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大大的熱情詢問,小弟墨跡未乾,就有各位大哥的關切,原本上星期五晚上敲好的文章,振筆疾書,口不絕吟,手不停批,卻在最後按下確定鍵的那一剎那,啊#$%... 林老師,系統卻說小弟不能post。面對各位殷勤的回應,小弟本應挑燈夜戰,將回應重寫一番,馬革裹屍本是應有的歸宿,卻因太座有令,回家奉養高堂,致遲至今日回應,請大大們見諒。

話說上回陽明山爆走已是今年2007-10-2的事了,後續實驗是以破百騎乘為gating,其餘小成微善就不列入實驗記錄。一次成功只能算是僥倖,若有二次成功可算是運氣,一旦連續超過三次成功,以中國人所言三者為多 (絕非三隻小豬),此counter measure必然有效。後續的實驗已超過三次,不然小弟今日必然抱璧向偶,遠走他鄉,不敢po文啦!!

第一次試驗: 2007-10-27,路線: 新竹空軍醫院 --> 寶二水庫 --> 北埔 --> 五指山 --> 南庄 --> 向天湖,
來回一共120Km。不時重踩,惡操,抽車,爆缸,腿軟,吐舌,暈眩..etc。就是不見滷肉左膝發作的任何跡象。

第二次試驗: 2007-11-24,路線: 環苗栗100Km縣長盃。繞一圈一共100Km,一路迴轉圈90 - 100rpm,不時領騎集團,除了口渴肚子餓,滷肉左膝仍不見疲態。

第三次試驗: 2007-11-30,路線: 新竹關西 --> 羅馬公路 --> 明池 --> 宜蘭牛鬥,一共108Km。一路只見白日高懸,天清如洗,車風撲面,順便跟兄弟們在巴陵--明池段尬了一番,上了明池大家煮羊肉爐真happy,金杯汝共飲,白刃不相饒。滷肉左膝依然振作,毫無怨言。

當年左膝似弱柳扶風,不堪一擊,現下已然今非昔比。而遍訪名醫只得唯一結論,多休息。不愧是名醫,反正醫不死人。不如靠自己,人活百年終究一死,就算葛屁也要葛得明白!!您說是嗎?

以下圖片皆是小弟上網時節錄下來的,並非原著,若涉抄襲之嫌,此為轉載貼圖請網友見諒。首先說明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的病因:
膝蓋受傷保養方法(轉貼文章)

髂脛束與膝蓋間有一層薄膜液,作為其與膝蓋間的潤滑。
1. 膝蓋過度使用。膝蓋伸直與彎曲會容易使得IT band與膝蓋的相對位置改變.
2. 退化性關節炎因為踩踏迴轉時,膝蓋不是直上直下,
更容易出現IT band friction syndrome.

膝蓋受傷保養方法(轉貼文章)

髂脛束 (IT band)
一條很長很粗的韌帶,從脊椎骨一路貼著股骨 (大腿骨)連到脛骨 (小腿骨),
主要功能是讓大腿小腿能有效的link。
先天髕骨若過於突出,讓膝蓋端的韌帶需要更大的張力,也較容易造成摩擦。

發生IT band friction的前兆:
1. 此處會有酸酸的感覺。
2. 會感覺韌帶往上移位。
十分鐘內立刻疼痛,只能提前下庄

膝蓋受傷保養方法(轉貼文章)

由此圖可推知:
1. 股四頭肌因為過用力而有收縮現象,讓拉扯力量多半分布在IT band,
使其過於疲勞變薄,摩擦膝蓋
2. 若股四頭肌過於強壯,而內側肌肉相對較weak,使得肌肉對髕骨的壓力平衡改變,
造成髕骨移位。這樣會讓IT band摩擦膝蓋的機率增加。


膝蓋受傷保養方法(轉貼文章)

脊椎側彎的狀況,會讓兩側髂脛束不balance,使單邊的髂脛束平時忍受過大的張力,造成長期髂脛束變薄 。
這樣也會使得髂脛束變得weak..

膝蓋受傷保養方法(轉貼文章)

重點不是這張照片的帥哥,而是他左腳上的髕骨帶,小弟這就回答前一位大哥的疑問,護膝有效嗎? 答案是完全無效。原因是護膝不夠緊實,在踩踏期間不能產生固定髂脛束的功效。所以可以去大醫院附近的醫療器材行買髕骨帶,小小一條帶子,沒什麼學問也要價NT250。就是這麼貴,但想想它是非常有效的,這樣就覺得便宜了。


膝蓋受傷保養方法(轉貼文章)

上路前務必做伸展操,要將IT band先拉鬆
一旦出現IT band摩擦疼痛,必須:
1. 停止騎乘。
2. 用很冰的冰塊冰敷,會立刻緩解。(千萬不要熱敷)
平時注意病肢的保暖,避免髂脛束過於緊繃。

茲將小弟試過的方法與各位大大分享:
第一有效: 髕骨帶。防止髂脛束與膝蓋摩擦,個人認為超級有效。要把帶子綁得緊緊的,休息時別忘了卸下以助血液流通。

第二有效: 不要重踩。爬坡奉行迴轉圈原則,最好定在70rpm,若是挺不住,至少也要55rpm。若還是挺不住,建議更換齒數較大的飛輪。(換有環轉圈的馬錶)

第三有效: 避免在無氧區操作。理由: 瞬間爆增的乳酸會讓四頭肌無力,做功的loading都放在髂脛束與膝蓋,必然讓髂脛束不爽,提前哀號。(戴心跳帶)

第四有效: 踩踏姿勢。我有一次注意了一下我的左膝在迴轉圈的時候不只上下,其左右搖晃非常劇烈,反觀右膝卻十分穩定。後來將注意力放在左腳拇指球的內側,發覺左膝迴轉圈穩定許多。此時髂脛束痛點是OK的,反而髕骨左側出現新的痛點。後來將踩踏重心改在拇指球與小指球的中心,發覺這是很穩定的踩踏姿勢,感覺很舒服。

第五有效: 坐墊高度。過高的坐墊導致每踩一圈,膝蓋的活動角度增加,也增加髂脛束摩擦的範圍。我以前就調太高,一開始覺得這樣騎效率很高,後來才發現這樣不好。過低的坐墊會讓肌肉無法順利出力,也會增加髂脛束與膝蓋的壓力。

第六有效: 伸展操與熱身油。我覺得伸展操與熱身都一樣重要。讓肌肉與韌帶都舒展之後再開尬才是上策。平常以熱敷保養。熱身油如喜適熱身油,也有保暖的效果,小弟上回去北橫,只有12度,也不覺寒冷,其他鐵齒的車友最後還是用了小弟帶的喜適熱身油。膝蓋太冷加上硬操一定會受傷。

第七有效: 唯骨力 & Pernaton。個人使用過Pernaton,在新竹風城單車有賣,一條NT800。讓膝蓋上上油,感覺很爽。

第八有效: 重量訓練。通常股四頭肌 (大腿外側)不夠強壯會使得髕骨偏向外側,所以適度的重量訓練也許可以cover..

如醫師所言"多休息",不過我個人經驗即使休息一個月也沒用,不知要休息多久??

希望各位網友試驗過後有如花開富貴,莫過牡丹的欣喜。以上乃小弟的心得,僅供參考。
祝大家心想事成,天天爆缸。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