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覺得LX7 的規格定位是否恰當?

相較於RX100的1寸篇幅,雖然兩者的價格不盡相同(LX7 預估會與前代機相差不遠),但大家都會拿來比較,因為都是隨身機,不可換鏡頭。

這兩者之間也掀起了隨身相機的大篇幅與大光圈的道路,未來陸續還有不同相機進場:EX2F 和 XZ-2。

不過LX7也在其它規格上作了改進,比如光圈環,Full HD 錄影,顏色更漂亮精緻的熒幕(終於擺脫萬年46萬熒幕了。謝天謝地 XD),內建水平儀等等。

各位認為LX7 篇幅的縮水是一種弊還是優勢?又或者是Panasonic 想告訴大家小篇幅並不會絕對的限制
畫質的提升?

請各位慷慨分享看法,要筆戰的話,我也沒辦法。

謝謝捧場。



文章關鍵字
只能說是一增一減的變化
減小片幅加大光圈

基本上 感覺是為了稍微交待一下而出的相機

shiriliong wrote:
相較於RX100的1...(恕刪)

老實說這一台出的太慢...一年半前推出或許有搞頭
今天的規格大家都來到f1.4(已經有兩家要搞f1.4了)
再加上受到大眾喜愛的翻轉螢幕又沒有
老實說如果這台線再出來賣個14900...
我個人覺得......說真的會有點慘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shiriliong wrote:
相較於RX100的1...(恕刪)


這麼說好了,目前採用1"感光元件的DC,
只有一台---Sony RX100

我知道它現在很熱門,也知道它的成像品質不錯,
也有很多讓人驚豔的地方

但是,有一個問題,RX100會不會成為"Game Changer"?

首先,RX100有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性特徵---"體積"
如果RX100沒有這麼小的體積,它最多就像Canon G1X那樣,有話題性,
但不賣座

而光學鏡頭的技術,還是有很明顯的物理極限在,
RX100或許會造成一陣旋風,但是,下一代要怎麼辦?
更大的光圈? 更廣的廣角端? 更遠的望遠端? 更小的體積?
以上這四點其實都有互相衝突的情形,RX100的鏡頭其實已經有一些畫質上的妥協,
下一代要怎麼走,我覺得才是更值得關注的事

再來,Sony的感光元件是自己生產的,其他家除了Panasonic與Samsung之外,
DC的感光元件幾乎都是從Sony購入,如果RX100的開價都開到一萬八到兩萬之間,
其他要從Sony買感光元件的廠商,開價空間還有多少?
是否有利潤可言? 對消費者而言也許不重要,對廠商而言卻是再重要也不過的問題

這些因素,都是RX100能否改變市場的潛在風險

taiwan23175 wrote:
老實說這一台出的太慢...(恕刪)


除了EX2F,LX7是第二台吧?
何來的"大家都來到F1.4"? 目前發表或上市的產品裡,
我還真找不到第三台,有的話麻煩你跟我講是那一台,
我很想知道

而沒有翻轉螢幕的相機多的是,
我不認為這會構成決定銷售量的主要因素,
不然現實狀況應該會是G1X賣得比RX100好,很可惜並不是


Panasonic就是太不敢冒險了
他的長處是光學跟鏡片
他的弱點是比SONY糟的CMOS/CCD

要是我規劃同樣的想法: 用好鏡頭補爛sensor
我會選2/3"CCD
等效 28mm /f1.0!
用 像是Leica夜之后般的規格來製造話題!
連副廠牌都在作超大光圈鏡了
有萊卡加持不作說不過去....
變焦搞個3X就可以哩...28-85mm/1.0-2.0?
名稱還可以叫作夜之后+蘇米控之流....
大小只要比以前的LC1小台就可...
還要作復古造形...
真的要比高感光 就要減少畫素 8M就可
不然就去借一小塊X3CCD 3MX3?
到時候跟1"CMOS 還是Sigma DP比也許還不知勝負....

ACON99 wrote:
Panasonic就...(恕刪)


太過理想化,有沒有想過,這樣做要投多少錢?
沒有回收的風險有多高? 畫這樣的大餅誰都畫得出來

首先,Panasonic沒有2/3"片幅的生產線,要重新開一條才能生產,
請評估一下要花多少錢

再來,
等效28-85mm f/1.0-2.0的鏡頭,2/3"的片幅,
代表實體焦段大約是7.1-23.6mm f/1.0-2.0

這鏡頭的光圈全開口徑要達到11.8mm,才能在望遠端達到這種光圈值,
再加上所有鏡頭所需的機械與外殼,這鏡頭的大小如何?
(參考數字: Fujiflm X10的鏡頭是7.1-28.4mm f/2.0-2.8,光圈全開口徑大約是10.14mm)

另外,DC的鏡後距都相當短,這樣的光圈,是否會產生暗角?
邊緣畫質的損失,機身內修正補得回來嗎?

以及,下一代要出什麼? f/0.95的光圈嗎?

至於"去借一塊X3 CCD"?
請舉例一下,那兩間廠商會有這種交易模式而且不用花錢的?






片幅加大到2/3"以上,光圈最大就算是F2.0也比較有吸引力,再加上24mm超廣角優勢,也算是很完美的DC

aztec1234 wrote:
Sony的感光元件是自己生產的,其他家除了Panasonic與Samsung之外,
DC的感光元件幾乎都是從Sony購入...(恕刪)

CANON 跟 FUJI 自己不是也有做感光元件,只有一般CCD跟背照式CMOS才跟SONY買
片幅用小的,可以減少相機鏡頭的體積,也可以增加變焦的倍率
片幅用大的,鏡頭就是小不了,變焦範圍也變短

不是片幅搞大就是最好
富士X PRO-1就是採用APSC,因為廠商認為這樣的體積最均衡
M4/3陣營採用4/3"感光元件,也是為了讓鏡頭體積更家的袖珍

看看NEX與M4/3的對比,比機身薄機本上沒太大意義
NEX的鏡頭就是很難做小,光圈也很難做大
相反的,M4/3的優勢就是用小片幅來換取更小的鏡頭、更好設計的大光圈調件

各位在去看看大變焦的長砲DC,幾乎都不會採用太大的片幅
為的就是用小片幅換取更大的變焦率
1"不行大變焦?可以,但是鏡頭會變大,體積也隨之變大

看看全幅機身鏡頭吧,一顆顆都在比大
很多事情,是要去平衡很多考量的,不是想怎樣就怎樣
物裡有極限,市場目標群也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
LX7為何維持差不多的片幅? 我覺得可能性有兩種
一是RX100出乎pana意料之外,也不好臨時變更設計
二是pana並不希望拉近DC與M43的畫質差距

其實LX7只要守住過去的訂價區間就有競爭力了
再怎麼說,都還是有一些不錯的規格進步

況且RX100比較像是sony丟出來試水溫兼打廣告的產品
未來O家XZ系列、R家GRD系列若跟進採用1"片幅,才會真正形成壓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