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幅大小真的那麼重要嗎?

DAVIDC2924 wrote:
斜射沒多大問題, 1...(恕刪)

您舉的是長鏡後距離的SLR構型,當然不會有問題...
看看這個:
http://www.kenrockwell.com/leica/images/m9/examples/21mm-f4/L1001261-21mm-f4.jpg

無反光鏡系統(RF或輕便機),短焦鏡只會有兩種選擇:
(1)跟以前一下用對稱式設計,尾鏡離感光元件近到不行.
(2)改用逆望遠設計,鏡頭變大變重變貴.

蘇裕峰 wrote:
斜射會對CMOS造成耀光..(恕刪)

好像反了..
底片每個感色顆粒可以視為沒有厚度(當然,還是有人計較的).
但CCD或CMOS每個畫素是類似一個"井",上有開孔下有深度的構造,最上面是那堆濾鏡,最下面是感光畫素.
邊緣斜射光很斜的時候就會類似夕陽照水井一樣---陽光無法照到井底,感光畫素吃不到光.
更仔細去看的話,基於不同顏色的光有波長.
邊緣斜射進來的光不同波長會被析出來,導致越往某些顏色的光會越弱,這種現象造成邊緣與中央區不一致的色偏現象.

Leica M9的感光元件是精密的去調整感光元件上MicroLens的位置,越邊緣的越偏一邊.
藉此提高邊緣光線的吸收效率.
但代價昂貴啊...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我覺得片幅也有太大的時候。
IMAX攝影機T光圈壓到8景深還是只有3-4吋
追焦惡夢
5D2攝影文:https://bit.ly/2wTEas0
重要啊 ~ 因為景深範圍確實有差

況且現在m4/3的高ISO 確實是沒比較好用~

可用 ISO 不夠去提升快門速度, 回家電腦看拍糊了再慢慢哭, 糊了的畫面畫質比較好有甚麼鳥用? 銳利化補救嗎?
相機有一種奇妙又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看完文章,
片幅真有那麼重要嗎?

那鏡頭非得M鏡嗎?
大家要的真的不同...
135縱然畫質不好...
但4X6一台要賣多少?
難道FF不能擺脫輕巧嗎?
印象中P家也有出給底片機用的餅乾鏡吧...
您現在收集的那些老鏡頭應該也不大顆吧?!

等大家都做餅乾了...
可能會有人說怎麼畫質都不優?

大家各取所需..
另外您用M4/3,
有機會取找台底片機...

立體感會差很多~不是景深的感覺,是真正的立體感~
當然底片的135跟數位的135還是有差!
有新貨就要與大家分享..這是01的精神! http://www.wretch.cc/album/pokielin
ASRAAM wrote:
好像反了..
底片每個感色顆粒可以視為沒有厚度(當然,還是有人計較的).
但CCD或CMOS每個畫素是類似一個"井",上有開孔下有深度的構造,最上面是那堆濾鏡,最下面是感光畫素.
邊緣斜射光很斜的時候就會類似夕陽照水井一樣---陽光無法照到井底,感光畫素吃不到光.
更仔細去看的話,基於不同顏色的光有波長.
邊緣斜射進來的光不同波長會被析出來,導致越往某些顏色的光會越弱,這種現象造成邊緣與中央區不一致的色偏現象.(恕刪)


你說的我非常清楚,也非常正確,只是你忽視低通濾鏡所帶來的繞射問題。所以CMOS對於斜射的光在處理上有問題。因此O牌的小底片系統率先製造適合CCD與CMOS的鏡頭,藉以減少斜角度光的問題。同時,減少斜角度光對於透過低通濾鏡時的繞射困擾。我說他是平面的意思是他只能接受接近直進光的入射而不產生他的天限的問題。斜光對他是有害而無利。他的像素也無法利用"側面"去接受光的訊息。

而且沒有反,底片的化學原素顆粒是立體的,並非視平面的,所以不可以視為是平面的。而且從顯微鏡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曾有KODAK的某黑白底片,KODAK曾用擠壓的方是希望底片粒子可以變成平面的,藉以提升ISO的感光率,同時降低粒子的顆粒感。但是否成功仍有待商榷。
別叫我牛肉~ wrote:
重要啊 ~ 因為景深範圍確實有差
可用 ISO 不夠去提升快門速度, 回家電腦看拍糊了再慢慢哭, 糊了的畫面畫質比較好有甚麼鳥用? 銳利化補救嗎?


APS錄影,景深太淺,不過想到錄影也要有淺景深才爽,結果錄出來,怎麼旁邊都糊掉,只有中央能看,這時就能說:糊了的畫面畫質比較好有甚麼鳥用?就是喜歡淺景深,就算我在廁所錄,也可以幻想是在風景區錄,重點是中央清楚就夠了,啥?邊緣因為景深太淺糊成那樣你也看的出來旁邊是馬桶...
不然可以縮光圈,ISO拉高,拉高到3200。
要拍望遠,怎麼鏡頭怎麼大管,錄影我就用裁切模式去錄,還可以更望遠,畫素降低也沒差,錄的到就好。
拍微距,縮光圈,拉高ISO才夠,呼~

M4/3,直接最大光圈,ISO800,剛剛好,低ISO畫質漂亮又清楚。快門還是不夠?那就開高一點,有雜訊也保留細節,到PC上抹,也不賴,至少不會細節都沒了,救不回來。
要拍望遠,開最大光圈,穩穩的拍。
拍微距,不用縮光圈,低ISO就夠了。


以上只是瞎扯蛋...不重要不用看。

我同意樓主說的
SONY的NEX系列有宣示技術的感覺
APS-C機身可以小成這樣,ISO可用又較O/P家高出許多
再加上破壞市場的價位
也許很多人看評測覺得畫質不好,但是這對SONY來說,後面只要
多出幾支好鏡頭就可以輕易克服(又可以再撈一票)
所以對於仍未上市的產品就批評可能不盡公平

兩三年前,SONY的高ISO表現慘不忍睹
但看最近出的TX5、TX7,令人驚訝她的進步神速
感光元件也才1/2.4 吋
這些一定會迫使m4/3設計出更小、更高ISO、更好的鏡頭
對於想跨入可換鏡頭相機的消費者來說將會有更好得選擇
450 wrote:
那我能不能這麼說不知
科技進步可以縮小甚至逆轉差距
m4/3 鏡頭的光圈可以比 135 鏡頭大兩級....
那麼景深....

只大兩級的話m4/3可能還是贏不了FF
講到小片幅

PENTAX曾為110間諜相機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SLR系統

鏡群,機身,握把

如何? 有沒有很惡搞?

但這就是我最愛的PENTAX

--
片幅大小超重要的啊

直接關係到機身大小

強調景深,就背片幅最大的

強調焦長,就背焦段乘兩倍的

至於想當間諜,當然還是110(挺)

既然目的是攝影,那就為了達成目的選擇適當的工具啊



這個問題跟 " 胸部大小真的那麼重要嗎? " 是一樣的道理 ,

大家都喜歡大胸 , 重視臉蛋不在乎胸部大小的也不少 ,

但大多數人所面臨的問題是 :

有一好沒兩好 , 兩好的沒有本事絕對無法擁有 ,

但是不能否認的 , 喜歡大的還是居多數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