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li wrote:
M4/3如果一開始是這麼好的設計
現在也不會被APS打得這麼慘
4/3系統是個創新的數位相機標準,命名由來是以其鏡頭接環直徑為4/3英吋,與專業攝影機同一規格
M4/3則是個開放的相機標準,由O家與P家在2008年8月5日才發表的規格
推出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改良4/3系統的一些缺點,拿掉反光鏡,縮短鏡後距,縮小鏡頭接環直徑,是要讓相機更小,但不對畫質妥協
O家的第一部相機是EP-1 2009年7月發表(主要在傳承當年的半格相機Pen系統,所以叫做EP系統)
P家的第一部相機是G-1 2008年10月發表(客群應該是主打女性使用者,這是看廣告的啦)
APS則是 Advanced Photo System的縮寫,是在135片幅發展後期,以縮小片幅、縮小相機體積為概念,並可將拍攝條件直接記錄在底片上的一種新系統,片幅大小有三種(以下節錄自Wikipedia, Advanced Photo System)
* H for "高畫質" (30.2 × 16.7 mm; 比例 16:9; 4×7" 標準列印)
* C for "經典" (25.1 × 16.7 mm; 比例 3:2; 4×6" 標準列印)
* P for "全景" (30.2 × 9.5 mm; 比例 3:1; 4×11" 標準列印)
因為是一整個系統,所以從底片、相機、到沖片印相設備都不同,是當時企圖將135片幅使用者中,希望使用較小機身,但較不在意畫質的一般消費者區分出來的新底片系統(相對於135片幅)
但是現在大家所謂的
APS-C的尺寸為何?23.4 × 15.6mm這是最多DSLR使用的片幅,並不是25.1 × 16.7 mm
APS-H的尺寸為何?27.9 × 18.6mm這是Canon家獨有1D系列非135片幅的片幅尺寸,也不是30.2 × 16.7 mm
還有大家都對他的畫質讚許有加的SigmaSD-14片幅尺寸則為20.7 × 13.8mm
好像都有點差距啊
可能是選擇比較接近的一種說法吧
所以大大的說法有點好玩
M4/3推出後才兩年,就造成目前數位可換鏡頭相機板塊的移動
而APS是一個早已夭折的底片系統
這兩種系統也可以對決?還需要分勝負嗎?
有點張飛打岳飛的感覺
如果真要比
也該說是M4/3系統與“非135片幅DSLR“的比較吧
但是這“非135片幅DSLR“的感光元件大小,也是大大小小,不太一致喔
至於高感光度畫質
我已經在別篇討論有回應過
如果哪天P家O家推出了一部M4/3系統的“旗艦機種“或是“專業機種“
再來與5D2比較才會合理
拿新上市入門家用機來比
就算贏,也有點勝之不武吧
更何況,高感光度畫質好像也是在最近幾年才有明顯的進步的
Nikon D3, Canon 5D
以前也是不太能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