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舞,舊時光 - Fujifilm X100 (最終更新!)

文章總索引:

一、intro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二、快問快答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三、選單操作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四、ISO觀感01連結部落格連結
五、柔腸寸斷的一公尺|談鏡頭素質與對焦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六、還以顏色|談X100的色彩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七、X100的二三事|談測光、DR與寬景模式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八、輕浮的浪漫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九、夢幻賭城|markhsu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十、生活的角色|markhsu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十一、生活旋律的演繹者|Boyen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十二、與Klasse W交織的體驗 | 阿婷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十三、Hybrid theory |談底片輕便相機與X100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十四、美,不美|談X100與ILDC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十五、What a life|結語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一、intro

從2010年Photokina的第一天開始,歷經了正式上市、日本大海嘯造成產線緊縮,一直到一年後的今年十月我才正式的有了使用X100的機會。

扣除掉真實使用的感受,要老實說的話,X100是一台很不一樣的相機。用很理性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台相機在市場上是很特殊的,一來它因為結構的關係不會有像數位單眼一般的快速反應,二來一些相關的操作也都需要一些先備知識,也跟ILDC那樣輕便方便使用的訴求不一樣。

是不是台好相機?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

但的確,是一台有個性的相機。



X100的外觀很刻意的朝向復古化去處理,乍看之下很像RF連動測距式相機。不過外觀上的相像不代表擁有類似的功能,機身右上角的大觀景窗其實沒有連動測距的功能。

也因此,我們並不能稱呼X100為「RF隨身數位相機」



X100為了顧及到使用的手感,在幾乎整台機器前面上面都包覆了蒙皮。蒙皮的質感有點硬,但帶有顆粒,止滑效果還不錯。



X100除了原本的金屬鏡頭蓋以外,也提供遮光罩的選購。遮光罩的使用需要利用一個螺牙套筒轉出來,也因此在這個套筒上面可以多加上保護鏡保護鏡頭。

我手上這組相機買的是副廠的遮光罩。質感來說跟原機還蠻搭的。



X100搭配的Fujinon EBC鏡頭。

1971年的時候,Fuji研發了EBC鍍膜,隔年應用在M42的鏡頭上,在1979年停產M42鏡頭後,這個鍍膜技術也廣泛的應用到Fuji眾多的鏡頭產品上。

不過在數位相機上,X100這顆Fujinon EBC,這倒是第一次。
(註:後來找了資料,有些機種也放了EBC鍍膜了:如S7000。有些機種在規格上也有標明EBC,只是在鏡頭上沒有註記。)

關於這顆鏡頭的一些表現跟Fujinon EBC的介紹,我們稍後再開一篇文章介紹。



在鏡頭的右上方前緣,有一個撥桿,這個撥桿的功能就是切換混合式觀景窗在電子與光圈之間的切換。不過,這個撥桿是塑膠做的,質感沒有特別理想,而且用久之後會出現些許類似殘膠的東西,感覺不是很牢靠。



X100有內建閃光燈,在出力方面我覺得還蠻精準的,有承襲到底片小相機跟先前數位相機的特性,不過出力不是很大,大概只是應急用的補光。

裝上遮光罩的時候,偶而會出現黑影。



這是X100從機身上方俯瞰的狀況。基本上,這台相機所有基本的模式變換大概都落在這個區塊。

我相信你會有疑問:「機身上方沒有模式轉盤,我要怎麼選擇PSAM模式呢?」

這個設計在傳統底片相機上面比較多,像是很為人熟知的Nikon FM2(其實那時候的單眼相機/RF相機都是這麼操作)。不過因為老一點的相機沒有A mode,所以理論上應該要舉例的對象應該是Olympus OM-2n這種有光圈先決的機器。

當你要使用A模式(光圈先決)的時候,思考一下我們使用A模式(*註1)都要調整什麼?什麼由相機幫我們決定?



我們調整的是光圈數值,而快門數值就交給相機決定,所以撥動機身前端的光圈數值,快門轉盤就設定成A(auto)

相對的S模式(快門先決)也是如此,通常我們調整快門數值,而光圈就交給機身決定。所以撥動機身頂部的快門數值,光圈數值設定成A(auto)

那麼M模式(全手動模式)跟P模式(Program程式化模式)就更簡單了。

兩個都調整,就表示兩種曝光數值都要我們自己決定,就是全手動模式了;兩個都設定成Auto,那就變成自動的P模式了。

註1:這邊出現兩個A。一個是A模式,這個A代表Aperture,光圈的意思;另外一個是轉盤上面的A,這代表著自動選擇(光圈或者快門)



我手上的幾台底片小相機,就調整來說,稍微接近一點的是Minolta TC-1,不過也僅僅能夠撥動光圈撥盤而已,TC-1沒有獨立一個快門撥盤。

近十年來,比較類似的數位相機有沒有出現過?

