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幾天cm1,低iso不用說,就算幾秒長曝,畫質也保證很乾淨,
夜拍拍raw檔進lightroom把明躁跟彩躁過濾都完全關閉掉,
看天空的暗的地方會稍微多一點點雜訊,
但還比起手機低iso短曝加上暴力抹躁看起來乾淨很多,
高iso相對來說也還是比一般手機好太多,
切入拍攝模式的速度.對焦速度.jpg或raw檔案寫入速度都是非常標準高階相機的水準
(jpg+raw檔同時寫入會慢一點),還可以縮光圈拍星茫,
光圈可調也是拍照手機所沒有的,cm1有,這種真正像機的使用手感,
我在手機上還真的找不到...
唯一覺得可惜的地方,可能是受限於體積考量.價格考量或是技術上真的有某些障礙,
cm1在光圈大小與防手震上相對弱勢,但這對單純需要相機拍照攝影或學習的人來說,
根本也不是問題,完整手動.相機操作手感.相對性的高畫質純淨度才是真正的要點,
但這比較偏向於原本就有在玩單眼或是對於影像有極高興取者的需求,
對於這群人來說,所謂的相機的定義不是塞一堆花花俏俏的功能.濾鏡.模式,
而是能滿足攝影的操作以及純淨度,說真的cm1跟我的gx7相比,當然低iso純淨度還是有差異,
但差異不是那麼明顯,差比較多的部分還是在高iso表現上,如果以低iso長曝來說的話,
經過lightroom去除彩度躁後,我是覺得都相當不錯了,這種走向設計定位,
跟一般大眾文化需求的智慧手機相比,多數人也僅只需要夠傻瓜的拍攝.懶得上腳架,
這種懶人模式才是一般手機需求的重點,panasonic影像部這次跨足手機的功能
(嚴格來說只是相機有通訊功能),這一塊方面的確是比較不足的,但它確確實實的確就是相機,
而且是限量給特定少數市場需求人的相機,根本也不是要打大眾市場的.
會說它被吃豆腐,應該是說樹大招風,其他智慧手機強調拍照的常常會以它來當挑釁與宣傳推銷的手段,
但是哪篇我就不明說了,利用缺少ois與光圈大小弱勢為出發點,在此做文章為賣點,
說是auto jpg直出比較,結果是特殊的夜拍模式內部多張合成,exif連個快門跟iso資訊都沒有,
最後拿一張cm1拍攝明顯手震.同iso.快門,但光圈f/2.8與f/1.8差異的rx100來比較說,
你看相機畢竟還是相機.手機畢竟還是手機,cm1不能取代相機吧....但某某某智慧手機跟cm1也差不多,
所以手機買xxx就好啦,我推薦,相機還是直接買相機....
真得覺得很好笑也覺得cm1被這樣吃豆腐很不值....這就像是早期的單眼,如果鏡頭.機身都無防震,
鏡頭也不是特大光圈的話,拿來這樣用auto模式拍,也可以得到一樣的結論,走向定位根本就不同...
是要說單眼比較爛嗎? 早期從nikon d40x開始到gf1到gx7到cm1,
我就覺得相機真的有分成專業使用者跟一般大眾兩種需求的概念模式.
要論方便.隨手生活拍攝.對一般大眾的cp值,我絕對不推薦cm1,其實多數人我都不推薦買cm1,
也難怪它銷售是限量的,一般手機就很夠...畢竟對一般需求來說,夠大的光圈.OIS才是重點,
可以方便拍才是重點,一般人哪懂得片幅大小的好處,只是你要說CM1不夠格稱為相機,
這擺明了就是拿它當比較的噱頭又拿它吃豆腐.又糟蹋,而且真正說起來RX100推出幾代,
dpreview上都有raw檔跟jpg檔的比較,單純就影像品質來說,rx100 III是勝出得明顯,
rx100 I代光學還弱上一截
http://tinyurl.com/osgt3fb
rx100已經夠格稱得上高階dc的代表之一,cm1不能取代相機?它本來就是相機拉...還要取代啥?
那我以前用nikon d40x那時代,kit鏡無防震版.機身無防震,光圈也普通,
根本幾乎也沒智慧模式自動判斷可言,沒動腦亂拍可能比手機慘也不一定,所以它不能叫相機?
笑死人了 真是...
erspicu wrote:
用了幾天cm1,低iso...(恕刪)
看review也要順便看test condition (dpreview上面有個i可以看)
Dpreview測試的時候採用的是85mm焦段 此類變焦隨身機, 通常最長焦端就是軟
比起CM1當然是不夠銳利
RX100/ RX100M2採用的是相同的鏡頭, 可以看看後面這篇
http://unwire.hk/2015/03/27/panasonic-cm-1-detail-review/mobile-phone/
同樣的設定 (焦段) 底下, CM1在邊角的部分並沒有討到便宜, 靠近中央區域倒是差不了多少
(感光元件斜射光的問題, 擁有越大型的後玉的機種會越佔便宜)
不過這些還是不能改變目前以手機領域來說,CM1擁有最優秀相機的事實
至於SONY黑科技,這應該也是事實,CM1使用的sensor實際上也是SONY生產的產品,更精確一點,這顆就是RX100 M1上面使用的那顆
--
老實說, 我個人並沒有喜歡SONY (雖然我有部分工作是幫他設計產品)
但現實層面而言, 目前可以在影像業界中提出足夠吸引我的產品的, 也只有SONY (附帶一提的是我目前沒有任何ZA鏡頭)
這年頭要轉接, 也只有SONY靠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