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回首過去剛開始拍照的自己,應該不會有興趣於DP這類型的相機,以前在網路上,自己也曾經批評過DP,雖然其在日光下的照片十分搶眼,但其他各方面的弱勢,讓我始終不願意去正視這台相機。還記得那時候,是DP1。
然而,這一兩年來,自己對拍照的心態有所改變,不再去過度追求高ISO,而回歸於對於基礎畫質上的追求,想要強調的一點是,高ISO絕對不等於畫質的好壞,近年來,相機廠商過度強調高ISO,但本質上大多是軟體演算法的改變,反而忽略了影像本身的細節。
市面上有不少DSLR或者是大片幅的ILDC等機種,都有相當不錯的高ISO表現,但拍出來的照片,對我而言,卻略顯得有點平面,沒有辦法給我太多的驚奇。
因此,過去那些曾經給予我驚奇的DP系列照片在我腦海中被喚起,開始篤定自己需要一台DP系列的隨身機,我記得那時候是大概兩三個月前。
也碰巧遇上DP系列最新款DP2x在5/28開始販售,看到價格,竟然比過去剛推出的價格還便宜好幾千塊,內心的慾望又更堅定了。

但入手這台也是一波三折,最初全台灣只有代理商在yahoo的超級商城有販賣,但六月的一批貨之後,就一直處於缺貨的狀態。看來日本那邊的供貨一直處於不足的狀態。

等了一個多月,才終於如願得到手上這台DP2x。當然,如今現在除了代理商,其他有些店家也有開始販售啦!

全台灣保固做的最好的代理商:恆伸,買Sigma的公司貨要認明這張黃色的貼紙。可惜的是DP系列恆伸只有提供一年的保固而已,不像鏡頭是三年。

許多朋友會問我為什麼會買這台冷門機種,其實簡單來講,理由有三個: Foveon X3,Foveon X3,Foveon X3。

當然,之後會找機會繼續談論Foveon X3。這篇主要先介紹外觀和一些購買的配件。

從正面來看就是很常見的黑色大眾化機型,硬要說有點低調奢華的感覺,簡潔的外型也不算難看。

而DP系列這麼多型號,外型大多不會差太多,只有在相機頂上所寫的型號,可以驗明正身。 上方還有電源 快門扭 模式轉盤,以及常見的熱靴和內閃。

唯一看到類似轉盤的東西,是用於MF時的使用的估焦環。

從後方來看,也是很普通的按鈕配置。機身整體是金屬製品,但按鈕的做工就有點跟不上機身的素質,按下去的回饋力道並不算太好。
至於那LCD也只能大概觀察構圖,畢竟萬年不變的23萬畫素,要判斷是否有精準對到焦都有點困難。
除了機器本身外,也感謝老婆的贊助,有了原廠的套桶+遮光罩,以及網路上找尋以久才找到的DP系列專用皮套(真的很冷門XD)
HA-21套桶+遮光罩

皮套

皮套還附有Sigma字樣的背帶

HA-21套桶+遮光罩,主要的功能除了給予一些外在的保護和遮光性外,還可以接上一些如保護鏡 cpl等濾鏡。
單獨接上HA-21的DP2x


沒有遮光罩,只有皮套的DP2x


皮套還沒蓋上的模樣

套桶+皮套


合體

老婆送的配件大集合


整體來說,DP2x金屬的機身配上低調的黑色,在外型上我覺得依舊很有魅力。只可惜那按鈕的設計扣了不少分數。遮光罩也很可惜的不是金屬的。
但當這些東西組合在一起時,看起來爽度還是蠻高的啊XD
介紹過這麼多台相機,DP2x有可能是我最不會推薦大家去買,但我個人卻最喜愛的一台相機了。接下來應該會有一很大段時間,都在介紹這台相機吧,敬請期待。