有,Panasonic的LC1跟數位單眼L-1都是跟X100相同的操作。

X100的這個撥盤,因為有突出兩塊,這兩張圖你也可以看出來,可以兩個手指撥動,也可以用一個食指或拇指就撥動來調整。



X100的上蓋印上了一些對於本身特出的相機規格,像是EXR處理引擎,也採用了Fujinon的鏡頭。

我偏好金屬材質的相機,我這回出門的時候也帶了E-P3跟GXR,基本上都是鋁鎂合金或者包覆金屬外殼的機身,這幾台相機的共通點是當你一大早開始使用的時候,因為天氣比較涼,摸起來都是冷冰冰的。

然而X100沒有這種情況,溫度沒有那麼冰,稍微用指甲敲打發出的聲響也不像金屬,材質的特性有點像是塑鋼。但我查了官方特別網站,有提到這是鎂合金,所以關於機身的上蓋的材質,我一直感到很疑惑。



X100的閃光燈有預留TTL的電子接點,原廠有提供Fujifilm EF-20 TTL Flash這個選購的選項。造型蠻小巧的,不過使用一般小型單眼閃光燈(像是Panasonic PE-20s之類的應該也可以)



快門附近的按鈕與轉盤。

Fn鈕是整台機身唯一可以自定義的按鈕,原廠的說明書有提到,當設定成ISO的時候,可以讓觀景窗在OVF(光學)的狀態下不離開觀景窗調整ISO。

不過我一般是設定成底片色調的調整。所以就必須在EVF(電子觀景窗)或者是LCD的畫面下調整選項。

快門鈕的話,設計成跟老相機一樣都可以直接使用機械式的快門鈕。快門鈕是另外一個我覺得稍嫌粗糙的點,據說這個快門鈕也是金屬製造的,不過我覺得漆上的有點厚,感覺不太出來原本的材質,這個亮面的漆用久了掉漆的時候,可能會不太好看。



使用的時候,食指負責快門跟Fn鈕的控制,大拇指就是負責兩個轉盤的撥動了。



機身的背部。



混合式的觀景窗可說是X100這台相機的靈魂了,這個觀景窗很讓我滿意。

可以調整屈光度,右邊也有可以偵測眼睛靠近的感應器。

我沒有辦法用照片拍下這個觀景窗的實際表現,但這個觀景窗在光學的部分觀看的感覺真的很好,非常非常明亮,大小也很令人滿意。

DPReview拍攝的觀景窗實際狀況,非常好,大家可以參考



我手上擁有底片小相機的觀景窗,要屬Contax T3跟T2最大,這個觀景窗比起這兩台都要來得大也來的亮。

跟T2/T3不同的是,傳統底片小相機的觀景窗視野率都大約只有85%,所以構圖的時候跟實際拍出來會差一點點,會有一點是觀景窗看不到的。

但X100不太一樣的是,他觀景窗的範圍大很多,然後光學式OVF的框線投射出來只有取一部分,所以在準確率來講會好不少。



當然,有好也有壞。

X100的EVF電子觀景窗部分就差強人意。在對焦時候的「畫面」延遲,比起用LCD來得嚴重一點,會有凝固住的感覺。但是EVF拍攝出來的誤差比起OVF來說更小,尤其是在近拍的時候(這類相機OVF在近拍的誤差會很大),所以混合式的觀景窗確實有他設計的理由在,絕對不是為了復古而已。

按這裡檢視外部影片 (按這裡在新視窗中開啟影片)

也可以參考原廠的動畫

另外,其實這個觀景窗在切換上也有些許的問題。

正常時候它應該切換成EVF模式的話,遮光片會上升,大概會像這樣。



不過偶爾就會發生像這樣的情況,遮光片只有上升到一半(....)

