 平均氣體震動量 = 噪音總值
P12 SLIM 的風量最低,雖不知平均氣體震動量為多少,但噪音值最低是合理的,
相比之下,那個高轉速就顯得無意義。

P12 SLIM 賣330元,NF-A12x15 賣830元,TL-C12015賣400元,
如果不是特別在意外觀,我認為去買山洋、delta、adda的風扇還比較值得。
Ja100cky
如果你說的那幾家也有16mm以下厚度的也行,不然白搭,我的ITX機殼+我的散熱器 風扇就只能選16mm以下的..,然後你說的這幾家個人用戶買的到? 還是只能B2B
ohmybear wrote:
記得去年在淘寶看到AC(恕刪)


沒特殊原因不用用薄扇啊,效果差很多
原來的P12就非常好用了
eanck wrote:
其實你看最大風壓是不(恕刪)


ARCTIC有給P/Q Curve阿,官網隨手找就有了,或是去跟代理商要一下也有,e大是要這種數據嗎?

eanck
https://www.arctic.de/en/F9/AFACO-09000-GBA01 我翻來翻去就是找不到,是藏在哪個項目中?
KonatA彼
E大這個連結中,最下面有一個"SPEC SHEET pdf"按鈕,pdf裡面就有P/Q圖片囉,其他有些會多一個"Manual"按鈕,也會放在裡面
eanck wrote:
P12 SLIM 的(恕刪)


我個人覺得看數據不如看實測結果,不然我也不用花時間一個個測了。
而且本次測的是12cm薄風扇,薄風扇本來就是空間受限時才會選擇的,一般人買標準風扇就好。
不曉得山洋、delta、adda都有提供薄風扇的選擇嗎?有的話一般消費者是否容易購買呢?

還有保固、價格等問題...
如果山洋、delta、adda這些風扇這麼無敵的話,貓頭鷹A12x25或其他自稱高階風扇其實都不用賣了對吧?

或著換句話說,為什麼山洋、delta、adda這些風扇廠商沒有三分天下?而是像現在這樣百家爭鳴?
就像你說的:"如果不是特別在意外觀",認真思考就知道人百百種,每個在意的點都不同...不只是外觀這一點
ohmybear wrote:
我個人覺得看數據不如看實測結果,不然我也不用花時間一個個測了。

你懂得看數據,就會少走很多冤枉路,當然前提是數據是可信的,不是灌水的。
所以我只看專業風扇大廠所公布的數據。


ohmybear wrote:
而且本次測的是12cm薄風扇,薄風扇本來就是空間受限時才會選擇的,一般人買標準風扇就好。
不曉得山洋、delta、adda都有提供薄風扇的選擇嗎?有的話一般消費者是否容易購買呢?

它們的官網上有資料,你可以用"厚度"去搜尋,
delta確定有,AFB0912系列就是,
其他兩牌應該也有。

台達:
https://www.delta-fan.com/catalogsearch/advanced/result/?p=3&q=1&size_dimension=5641&sku=&static_pressure=&voltage_rated=5701

山洋:
https://products.sanyodenki.com/en/sanace/search/?t14_1=&s16=&c1=on&t1_1=92&t1_2=97&t2_1=25&t2_2=76&c3=on&c3_2=on&t5_1=1750&t5_2=14900&c6_1=0&t6_1=0.580&t6_2=5.800&t12_1=20.50&t12_2=205.00&c7_1=1&t7_1=13.10&t7_2=1950.00&t13_1=0.053&t13_2=7.830&t8_1=17.0&t8_2=81.0

建準電機 :
https://www.sunon.com/PRO_SEARCH.ASPX?cid=6B9C001E76E4A138&oid=6B9C001E76E4A138

ohmybear wrote:
還有保固、價格等問題...
如果山洋、delta、adda這些風扇這麼無敵的話,貓頭鷹A12x25或其他自稱高階風扇其實都不用賣了對吧?

因為沒有經銷商願意鋪貨,不然我認為這些diy風扇小廠還真的不用出風扇產品了。
如果diy風扇小廠乖乖提出p-q curve,消費者去比對一下就知道優劣,
最終結果不是diy風扇小廠只能打價格戰、外觀戰,就是找專業風扇大廠去搞貼牌。

ohmybear wrote:
或著換句話說,為什麼山洋、delta、adda這些風扇廠商沒有三分天下?而是像現在這樣百家爭鳴?
就像你說的:"如果不是特別在意外觀",認真思考就知道人百百種,每個在意的點都不同...不只是外觀這一點