先上幾張DP2x拍的照片





同文刊登於我的網誌
畫質至上 隨身為輔 SIgma DP2x 第一話 外觀與配件
2012/4/29 更新第二話

一直在思考著接下來要如何繼續著DP2x的旅程,那殘破且沒有繁體中文的介面,就述我不特別介紹了。
考量了一下,我想,DP2x應該會是我寫相機文章以來,我個人最喜歡,卻也最不願意推薦人去的機子。有鑑於我總是喜歡先苦後甘,這一回,先來談談DP2x,應該說是DP整體系列,長久下來存在的缺點。

首先,自然就是,他媽的介面沒有繁體中文,這對身為一個台灣人而自豪的我來說,實在不願意去犧牲和接受,因此,我捨棄了簡體中文,介面選單固定為英文。
也幸好DP2x的介面相當簡陋,沒有太多複雜的功能,不知不覺的,這變成第二個缺點。
再者,是機身的整體架構和產品的良品性。

雖然DP系列始終維繫著Made in Japan的標誌,但在Sigma身上,有的時候看不出其MIJ的價值。先從DP2x談起,沉甸甸的金屬機身,拿在手上相當踏實,但機身背後鬆散且不符合人體工學的按鈕,只能說是單純的堪用。

而機身沒有一個符合人體工學的小把手或支撐點來幫助握持時的穩定感,加上金屬機身的滑溜,在裝上自己買的皮套前,按快門都非常擔心手滑的問題。
而過去的DP系列,直到DPx之前,都有傳出鏡頭無法回放的問題,這時期往往以經過了保固期間,修理下來又是一筆錢。
不過到了DPx系列,似乎就比較少聽到這類型的災情。

此外,還記得當初去代理商門口買DP2x時,第一台測試的機子,不管放怎麼樣的記憶卡,格式化幾次,相機始終無法正常讀取記憶卡而顯示了no card,這可是一台剛從日本飄洋過海到台灣,從箱子裡剛拿出來的新機器啊。當下也只能換過一台。
其實從過去Sigma的鏡頭,就會有這類型QC不良的問題,所以才會導致有時候不同使用者明明拿的是同一個款式的鏡頭,卻有不同的表現。

上述的幾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換過一台機子就好,但接下來的狀況,可能是拍照或成像後,所會面臨的課題。
高ISO的能力不佳。
我想主要是因為X3 sensor感光元件的特性,DP甚至Sigma自己的單眼SD系列,因為都採用X3 的 sensor,高ISO能力一直都很難堪。
最初的DP大概只能用到ISO 200,400開始就會是災難。
DP2x就我個人使用經驗,可用的ISO大約是400,有的時候如果需要開到800,我就會變得很猶豫。因為,DP的高ISO差,不單單是雜訊的出現,更會有顏色退掉的問題。

幾次使用下來,如果ISO 800硬要把顏色的飽和度拉回來,就會出現慘不忍睹的雜訊,就算是小縮圖也依舊不堪用的照片。所以,有些時候,我會將ISO 800的照片轉為黑白。

考量到高ISO的使用時機,往往是光線比較不充足的狀況,而在這些情況下,DP2x的暗部對焦,更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

一般光線充足時,DP2x的對焦速度不算快,但可以接受,有時候會有些微的畫面延遲,也就是對好焦後,畫面有那麼一瞬間是定格住的,不過沒有Fuji的X100來得嚴重就是。
但到了光線缺乏的時候,那緩慢的對焦,讓人拍攝起來相當不順心,許多時候想說用時間或許空間,但得到的卻只是再一次的拉風箱。

雖然說Dp2x的MF機制做得相當不錯,可以使用估焦的方式來拍攝,然而,卻還是會消耗較多的時間。
再來,DP2x本身的白平衡相當糟糕,應該說是這是從DP1以來的通病,儘管官方宣稱DPx系列搭載TFE後有改善,但問題只是被減少化。
DP的白平衡,主要總是呈現偏黃綠的問題,尤其是偏綠嚴重,國外老是說這是一種green cast。因此在Raw檔調整時,只能適當的白平衡往粉紅調。