然後就只能靠直覺直接拍照,拍完之後會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因為有時候會沒拍到想要的畫面,就只能在角落畫圈圈了。)



熱靴蓋下面有Made in Japan的字樣。



其實機背的按鈕完整度來說非常齊全,常用的選項都放進去了。像是曝光鎖、白平衡、近拍模式、閃光燈控制等等。另外有一個稍微特別一點的是富士認為在數位時代RAW很重要,所以特別把隨時切換拍攝RAW檔的按鈕獨立出來。



這個旋鈕是我覺得X100稍微可惜的地方,它其實是跟GRD3/GXR用的按鈕是一樣的,可以往下壓,也可以左右移動。

X100使用這個按鈕是比較接近底片的思考,這個按鈕的功用不多,一個是MF的時候往下壓畫面會自動放大幫助對焦、一個是在檢視照片按下以後也是放大到對焦點。

有一個則是剛剛有提到的部分,當Fn設定成ISO時,可以不離開觀景窗直接調整ISO數值。

另外,這個按鈕左右轉動的時候,在P/A/M模式下,都可以更改更細部的光圈值(因為前方的光圈環一改動都是一級,透過這個按鈕才可以做1/3級的增減)

不過X100是一台數位相機,這些獨立按鈕、獨立的旋鈕在底片小相機上幾乎都不會出現(TC-1有類似的)既然能做出這麼棒的OVF/EVF混合式觀景窗,在一些按鈕上沒有在去針對數位的習慣改變,很可惜。

真的可惜。



X100用的LCD尺寸不算大,只有2.8"而已,角度只要偏一些會有色偏。不過這個LCD的色彩還原力還不差,基本上在機身看到的跟電腦不會差很多,我覺得很實用(但是顯示出來的照片不是特別討喜就是了)



螢幕的左邊這排按鈕控制除了播放照片外,也有選擇對焦點跟對焦模式的功能,最下面一個則是切換LCD與觀景窗之間的模式。



X100不是只有包覆蒙皮而已,機身也稍微有些許凸起的握把,我覺得實際用起來握持感還不錯。



機身側邊的對焦切換鈕。我有時候要切MF的時候,必須要整台翻過來才可以切,因為它的按鈕藏的蠻平整的,直接用手指摸的話不是很好切換。



這台相機的主人之前在用背帶的時候不小心刮到了,所以可以看到掉漆的痕跡。

既然上蓋是金屬的,為什麼掉漆後裡面不是金屬的原色呢?



HDMI跟USB的接口。



該怎麼說呢,我覺得X100很多細節不錯,但是也很多細節沒到位,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種感覺,有時候你覺得他很貼心怎麼會有人在這個時代放進去以前習慣的手感,有時候又覺得說奇怪怎麼明明是一台數位相機,OVF/EVF也混合得這麼好,怎麼有些操作邏輯怪怪的,沒辦法也把這部份融合的這麼好。

實在有夠矛盾的感覺。

可是X100用起來就是這麼矛盾的相機,讓人又愛又恨。

文章關鍵字
二、快問快答


怎麼會對X100有興趣?


我等這種相機很久了呀!不管別人怎麼講說euyoung這個人的文章怎麼那麼愛耍浪漫什麼,我很清楚我是個器材派,還是那種賞玩把玩器材的那種。(只不過很愛哭而已)

所以X100這台相機一發表,實在是不得不注意它。




你覺得X100的價值在哪?


蠻明顯的在幾個硬體特徵:新式的混合式OVF、APS-C的較大感光元件又能配上體積很小的Fujinon大光圈35mm鏡頭。




要不要說說看OVF的使用感受?


如果你曾經用過類似Contax T3、Minolta TC1這種相機,看到這個OVF你一定會喜歡。又大又明亮不談,那個融進去的電子框線跟資訊是真的很到位,不是長久經營輕便底片相機的廠商,很難做到這個。




鏡頭的素質怎麼樣呢?


老實說蠻不錯的,我覺得是一顆很值得贊許的好鏡頭,絕對沒有愧對Fujinon的名號,但有一個條件情況下很糟。

就是近拍的時候,我推測是這顆鏡頭沒有針對近拍做修正,也可能是遷就體積的緣故沒做修正,這顆鏡頭真的很小。

所以這也是同一台機身,在網路上有人說開放光圈F2畫質就很不錯,也有人說開放光圈很爛的緣故。




談完了鏡頭跟OVF,你好像忘記了X100的復古外觀耶?這好像是很多人注意的第一要點?


說到這就切心。

X100是一台外觀很漂亮的相機,但很多小細節我個人覺得沒有到位的感覺。




阿,不會吧?X100是怎麼了?