因為當你研究過每一款產品的p-q curve、噪音、轉速、壽命、葉片形狀 之間的關係,
就會發現每一家的產品都差不多, 但有時你能發現a廠的 aa型 完美輾壓 b廠的 bb型,
或者是 a廠的 a1型 完美輾壓 a廠的 a2型,
這時你就不會去選這種明顯比較爛的。
(我光是研究台達一間,就發現了幾個這種情況,當然也發現其他公司的平均水準如何。)
Nebuchadnezzar
都一樣是台達數據當然可以互相比較,不同廠商測試條件不同數據是要怎麼比?
eanck wrote:
P12 SLIM 的(恕刪)

很難找嗎???
說了一堆大道理結果連查個資料都不行,查不好好查,沒去要就說不敢給,還好意思說"蓄意騙外行人"
廠商數據要是管用就不需要一堆人費時費力的在那邊上機實測寫文
說這麼多怎麼不來點上機實測的溫度/噪音來佐證你的說詞?
自己的發文槓不過癮還跑來別人的文章抬槓
山洋、delta、adda、nidec、SUNON這些風扇製造商的主力客戶都是廠商
你口中的diy市場的那些才是消費端的品牌,其中一些風扇還是上面那些製造商代工的
工業客戶大量採購會要求製造商多提供一點數據很正常(一個消費者隨口問問人家會理你?)
一般消費者誰跟你看P/Q Curve,大多數還是價格外型取向,最多就是再看看國內外的review
兩者本來就不該混為一談




想要9公分自己寫信去要......
Nebuchadnezzar wrote:
很難找嗎???
說了一堆大道理結果連查個資料都不行
還好意思說"蓄意騙外行人"

請問你是在官網的啥頁面找到的?
如果藏的太深太難找,那是官方的問題,問題不在消費者身上。

以noctua來說,偶爾會出現幾款產品在不相干的頁面中,
https://noctua.at/en/nf-a12x25-performance-comparison-to-nf-f12-and-nf-s12a
但若要從產品介紹頁片直接找到p-q curve,不好意思,我沒看過。
p-q curve藏成這樣是啥意思?
再者,每一款風扇都有主動公布嗎?
如果只主動公布零星幾款,那有啥意義? 又為什麼只選那幾型公開?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 ARCTIC官網上,不對嗎?

你以為你今天能輕易向官方客服要到 p-q curve是你很厲害嗎? 還是官方一直都很大方?
你錯了,我在10幾年前就開始去要,在當時你看看他們理不理你,
後來我多次和外國玩家交流,他們意識到看 p-q curve來預判風扇性能的重要性與便利性,
並也開始去找客服要 p-q curve,
歐美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可是遠勝台灣,爾後這些賣風扇的才開始妥協。

所以我說"蓄意騙外行人"非常有道理。

Nebuchadnezzar wrote:
廠商數據要是管用就不需要一堆人費時費力的在那邊上機實測寫文
說這麼多怎麼不來點上機實測的溫度/噪音來佐證你的說詞?

你怎不承認你不懂得看數據來預判性能呢?
又或者你怎不承認你不懂得看鰭片陣列來預判需要怎樣的風扇性能呢?

Nebuchadnezzar wrote:
自己的發文槓不過癮還跑來別人的文章抬槓

你怎不說你害怕當多數消費者都知道要看p-q curve,都會要求diy廠公開p-q curve時,
當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求品牌、不再盲從聽信炒作輿論時,
某些人就沒有發揮的空間了?

我宣導要看p-q curve這個核心關鍵,有問題是嗎?

Nebuchadnezzar wrote:
山洋、delta、adda、nidec、SUNON這些風扇製造商的主力客戶都是廠商
你口中的diy市場的那些才是消費端的品牌,其中一些風扇還是上面那些製造商代工的
工業客戶大量採購會要求製造商多提供一點數據很正常(一個消費者隨口問問人家會理你?)

這些專業的風扇製造商絕大部分都會主動公布細節,
並將資料放在網站中相對較容易找到的位置,因為難找就可能流失潛在客戶。
你哪一隻眼睛看到我在嘴風扇製造商了?
如果沒有,你是在故意抹黑我囉?

Nebuchadnezzar wrote:
一般消費者誰跟你看P/Q Curve,大多數還是價格外型取向,最多就是再看看國內外的review
兩者本來就不該混為一談

如同我的前述,你認為近年來國內外的review偶爾會出現自測P-Q Curve會是啥因素?
因為懂P-Q Curve的消費者會增加,同時這些網站也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來彰顯他們專業和差異性,
不然怎們吸引信眾?
這些觀念我在好幾年前都有投書到多個英文的評測網站,建議他們追加這個項目。

============================
正好借你的圖來用:


最大風量約 28 cfm,
最大風壓約1.1 mmh2o,
只要有這張圖,我們不管他轉速如何,因為轉速是原因,風量風壓是結果,
內行的人可以憑結果知道他能用在甚麼場合。
你告訴大家,這風扇優秀嗎? 適合啥用途? 有沒有比他優秀的產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