除了整體白平衡偏綠,在室內的時候白平衡更是慘不忍睹,有些時候會出現十分怪異的顏色,整體而言,Sigma機身的白平衡和色彩演繹相當糟糕,拍攝後只能使用SPP軟體調整Raw檔,才能顯現出比較適當的顏色。
這時,衍伸出另一個問題:DP系列只適合拍Raw檔。

不僅是因為用Raw檔方便調整,DP系列機身內產身的jpg相當貧弱也是個主因。機身內引擎總會將jpg調整的對比過大 暗步細節消失,動態範圍變小,飽和度微高,然後,銳利度相當低,畫質偏軟。
剛開始用DP時,總會有一種現象,我在機身上看到的照片=在SPP中迷你縮圖所看到的照片,卻不等同於在SPP中放大圖片所得到的照片。
一開始是以為放大照片後,因為SPP會自動apply上一些Raw檔參數的調整,所以有所不同,但嘗試後發現,即便參數都是0,放大後的raw檔圖,依舊和迷你縮圖不同。

我個人猜測,主要是因為,DP系列預設在拍攝Raw檔時,機身也會同時產生jpg檔作為縮圖,正是在SPP中迷你所圖所顯現的。
而點開放大後所顯示的照片,則是SPP正是讀取X3 raw檔的資訊後,所得到的結果。偏偏Sigma在DP2x的軔體更新前,在機身功能上都沒有一個捕捉Raw+jpg的選項。

如果有時心理喜歡的正式機身jpg解讀出來的產物,只能於迷你縮圖示在圖片上點右鍵,可以選擇直接將raw檔轉出,就會拿到機身jpg。但那畫質,完全不會是X3該有的。

說到軟體,就不得不提SPP這令人又愛又恨的軟體。愛的原因在於,目前只有SPP可以正確解出X3的色彩資訊,再加上SPP上神奇的fill light可以有效增加raw檔的動態範圍。
然而,也就只有這兩點,沒了。

SPP吃電腦硬體的程度相當重,點開一張raw檔都要花好幾秒做讀取才能開始下個步驟。在調整的過程中,如果改變色彩模式 白平衡模式 或是NR模式,又會重新經歷一次漫長的讀取時間。
而每一個大版本更新之間,NR和銳利度的輕重又會有所差異,往往會讓人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有些人都會將色彩解讀後,存成tiff檔,再到PS或LR來調整。

撇開緩慢和不順暢,SPP在眾家的各自解Raw軟體中,也可算是功能最缺乏的。導致在處理照片的過程,連單純的一個改變尺寸或要圖片做旋轉微調,都得開別的軟體來執行。

寫了這麼多,希望沒有讓大家喪失對DP2x的興趣,說真的,要在現在這年頭找到一台集這麼多缺點於一身的相機,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了XD
接觸相機這幾年來,其實心境和想法一直都處於動態性的轉變。自己過去心中曾經立下的原則,卻又被現在的自我給打破,攝影這件事情,彷彿是有衝擊性的。

漸漸地,越來越在意一台相機最終的成像能否讓自己感到開心,舒服。
無可救藥的選擇自己所偏好的畫質

這就如同悄悄掂著腳尖而來愛情,擋也擋不住。

畫質至上,隨身為輔 Sigma DP2x 第三話: The Foveon X3

在前文概略性的批評完DP系列的不是後,也該是進入正題,讓大夥稍微能夠了解一下Foveon X3的魔力了。

要講Foveon X3,就得先從目前最普遍的Bayer感光元件說起。

大家都知道,所有大自然的可見顏色,大多是由三元色紅 綠 藍所構成。
上圖是最常見的Bayer感光元件,以單層馬賽克的排列方法呈現,紅綠藍所佔的比例分別為1:2:1。至於為什麼綠色佔的比例比較高,容我稍後再述。