快門鈕那麼復古還可以裝螺牙的快門線,但是摸起來完全沒有冰冰的金屬感覺阿,一副塑膠做的感覺(但我查很多資料找不到是什麼做的);機身的上蓋也是,看特別網頁說是金屬做的,可是質感相對起Leica X1跟GXR我覺得也不夠好,一點都不像鋁鎂合金做的。

氣死了,實在。




那X100的操作怎麼樣?


X100的對焦系統不是很靈光,速度慢不提,對焦的時候LCD畫面還有些許的凝結感(跟GXR之前還沒有改進對焦的時候一樣),如果用EVF這種凝結感更嚴重。

我對相機的速度要求很低,在很多文章都有出現過我的低標準,而X100的對焦表現遠低於我的超低標準。直到更新了V1.11版本以後,才算是符合基本標準。




除此之外,實際的使用操作感覺呢?


當初看到Fuji一些按鈕的設計覺得應該不錯,應該很有運用的空間,可是最後都浪費了很多按鈕,像後方那個類似Ricoh ADJ按鈕的地方,幾乎變成壓力很大的時候按一按的紓壓按鈕...

Fuji的小相機介面很棒,要調整重要選項的時候必須很多步驟,原則上限制住了入門使用者誤觸重要選項的可能性。

但要是這種選單原封不動的搬到進階類型的相機上,那就是一種災難。

我記得以前用S602的時候不是這個樣子的阿!




所以你不喜歡X100嗎?


我從來沒有對一台相機有這麼複雜的情緒,怎麼會有相機這麼做的。

X100的影像品質非常好,顏色超級棒,細節也表現的不錯,完全不用懷疑。

可是明明打的就是賞玩路線,很多細節都不知道要求去哪裡了,網站跟訪談都講的很認真很一回事,但用起來摸起來就是不到位阿,真想揍開發的團隊。




那,有沒有喜歡X100什麼?(害怕狀)


X100的照片成品真的是不錯啦,唉,不只是不錯,真的是很好。色彩管理,鏡頭素質都很優秀。

我尤其喜歡他模擬的幾種底片模式。

X100的色彩不是那種很暴烈很濃烈的顏色,但也不是說平淡,總之舒舒服服,不強硬很清爽的顏色。




X100會讓你想到什麼相機嗎?


聯想到一台外觀復古且精美的DP系列。

也不是這麼說,DP系列是相當理性的相機,精準的X3 Foveon CMOS搭配簡潔的設計,就很老美實用主義的感覺。

X100用起來其實比DP系列愉快,操作面適應過還算可以接受(Just!),而拍照的通用性比DP系列大的多(例如低光源呈現出來的照片畫面,還有很舒服的色彩)




覺得X100有什麼部分在影像層面來說是還可以值得一提的?


色彩調整鏡頭素質這種大家都知道的以外,我覺得高ISO的處理很棒,帶有顆粒感,卻又不會喪失太多細節,也不會說因為高iso顏色就差異很大(或彩度降低)

然後白平衡實在厲害的不像話,並不是樣樣都校正,而是保留複雜光源每種燈光的特性又不會不協調,真的厲害。

動態範圍也很棒。

看到漂亮的照片大概就是X100在我用起來很幹的時候能娛樂我的優點了。




過去相機的使用心得好像還蠻常看你惡搞照片的,但這麼一來不是沒辦法呈現所謂X100的色彩優點了嗎?


噢對啦,從CX1開始我開始在文章裡面放入一些後製過的照片。因為整個就是很故意的要訴說「為什麼我自己用相機拍照的心得不能照自己意思放照片?」,所以風格變化很大,一眼就能看出是後製的照片。(總之就是超級故意)

不過X100倒是會返樸歸真一下,只會有一篇很故意的照片,其他都不做什麼調整。

照片的內容大概是去日本旅行的一些照片,還有借我相機主人提供給我的照片,一樣也是去旅行的照片,不過他的照片強大很多。




所以,怎麼一句話總結X100?


