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大好,小弟(也不小了3X歲以上)念在職研究所電機系.(國立科大,不便透露)
最近在跟指導教授討論關於論文的事情,
老師是有訂定題目給我是關於電動感應機相關的;
可我突發奇想,想說小弟從80286時代玩電腦硬體到現在,
目前家裡現役的是i7-2600k的主機.
想說超頻這方面相關技術與活動已經行之有年,於是跟教授討論能否拿來做論文;
但教授認為說這比較偏向技術性專題報告.....不是很願意接受.
unless我寫的內容必須要有學術性的價值存在,可所謂的學術性價值又如何去判定?
查了台灣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也沒有人寫到這一塊,所以我才覺得我更應該把這論文寫出來
多少會有所謂的參考性跟價值性存在(但也或許沒價值吧)
是否這"超頻技術對電腦性能改善與分析"真的上不了當論文的檯面?
希望各方大大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及意見,或提供研究方向讓它真的能寫成一篇論文.
小弟先受教了,謝謝各位.
ps.俗話說,高中職的學業就是把艱深的東西講的簡單明嘹,研究所的學業就是把簡單的東西講得非常艱深.
只是對電腦組件規格以及運作原理和參數設定一定要有操作經驗跟熟悉度...
小弟過往常常參加各廠商的發表會或是技術研討...
也有實際參與過幾項國內外賽事...
只是幾個關鍵的問題導致 超頻這項算是一種針對電腦的極限運動...
並非人人皆可參與...
幾個問題點給你參考...
1.超頻之後所帶來的系統不穩定性 需要重複不斷的修正各項參數 且並非一組設定值就是一定不會出錯的設定值...
2.超頻之後所增加的熱功耗...不符合效益成本...
3.並不是每個USER都懂CPU各項參數調整或是記憶體參數調整...
4.在目前製程進步 以及 消費者產品空間需求上...大家都是希望東西越來越小...能ALL IN ONE就是全部都在一起...所以...通常針對超頻所開發出來的不管是主機板或是顯示卡...因為撘載附屬組件的問題...或是散熱器設計...產品體積還是很大...
5.有關超頻組件的體質問題..不是每個CPU或是記憶體都是雕阿 神條...所以...也並非人人都可得一個超頻最理想的體驗以及效果...
如果 大大有興趣...建議你可以先去HWBOT這個網站 先去參考一些當前世界紀錄以及這些參賽者所使用的配備 以及 我們參賽 所使用的軟體...了解一下 超頻的目的跟需求...你應該會有一些新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