想像一下,當一道光線通過Bayer感光元件後,因為大自然光源的紅綠藍排列,不可能和感光元件上所排列的一致,也不可能如我們所預想的那麼整齊,每個像素往往只能接受三者其一(假設為綠光)的光,所以其餘兩者(紅 藍)就沒有辦法被接收。
那剩下沒接收到的光(紅 藍)該如何是好?才能在最後有所呈色呢?只能寄望鄰近的像素可以接受到紅色 或藍色。
這樣一來,就沒有辦法保證,當初近來的那道光源的紅綠藍排列,跟最後在相機內所產生的紅綠藍排列,會是相同的。

兩者間的差異,造就了馬賽克單層Bayer感光元件,在畫質上的劣勢,在許多數位運算的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雜訊,往往會有種模糊,不清透,不夠扎實的感覺。
這些不好的違和感,隨著照片放大,會更為明顯,尤其放到為100%檢視照片的時候。
接著我們看看Foveon X3的排列方式

藍綠紅三層感光元件,依造波長的不同由短到長排列。
一道光線經過,屬於波長短的藍色部分最先被接收,之後依序為綠色 紅色,最初的光源,完整且直接的被感光元件捕捉下來,而且得到的紅綠藍排列,和光源,一模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Foveon X3總能將影像顯得更扎實,且整體照片中色彩的連綿程度,表現的相當好。
再來談一下為什麼傳統的Bayer sensor,會將綠色設定為比較多的比例。

因為我們人眼對綠色的波長是最為敏感的,藉由把綠色比例增加的方式,可以讓我們以為看到更多的細節,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上面那四張小圖,是不是覺得綠色區域的細節最多?!

然而,真實的自然光源,卻還是擁有許多藍色和紅色,在紅綠藍三色都沒有辦法完整被捕捉,且紅色和藍色損失尤其大的情況下,就算用強大的影像運算也無法還原最初光源的排列,就會導致最後成像的畫質和色彩連續性變差。

再來,就是低通綠鏡。
最近Nikon的D800推出兩個版本,D800/D800E,其中D800E當初是號稱沒有低通濾鏡的,但售價反而比較貴,讓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低通濾鏡的功能,顧名思義就要把光濾掉,對傳統的Bayer sensor來說,就是要隔絕一些不可見光的光源。畢竟感光元件是機器,是死的。光上面所述的紅綠藍就已經有得Bayer sensor來猜色了,如果又把一些超出紅綠藍波長範圍的不可見光給接收進來,那對Bayer最後的影像處理,會是多大的災難了。

但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在光源和感光元件之間如果增加越多層障礙,就會對最後的畫質有更多的負面影響。

Foveon X3,是沒有低通濾鏡的,因為完整的紅綠藍三層感光,所以他不需要去擔心接收到過多的不可見光,或者是因為要經過數位猜色的過程,受到不可見光的影響。

目前市面上,使用傳統Bayer sensor,但沒有低通濾鏡的機種,也只有Leica 的M9系列,以及Pentax的645D數位中片幅。
讓低通濾鏡消失,有效提高了畫質和細節的表現,並減少照片中會出現模糊感。

而D800E的作法,目前也已經證實不是完全把低通濾鏡拿掉,而是改變低通濾鏡的架構,使之對光線不會有所影響,我想這樣的作法,替他們減少了拔掉低通濾鏡的研發成本,也能對畫質有所助益。


但按照常理預期,效果應該還是會比完全沒有低通濾鏡來得差一些。不過,主流大廠在幾年的畫素追逐以及高ISO抹雜訊功力大車拚後,終於漸漸把焦點轉移到影像最根本的細節,算是值得稱許的事情。

許多人往往都會用立體感,空氣感,xx感,這些不知道從何而來的形容詞來形容照片。

對我而言,每回在電腦前看著Foveon X3所拍的照片,有的時候,就彷彿又從新造訪了照片中的景物。


當初按下快門時,在相機LCD上所顯示被捕捉的人事物,又一次地在電腦螢幕上重現,而且感覺很真實,畫質很純,整體營造出非常重的畫面扎實度。
更有的時候,會有一股想要伸手去接觸照片中人事物的衝動,尤其是在大尺寸瀏覽的狀態下。