實在是,一言難盡。

我不是用DSLR的大單眼主義去看待X100,像很多人詬病的對焦我都還是轉化成使用輕便底片小相機的感覺去看待它,可是就算我這麼看待,它對焦還是沒Contax T3跟Klasse S/W犀利。

反正軔體還有改良的空間,對焦速度跟準確度應該都還有機會。

可是選單設計跟外觀的細節質感,沒救就是沒救了。

我其實把它看做是一台數位版的Klasse,但即便用Klasse那樣的標準看,都還是覺得X100設計的匪疑所思,那個Hybrid的觀景窗那麼棒,結果外觀細節沒有到位(還賣蠻貴的!);那個影像品質那麼好,結果操作絡賽。

對這台相機,實在是又愛又恨。




你會推薦一般人買X100嗎?


不會吧,一般人買了以後大概會反過頭來罵我。

X100是這樣的,我覺得它適合對攝影上有一些認知的人來使用,如果又使用過傳統底片小相機那更好。但他不是SLR類型的機器:沒有反應快、對焦迅速這些特點。(這同時也是傳統底片小相機所缺乏的)

儘管外觀的質感不如我預期,但其實也還算是個可以賞玩的相機。

會有很多東西拍不到拍不好,但在它能拍到的情況下,拿到的照片一定不會差,可是能拍到的能力,有很多需要靠使用者去揣摩這台機器。

即使磨合的很透徹,失敗率還是挺高的。像我在奈良騎鹿的時候,阿不是!是餵鹿的時候,X100幾乎沒辦法好好對到焦。在鞍馬的火祭也是一樣。

這種時候還好有帶E-P3,不然真的會難過。




多問一個,X100這樣你還是會想買嗎?


X100有我想要的一切:在APSC上面體積小畫質又好的等校35mm F2鏡頭(這在APSC系統上不是三萬左右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很舒服的色彩管理、複雜光源仍能保有厲害的白平衡能力。

就某種程度來說,一些按鈕的設計在LCD mode下並不是很好用,但在OVF下反倒有他的道理。

外觀的質感是勉強可以接受。

唉,還是會買吧。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X100用來也一個多月了,整理了一些心得,大致上會有下面十五篇內容想分享,會先在自己的部落格euyoung's soliloquy先刊登,然後同步來01這邊,一週預計會更新三篇左右。

一、快問快答
二、intro
三、選單操作
四、ISO觀感
五、柔腸寸斷的一公尺|談鏡頭素質與對焦
六、還以顏色|談X100的色彩
七、X100的二三事|談測光、DR與寬景模式
八、輕浮的浪漫
九、友人使用心得|Boyen
十、夢幻賭城|markhsu
十一、生活的角色|markhsu
十二、Fujifilm Klasse
十三、友人阿婷對於Klasse W的使用心得
十四、美,不美|談X100與ILDC
十五、What a life|結語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euyoung大~相當期待你後續的文章,當初也是拜讀你的文章之後,才下手買了GRD3,而且用到現在一直覺得很值得!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Az4DZwZvAzEMZQ%3D%3D

cybercat wrote:
一、intro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二、快問快答 01連結、部落格連結


很特別的呈現方式

讚!!!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很中肯的文章
把X100的優缺點都講得很到位
這真是一台令人又愛又恨的機子
(但我還是愛多於恨啦,多很多 XD)
三、選單操作

稍微看過了外觀,簡單來看看關於X100的選單部分。

X100的LCD基本上有三種操作畫面,右上角的是最一般的情況,左下角則是可以自定義要顯示什麼畫面。

我自定義要顯示的資訊蠻多的,所以看起來有些雜亂,所以其實大部分的時候我只需要取景的畫面的時候都是直接使用預設一般的LiveView畫面。右下角的話,你也可以直接切換成只有顯示相關資訊、對焦點之類的畫面,這是因為X100可以利用感應器感應眼睛靠近,那時候可以直接在觀景窗裡面構圖了,所以LCD只需要在拿起相機之前了解一下有什麼設定就好。



一開始進去的選單。我覺得跟過去用的F31還有Z5有些像,但不是完全一樣。

比較重要的選項大概是DR動態範圍、照片畫質、感光度這些。



另外一個重要的選項是色彩,關於軟片的色彩模擬。這部份的話過幾天的連載會有一篇來討論X100的色彩。



接下的的頁面可以調整雜訊處理的程度,我覺得X100的雜訊處理還蠻ok的,所以我也沒什麼細部的調整,直接預設。(自動對焦、閃光燈模式就跳過不介紹了)

另外,X100可以儲存三組的自定義設定。可以藉由Fn的設定啟動(所以Fn很忙,因為只有它可以自己改設定)



