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寬不等於雲端, 有錯誤觀念的人還真不少

zeebra wrote:
我目前是還沒用過of...(恕刪)


專業!!
以後雲端服務應該都會朝著AMAZON這個方向走吧
向我們買軟體要錢是一樣的意思
只不過他們現在提供的是一個平台(雲)
1983年,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提出「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bahbah bahbah bah

2010年3月5日,Novell與雲端安全聯盟(CSA)共同宣佈一項供應商中立計畫,名為「可信任雲端運算計畫(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From:Wiki:雲端

ksc91u wrote:
一堆人搞不清楚client-server跟雲端有什麼不同...
幾十年前x11就可以透過網路運作了...為什麼他是client-server不是雲端...
ftp也是雲端,ptt也是雲端...雲那麼多,難怪這幾天一直下雨。

想請問您,您心中的雲端定義是什麼?
或是說您有所本,雲端的架構為何?

小弟我滿想瞭解一下,您眼中的雲是什麼雲??
頻寬不等於雲端, 有錯誤觀念的人還真不少 沒錯

但光纖不等於寬頻 這點你也要知道

FTTH 不等於 FTTB

也對 灣基礎建設做好 不見得會有人來投資

到是你說現在的(寬頻)環境 來台投資的一定不會少


台灣還是做非常傳統代工產業就好
何需做好基礎建設 根本沒這個必要
沒網路一樣能活 有網路反而資訊太多太雜

台灣還是做代工 朝九晚五不需要 分三班加班才重要 忙到沒時間上網(這個時代快來了)









我個人是覺得雲端只是個商人吃飽太閒的一個『行銷模式』

大家想想,當以前個人電腦濫的時候...
你要做什麼事,是不是就是把你要算的資料傳給大型主機(超級電腦)
然後主機算完在回傳給你

十幾年前就是這樣

那請問現在又有什麼不同了!?
---
老調重談,雲端可以做很多事
可是不是像現在這樣用

台灣媒體真的什麼事都可以扯到雲端...搞的什麼東西都要雲端開頭(雲端XX)
我讀資工的老師連講都不講,當初這名詞出來還以為是很新的技術
去看了相關介紹...
不過就是把以前的做法套上個新的名詞

有差嗎!??!?!?!
而且小弟我一直很好奇...

為什麼台灣只有中華電信獨大
台灣一堆電信業都要跟中華電信租電纜來賣他們的服務

難道沒有外資想來台灣架電纜嗎!?
國家要發展最需要什麼....交通運輸
如果台灣幾十年前沒建中山高只有幾條小省道 哪來的經濟奇蹟?
今天你們說要把台灣搞成世界雲端中心高科技島
結果網路頻寬只有10M/2M...哪間白癡公司會在這裡投資
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如期交到客戶手上...誰要買你的產品?
theonlyone wrote:
不是看影片是類似這樣...(恕刪)


我同意
基本上 我也利用同樣的方式
我把電影檔案 丟在家用主機上
但是因為有時在家裡想看電影 例如床上~~沒電腦螢幕
我利用iphone的軟體
經過無線網路 控制家裡的主機 直接把電影轉檔
即時傳送到我的iphone上讓我觀看

這樣我可以不必電影檔放在iphone 也不必事先麻煩的轉檔
只要利用網路連線 控制主機即時轉檔傳送 就可以讓我在iphone看電影

所以基本上頻寬與主機我覺得是蠻重要的~
雖然我支持某些你的講法

不過,雲端如果只代表可以在遠端/雲端進行運算再下載下來,我該說甚麼好呢?用了這麼多年的電腦,大概擺脫不了所謂 server 跟 client、上傳跟下載的概念吧。

雲端運算也不是只指 Computing 的部分,所謂 computing 也可以泛指包括 computing 所需要的傳輸部分。

P2P 可以說是雲端的其中一個雛形,雖然 P2P 其功能大家比較注意在傳輸方面,但要傳輸還是要有設備、有設備就會多多少少有運算的部分。

雲端發展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設備都是雲的一部分,在理想的國度裏面,頻寬跟運算的 power 可能都不太分你我 (就像目前 P2P 一樣),或者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計算 運算跟頻寬的運用,再進行計費 (計費可以是收費或者 付費)。每個設備都會有一個運算的最高總量,可以自己用 也可以借別人用,頻寬也是一樣。當你用別人的頻寬跟運算 (例如 你借用我的設備進行運算,然後用我採購的頻寬下載檔案,我可以向你收費。)

知識是活的、未來概念是未定的。




就我最近這一兩個月看下來的結果
一般再吵著國外如何如何,舉例韓國或日本還是香港等等..而台灣的網路又貴又慢的網友們,大多是一般的使用者居多
不可否認比較重度的上網族,也包含我在內,對台灣網路環境的收費與服務已經累積到了某種程度的不滿
但這比較屬於權益的申張而無關於技術層面

可是申張權益的網友們,卻讓人有種變相提倡技術論點的錯覺
也難怪有會有另一派技術與實務導向的網友,會對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有點反彈
兩派人馬在討論上,往往都是會卡在認知上的差異而無法有所交集
其實兩邊想說的都雖然都看起來都是同一件事,但實則從 "感性" 與 "理性" 上的觀點不同而產生分歧

最後,大多數的文章就淪為像我這篇一般的嘴炮文罷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