Foveon X3的照片,隨著尺寸的放大,卻依舊能夠保持畫面的清晰,著實讓人在看大圖時有愉悅的爽快,關於這點,之後會有更深入一點的探討。



用了好一陣子的DP2x,回頭用上bayer sensor為基礎的DSLR,總覺得畫面相較之下,變得比較平面,讓我有點不太習慣。


當然,如果是DSLR配上自己手上的定焦,依舊能給予我視覺上的衝擊,但多少是來自於大光圈定焦鏡下的散景運用,以及本身定焦鏡的傑出畫質。


和Foveon X3所給的震撼與驚喜,是兩股截然不同的泉源。

這就是Foveon X3,讓我自此迷戀不已的Foveon X3。


同系列文章刊登於我的網誌
Sigma DP2x
更新第四話

前一回講的東西有點太過於學術,這一次就先稍待休息一下,關於Foveon X3的1:1威力以及SPP中的Fill light,容後再談。
對於許多人而言,這幾年一聽到有人買相機,第一句話多少會問:是類單還是單眼,抑或是,你買的相機可不可以換鏡頭。
其實在問上面那問題之前,更早一點的問題應該是,這是什麼廠牌的相機? Sigma,他竟然有出相機,我以為他有名的是鏡頭。

很多時候,我也不太清楚也怎麼跟大家說明。DP2x的感光元件大小接近於目前主流的單眼sensor大小,甚至比另一個ILDC主流族群的M4/3 之sensor來得大一點。

但偏偏DP2x是不能換鏡頭的。

更殘忍一點的是,DP2x搭載的鏡頭還是顆定焦,也就代表喪失了變焦鏡頭的方便性。

DP2x所搭載的定焦鏡頭,是顆六組七枚鏡片,本身焦段是24.2mm,最大光圈來到F/2.8,因為感光元件大小的關係,換算為大家熟悉的35mm格式後,約為41mm,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焦段。

用數字來講,大概就是用M4/3系統中,很火紅的那顆20mm定焦的感覺。

41mm的焦段,容不下天南地北的遼闊,卻框得住眼前美景的精華。

41mm with F/2.8的搭配,營造不出所謂的散景糖水,卻也不會陷入對桌人無法拍半身照的困境。

不突出的最短對焦距離30cm,再加上貧弱的對焦性能,捕捉事物的特寫總是有點小吃力,然而,Foveon X3對影像階調色彩連綿性拯救了這一切。


總是喜歡靜靜地,在相機本身所營造出的三度空間中,找群一個最甜蜜的點。


耀眼的太陽不會因為廣度不足就失去了光芒,拍照的本質就不應該為了焦段而畫地自限。

總是要留下些甚麼,都會是珍貴的。


當然,有些時候,還是會有那種,如果焦段再廣一點,構圖或許就更方便的遺憾。畢竟,我個人並不認為焦段上的差異,可以用萬能的雙腳做解決。


從Sigma的角度來說,這就是DP1系列(28mm)存在的價值吧!!


隨著現在ILDC當道,許多人總是納悶,怎麼Sigma不推出X3系列的ILDC。

別忘了,相較於市場上的幾家大廠,Sigma要同時維持自己鏡頭以及X3系列機身的運轉,恐怕就已經是盡了全力,弱貿然再投入更多的資金去尋求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或許是冒更大的風險。

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Sigma採取在機身上,繼續保有那微薄市場佔有的獨特性,畢竟深受X3毒害的人們,只能持續從Sigma中,才能止癮。
反而在鏡頭上,Sigma不斷努力地向更好的光學,畫質做挑戰,從50mm F1.4到85mm F1.4還有最近評價非凡的35mm F1.4。

當然如果有人為了X3之毒,而買了Sigma的專業X3機身搭配他們最近這幾顆評價良好的鏡頭,我想更會是Sigma所樂見的。


回到DP2x身上,對我而言,有70%的生活上所遇到的題材,可以用這嬌小卻畫質一鳴驚人的機器拍攝,我想,已經很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