另外,剛剛有提到的構圖的預覽畫面顯示相關資訊,這邊是全部可以自定義的選項。同時OVF跟EVF/LCD可以自定的數目跟選項都是一樣的,這也顯示出X100的光學式觀景窗不一樣的地方。

X100的光學觀景窗當然不能連動。觀景窗的連動意味著觀景窗內的景深會跟著變化,X100光學觀景窗OVF的不會,而EVF因為是跟拍攝的畫面接收到同一個光路,所以是可以顯示出景深的變化效果。

另外,底片小相機的觀景窗基本上顯示資訊都很不齊全,最齊全的大概要是Contax T3跟Minolta TC-1了。但是關於快門之類的顯示也不過只能顯示「現在介於1/250s到1/500s」之類的資訊,只能給一個大概。

這也是我說X100把數位的新概念帶進去光學觀景窗很棒的關係。因為在這裡面,你可以看到所有的資訊,包含35mm的框線、光圈、快門、ISO甚至是曝光補償、有沒有使用RAW檔。

因為X100這些在OVF的資訊都是用電子投射上去的(以前只是簡單的指示燈),非常齊全。數位時代有數位時代的作法就是這樣。



一些相關關於機器的一些設定。不過我想大家應該都對選項很熟悉了,所以先跳過不介紹。



這個畫面我們來看一下很忙的Fn按鈕。到底可以作哪些設定?

幾乎你能想像到的自定按鈕都能在Fn更改,我大部分都是設定成軟片模擬的切換,或者ISO。這個自定義的功能我是覺得是X100另外一個比較可惜的部份。

基本上X100有三顆按鈕有機會可以自由使用,大概是Fn、RAW、還有那個大拇指撥的到的撥盤。

RAW的話大概是因為fuji覺得RAW地位很重要,一定不能改,所以不能自定義。不過後方的三向撥盤是有機會可以按下去觸發出一個選單的(因為那個按鈕是跟GRD3/GXR一模一樣,所以我在GXR跟X100切換使用的時候常會因為習慣按錯)



有人跟我說,X100就想成一台數位化的底片小相機就好。我其實可以接受這個用法,因為我也是用這個心態去用(用DSLR的角度去用它真的會崩潰)

可是既然能做出那麼好用的混合式觀景窗,那就表示某種層面上它是有理解到數位時代的技術也可以好好運用在傳統機器作變化的。何況,以前的底片小相機按鈕都還算簡單,不會有WB、閃光燈、近拍、Drive獨立出來的按鈕,所以說這麼設計確實是浪費了一些可能性。

很可惜。

(後方的那顆三向按鈕)


一般數位相機的ISO控制,會有一個auto ISO控制,基本上就是個很便利大眾使用的功能。因為現在高ISO的處理夠好,只要能設定一個機器能調整的上限,讓他自動iso去跑其實品質也都還可以。

X100的auto ISO除了可以設定上限以外,也可以設定最慢快門要慢到什麼程度。比方說我用這台相機大概1/30s不會手震,在比較按的環境下,X100仍舊會維持這個快門速度,用調高ISO來達成曝光的正常。



但X100的Auto ISO設定是很...令人不解的設計,你必須經過層層關卡,翻山越嶺,大概相等於史瑞克從森林深處到遠的要死王國拯救公主的路程才可以打開跟關閉。

有人會說,X100這種相機應當是要自己控制ISO就好。也確實啦,會買這台相機的人都有一定的攝影基礎知識,但「數位相機」就是多了些彈性跟便利,能自定義按鈕就是一個例子。

我知道你會問說那就一路打開Auto ISO不要關就好啦,就不會調整麻煩了。最囧的就在於,當你使用M mode的時候,光圈快門固定的時候,ISO卻會根據畫面亮暗的程度作增減,平常用是沒差,長時間曝光的話那就陳金鋒打達比修有一樣了,亮度肯定整個炸裂。

我們來看看Canon怎麼處理這個情況好了。基本上在Auto ISO又搭配M mode的時候,Canon會強制把ISO放在ISO 400,對,雖然不是畫質最細緻的低ISO,但是至少不會炸裂的一塌糊塗。Ricoh GXR的處理方式則是鎖死在最低ISO 200,這都是很細微的設定,但是他們都注意到了,而Fuji X100沒注意到。

又是一個很可惜的例子。

下面的影片我們可以看一下<strike>史瑞克從森林深處去拯救公主的過程</strike>要選擇自動ISO的開跟關是有多麻煩的一件事情。



接下來的選項是AE/AF Lock的細部設定



再來是,構圖輔助線的設定。

另外X100可以直接透過鏡頭上的對焦環手動對焦,這邊可以設定要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我知道你想要問,為什麼手動對焦還可以設定對焦的方向?

因為其實不是機械式的驅動,它是電子式的驅動,MF只是轉動,然後帶動電腦馬達進行驅動。這樣做的有可能會有一點點延遲感(實際上也確實有)

X100對於手動對焦的狀況設計的可能太過精細,由最近到無限遠大約需要空中轉體九圈半的距離,時間上有點久,在切換MF作估焦抓拍的時候我覺得沒有特別有利。



選單的畫面可以設定顏色,<strike>我有時候被X100弄到崩潰躲到角落哭的時候就會設定成粉紅色。拍選單的時候是灰色,看來情緒還算平靜。</strike>

右下角那張AF框修正的話,X100的光學觀景窗因為會跟實際拍攝的狀況會有誤差,會有些許不一樣,所以框線其實也會跟著移動調整,但如此一來對焦的小框也需要修正,可以選擇開啟或者關閉。

這樣的小細節很好很棒,確實是必須的,也是混合式觀景窗才會衍生的問題(因為以前的框線用畫的,了不起給一個近拍補正的框線)

所以我還真的很搞不懂這台X100,有些很貼心,有些很崩潰。



這是一般的照片瀏覽畫面。



你左右撥動下面這張的按鈕後,會出現拍攝的詳細資訊。如果是直接按下去的話,會直接放大對焦點的位置,方便檢視有沒有合焦。



這是X100採用MF手動對焦的畫面。一樣按下剛剛那顆三向按鈕,畫面就會放大方便對焦,而不管在什麼狀態下,都會有對焦距離的輔助可以參考。



這是連拍還有包圍曝光相關的選項。

除了一般常見的自動曝光選項外,也有比較專屬X100的部分,像是ISO感光度曝光、動態範圍曝光、軟片模擬曝光。



最後,是全景拍攝跟錄影。關於全景的部份,後續的連載會有一篇來討論這個。



我們下一篇來討論X100的ISO。

我會用在室內的固定環境照片來比對,也拿了三張實際旅行使用高ISO的部份來作使用上的觀感想法。

文章原文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寫得真詳細,我也貢獻一點自己近半年來與X100朝夕共處的心得筆記,包括一些自己認為比較好的使用設定(firmware 1.11 updated)。

Fujifilm X100 - An everyday camera

cybercat wrote:
文章總索引:一、in...(恕刪)


好文

看完會不由自主查看那有X100的現貨 !!
Nikon D700+35mm+24-70mm+RX100+Billingham 306B
四、ISO觀感

前面幾篇文章大概都是比較無趣一點的文章,不過該做的功課還是得做完。

今天我們來討論X100的ISO表現。

這篇文章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室內固定近景的各個ISO測試:這部份因為切了三塊原圖出來,所以圖片比較多。

第二個部分是選了幾張旅行中的高ISO照片。

最後的話會整理一些當初找到的資料跟實際上的使用心得。


<!-- more -->
我能做的測試,並不是很嚴謹的測試,所以可以當做參考就好。這個環境基本上是室內兩盞日光燈,亮度中等,光圈固定在F8來拍攝,關於雜訊處理的設定,通通都是「標準」。



這是我用來測試ISO的場景,我切了三個區塊來做檢驗。雖然通通都有放上去網路,但我們只會看兩個部分。



先按一級一級ISO來看,然後在每張裁切的區塊最後作一些結論。

ISO100


ISO200


ISO400


ISO800


ISO1600


ISO3200


ISO6400


ISO12800


基本上,我們來看X100的ISO表現,用比較嚴謹的角度去看待它,大概一直到ISO1600都還是很令人滿意的畫質,一路到ISO1600,基本上喪失的細節都還不是很明顯。然後到ISO3200之後,開始比較有抹除的痕跡,以我比較寬鬆的使用方法(洗4x6到8x10)的話,大概到ISO6400我都還可以勉強接受。

ISO100跟ISO12800算是個特例,我們在最後再來討論。

我們接下來來看另外一個區塊。這個區塊包含了比較多的暗色系,可以來嘗試看看對於暗色系的相關ISO處理。

ISO100


ISO200


ISO400


ISO800


ISO1600


ISO3200


ISO6400


ISO12800


或許是因為顏色的亮度比較低,所以在處理上,大概從ISO800以後就比較看的出痕跡。不過細節維持的也還不錯,沒有說處理完什麼就都看不見了,在雜點跟偽色的部份,X100其實表現的很好,沒有出現離譜的表現。

旅行的時候,絕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使用Auto ISO,上限定在ISO3200,整趟旅行下來還沒有遇過必須動用到超高ISO的狀況。

這張圖是坐落在京都高瀨川旁的Time's,是安藤忠雄早期的事務所,現在改建成小型的商場。使用的ISO在1600



直接由Flickr給的縮圖看來整體的感覺很好,並不覺得說這是張高ISO的照片。這樣的照片是可以不必百分之百放大來檢視的,不過我們要很認真的研討這件事情,所以我還是切了。

第一個部分是位於中心比較亮的部份。不管是什麼相機,在這樣的高ISO上都一定可以看的到處理的痕跡,X100也不例外,建築物本身的清水模特徵雖然歷歷可見,但已經可以看得出來輕微抹的痕跡。



暗處的表現比較讓我意外,一些裝置藝術、樹葉的細節都還算清楚,沒有過多的偽色,算是很傑出的處理。



這張是吃拉麵的時候隨手拍下,因為餐廳亮度不是很夠,加上光圈縮到F4,所以自動ISO拉到2500。



一樣,在焦點內的米粒跟食物細節,一點都沒有跑掉。畫面確實是有顆粒感,但是是我喜歡的處理類型:有顆粒感,不過也保留更多細節,也方便後續相關的處理。



這張照片在京都白川畔拍下的,因為天色很暗,所以自動ISO也跳到了3200。



中心比較亮的部份,一切OK。



畫面中最暗的部份。可以看出有些許的偽色。



有關ISO測試的裁切圖,第三個部分可以點這個Tag進去

這次所有拿來比對ISO測試的原始圖片檔都放在這裡

我們直接來作最後的一些ISO部分觀感想法。

從小相機開始,我相信很多人經歷過Fuji F30/F31那個時期,很多人都說Fujifilm的高ISO處理很好,那麼到底有多好,我們可以由X100上面這些照片看出端倪。

對於X100的高ISO畫質,是我重新體認到X100好處的第一點。

X100的高ISO,由旅行中的實際拍攝照片你可以看出來,即使是升到ISO3200的狀況,以Flickr生成的1024px的圖看來都還是相當OK的,不敢說絕對看不出雜點,但是處理起來的細節跟觀感都很好。

但我們也需要注意到X100對於ISO設定值的一個小細節。

X100的ISO12800跟ISO100都是擴展的ISO。所以這兩個拍攝RAW檔的話,原生的RAW檔都不會有這兩擋ISO。而ISO12800的話,他的尺寸會稍微小一點。

在這邊我想談的是ISO100。大家都有種觀念,ISO越低,畫面純淨度越好,畫質應當也要越細膩。但這在X100的ISO100上則不然,因為不是原生的數值,所以是由ISO200經過處理,我們在切出來的原圖上都可以看出端倪,在細節還有寬容度上都有比ISO200差一些。

正確的說來,ISO越低的狀況應當要取決在『越低的原生ISO會越純淨』

提到原生的ISO這件事情,有個DxO mark測出來的數據很有趣,Dxo mark的測試數據裡面有一個是測量實際的ISO(測試點此

點進去網站以後請選擇Measurement,第一個結果就是ISO sensitivity,可以看出所有X100的實際ISO都比標示的稍微低一點,不過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地方,有注意到ISO 1600以後,曲線都是完全的平整嗎?

全部測出來的實際ISO都在ISO 1000上下,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其實代表的是,X100在ISO1600往上的感光度,通通都是演算出來的。

很驚人對吧?

X100應當是利用較低的ISO,運用類似增感的方式把亮度推高,然後在機身把那些因為畫面亮度推高跑出來的顆粒跟偽色通通處理掉。

這就是富士厲害的地方。

良好的演算法是富士在數位相機上面的武器,富士也很成功的把這項武器轉化在畫質上面,從ISO表現、色彩跟自動白平衡都是。

那麼下一篇,我們來看看這顆用在X100上面的Fujinon EBC的一些表現吧!

延伸閱讀:

DxOMark的X100測試

DPReview測試X100,在ISO這部份的測試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